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心血丶:三家老店关门日,老板三天白头的创业悲歌
发布时间:2025-10-28 12:44 浏览量:2
"哗啦"一声,卷帘门落地的闷响在空荡荡的街道回荡。58岁的周建明(化名)盯着"暂停营业"的告示牌,指节因用力攥紧而发白。没人能想到,这个执掌三家连锁店铺26年的老板,三天前还是黑发里掺着几缕银丝,如今却已是满头霜雪——那是连续72小时未合眼,被债务与不舍熬出来的痕迹。
1999年的春天,周建明攥着从亲友处凑来的8万元,在老城区租下20平米的铺面开了第一家五金店。"那时候凌晨3点去进货,骑着三轮车走十几公里,冬天冻得脚流脓也不敢歇。"靠着"配件保真、修活立等"的规矩,小店从街坊生意做到全城闻名,2010年扩张到三家分店,覆盖五金、建材、小家电三大品类,巅峰时养活了32名员工,光是春节前的补货就得雇十辆货车。
员工老李跟着他干了18年,最记得2018年暴雨夜的场景:"有客户仓库漏水急要水泵,周老板带着我们冒雨送货,浑身湿透了还帮着安装,临走只收了成本价。"这种"把客户当家人"的经营哲学,让周建明的店在电商冲击初期站稳了脚跟。2015年双十一,他学着搞"线上接单、线下安装",甚至自己出镜拍短视频教老人用智能小家电,硬是把线上订单做到了营收的三成。
转折发生在2021年。先是建材价格暴涨20%,铜线、塑料等原材料成本连番上涨,接着房地产市场遇冷,装修需求骤减,门店客流肉眼可见地变少。"以前旺季每天能接20多个安装单,后来一周都凑不齐5个。"周建明咬着牙扛着,给员工涨了底薪留人心,自己却开始压缩开支,把开了十年的车换成二手代步车,连烟都从二十元的换成了十元的。
真正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今年的房租到期。三家门店的房东统一涨租30%,仅月租金就从过去的6万涨到8万5。为了续租,周建明抵押了唯一的住房,又向朋友借了20万,可没想到资金刚到位,核心商圈的门店却因管道维修被迫停业半个月。"那半个月每天亏3000多,供应商的货款也拖了下来,催款电话从早到晚没停过。"
最煎熬的三天,始于供应商集体上门的那天。"三十多个电话同时打进来,有跟着我做了二十年的老伙伴,说着说着就哭了,我真的无地自容。"周建明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对着26年的账本发呆:从第一笔5元的螺丝订单,到签下百万的工程供货合同;从员工的第一份工资条,到汶川地震时组织的捐款记录,每一页都写满了坚持。
他试着做最后的挣扎:联系转让门店,可行情太差,买家把价格压到原价的三成;想转型做社区团购,却发现早已被大型平台垄断;甚至求过以前的老客户赊账拿货,可对方也坦言"生意难做"。第三天凌晨,当他对着镜子看到满头白发时,突然就泄了气,"不是没拼过,是真的拼不动了"。
停业公告贴出的那天,老客户们陆续赶来。有人抱着当年周建明帮忙修好的旧洗衣机落泪,有人默默留下几百元预付款说"等你重开",员工们更是主动提出"不拿工资也要帮你收尾"。周建明站在店门口,挨个给大家鞠躬:"对不住大家,26年,我没守住。"
如今,周建明每天仍会去门店转一圈,整理那些没卖完的货物。他说自己不后悔,只是可惜没能跟上时代的脚步:"当年打败了隔壁的五金店,扛过了非典,却输给了成本上涨和模式迭代。"但他没彻底放弃,手机里存着社区团长的联系方式,笔记本上写着"小家电维修上门服务"的创业计划,"头发白了没关系,只要人还在,总有从头再来的可能"。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有太多像周建明这样的创业者。他们用半生坚守品质,却在时代浪潮中步履维艰。但正如老城区的街坊们所说:"周老板的店关了,可他的口碑还在。这不是结束,只是换个方式开始。"而那些熬白的头发里,藏着的不仅亻是遗憾,更是中国民营企业家最动人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