在俄罗斯的中国种地人,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5-10-27 04:55  浏览量:2

在俄罗斯种地的中国人,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西方媒体总爱给他们扣上“农业殖民”的高帽,真相却藏在一位名叫老王的农民记忆里。他不是什么殖民者,只是一个为了生计,在异国他乡的黑土地上,苦苦挣扎了二十年的普通人。2005年,他还是个镇上的木匠,手艺再好,也抵不过时代的浪潮。家具没人打了,连棺材板的生意都随着火化推广而烟消云散。那种日子,真是望不到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跟着老板杨勇,一行八人,从黑河口岸跨过界江,踏上了俄罗斯的土地。他们的目的地是海兰泡,一个2023年人口仅有24万的远东“大城市”,规模还不如咱们一个县城。

他们最初的营生是伐木。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苏联解体的余波,让这片曾经的战略禁区陷入了混乱。莫斯科自顾不暇,远东各州只能靠出卖资源度日。等普京在2000年上台整顿,严打木材贸易的贪腐与乱象,老王他们的伐木梦戛然而置。正当一筹莫展之际,老板望着窗外一望无际的荒地,突然说:“要不,我们来种地吧。”一句话,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中国人赴俄种地,早已有之,却始终不成气候。直到2004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一切才有了转机。条约规范了土地市场,尤其是允许粮食返销国内,这彻底盘活了局面。过去,粮食出口配额是玄学,种地风险极高。现在,政策给了定心丸,开荒头五年还免租金。老王他们就这样,从伐木工变成了农场主。

2006年,他们与一位叫阿列克谢的俄罗斯农业官员合伙,租下了200公顷,也就是3000亩土地。老王第一次见到如此广袤的田野,开着拖拉机在土地上驰骋,心中满是豪情。然而,现实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年亏了整整15万。亏钱并非技术不行,中国农民的种地手艺,比当地人高明得多。问题出在经验、气候,还有那看不见的国际博弈。阿列克谢常常愤慨地说:“是美国用农业害了苏联!”上世纪八十年代,苏联轻信了自由贸易的神话,放弃自家肥沃的黑土地,依赖石油出口换取美国粮食。结果美国一翻脸,石油压价,粮食禁运,连军队都断了粮。缺粮,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的悲剧,似乎仍在以另一种形式影响着这片土地。

为了扭转乾坤,老板在2007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回国卖掉了家具厂,离了婚,贷了款,破釜沉舟,准备大干一场。他为何要离婚?老王感慨万千,那是为自己留条后路,万一折在俄罗斯,娘俩还能有条活路。这就是中国农民的韧性与担当,为了家人,什么都能豁出去。渐渐地,他们的农场走上了正轨,规模扩大到3000公顷。员工也变得国际化,俄罗斯人、中国人,还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外籍劳工,各占三分之一。但光鲜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血泪。刚去时,他们住在零下三十多度的铁皮棚里,几乎冻僵。为了取暖,只能靠喝酒,越冷越喝。老板和阿列克谢都没能熬过六十岁,相继在寒冬中离世。从那以后,老王滴酒不沾。那一刻,冰冷的统计数据“15万在俄务农中国人”背后,浮现出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灵魂。

我们不禁要问,中国农民为何要背井离乡,远赴俄罗斯?当然是为了挣钱。中国的农业技术在那里拥有碾压性的优势,俄罗斯官员都惊叹,中国人用几根木头一层薄膜,就能在零下二十度种出黄瓜,成本只有他们的十分之一。但这远非故事的全部。中国虽是世界第一大产粮国,粮食自给率却刚刚踩在95%的安全线上,每年仍需进口超过1亿吨大豆。主粮必须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因此,我们走出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农业道路:“米袋子”工程由省长负责,确保粮食基本自给;“菜篮子”工程由市长负责,丰富百姓餐桌。我们没有走美国那种资本垄断、农民大量失业的老路,因为我们有近6亿农村人口,社会根基不容动摇。中国农民去俄罗斯种地,正是这套“中国模式”的海外延伸。我们输出技术与管理,在远东建立“移动的粮仓”,既为国家的粮食安全上了一道保险,也为千千万万像老王一样的农民,开辟了一条新的生路。这条路,不声张,却踏实有力。他们迈出的,不只是国门,更是农业文明走向世界的稳健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