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三省合力会剿新疆残匪

发布时间:2025-10-28 11:38  浏览量:1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的消息传遍西北,但少数反动势力仍不死心。新疆阿尔泰地区的哈萨克族头人乌斯满,早年便与国民党反动派勾结,长期在边疆地区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得知新疆解放后,他纠集了胡赛英、哈里白克、加拿白、哈马斯等反动头目,煽动8个哈萨克族部落的部分群众,组建起武装匪徒,开始在阿尔泰地区烧杀抢掠。

9月下旬,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进驻新疆后,迅速对乌斯满匪帮展开打击。在新疆承化(今阿勒泰市)、甘肃安西等地的几次交锋中,匪徒遭受重创,乌斯满见势不妙,率残部一路向西逃窜,最终落脚于甘、青、新三省交界的柴达木盆地西部。这里北接新疆阿尔金山,南连青海昆仑山,西靠甘肃河西走廊西端,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气候极端干旱寒冷,且人烟稀少、交通闭塞,匪徒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很快在此站稳脚跟,形成了多股分散又相互呼应的武装势力。

根据西北军区情报部门1949年12月的精准侦察,此时盘踞在柴达木盆地的匪众主要分为三股。 乌斯满、加拿白、哈马斯率领的核心股匪,聚集在青海海西花海子地区,共有部落民众2000余人、帐房360余顶,其中能作战的匪徒650余人,装备轻机枪1挺、冲锋枪15支、步枪400余支,是实力最强的一股。

胡赛英为首的匪帮,盘踞在台吉乃尔、乌图美仁河中游地带,控制着500余户2500余名民众,作战匪徒500余人,拥有轻机枪1挺、冲锋枪10支、步枪600余支,控制着盆地内重要的水源地;哈里白克率领的300余名匪徒,活动于铁木里克以南的山区,主要负责警戒和接应,形成外围屏障。

这些匪徒的危害远不止于局部骚扰。1949年11月至12月间,胡赛英部先后3次窜入甘肃敦煌县境内,抢劫当地商铺12家、牧民牛羊2000余头,杀害护商队员5人;乌斯满则派小股匪徒潜入青海都兰县,破坏当地的基层政权筹备工作,绑架了2名前来开展群众工作的干部。更具阴谋性的是,1950年1月初,乌斯满暗中派代表前往青海省政府“洽降”,假意表示愿意接受改编,实则以此拖延时间,暗中联络西藏地方分裂势力,计划率部西逃西藏,伺机卷土重来。

1950年1月中旬,西北军区在甘肃兰州召开紧急剿匪会议,司令员彭德怀亲自部署任务,明确指出“甘青新三省匪患是边疆稳定的最大障碍,必须采取联合行动,一网打尽,绝不能让其流窜蔓延”。会议决定从第一、二、三、四军抽调精锐力量,组建“甘青新剿匪联军”,由驻河西走廊的第三军军长黄新廷担任总指挥,统一指挥三省剿匪部队。

此次剿匪行动将作战重点锁定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台吉乃尔、乌图美仁、铁木里克和花海子四大区域,计划先分割包围各股匪众,再逐个歼灭。为保障行动顺利,西北军区在甘肃敦煌和酒泉设立两大后方基地:敦煌基地负责第三军和第一军部队的物资补给,酒泉基地则承担第二军、第四军的后勤支援和情报传递,两地通过骆驼运输队和临时修建的简易公路,向前线输送粮食、弹药和御寒物资。

1950年12月起,各参战部队陆续开始集结: 第一军从青海湟中、西宁抽调骑兵团,加强第二师、第三师各两个骑兵连,共1200余名指战员,于12月26日全部集结于青海都兰地区。1951年1月5日,部队分乘50辆卡车和300余匹战马,向香日德地区进发,全程400余公里,途中穿越戈壁荒漠,于1月15日顺利抵达预定位置,与从新疆巴音郭楞赶来的第四军骑兵团完成会合,形成对胡赛英股匪的南北夹击之势。

第二军骑兵团附装甲车7辆、迫击炮连1个,于1950年12月30日在新疆巴什考供集结。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团长王震宇率领,向尕斯地区挺进,目标直指哈里白克匪帮;另一路由副团长李建国指挥,沿阿尔金山北麓行进,负责切断匪徒西逃新疆的路线。

第三军作为主攻部队,抽调第七师、第八师的骑兵大队和步兵营,共1500余人,配备重机枪12挺、迫击炮8门,于1951年2月13日在甘肃敦煌完成集结。部队分三路向青海海西花海子进军:左路经阿克塞草原,中路穿越库姆塔格沙漠边缘,右路沿党河流域而上,三路大军呈扇形推进,形成对乌斯满核心股匪的合围。

在集结和行军过程中,部队遭遇了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1月的柴达木盆地气温低至零下25摄氏度,戈壁滩上的狂风卷起积雪,能见度不足10米。第一军骑兵团在前往香日德的途中,有20余匹战马被冻死,15名战士冻伤手脚,但仍坚持每日行军80公里以上;第三军右路部队在穿越库姆塔格沙漠时,因水源短缺,战士们每人每天仅能分到半壶水,却依然按时抵达预定位置。总指挥黄新廷在敦煌基地亲自检查物资筹备时,发现部分部队御寒衣物不足,当即下令从酒泉紧急调运2000件羊皮大衣,用飞机空投至前线部队,确保战士们能在严寒中保持战斗力。

与此同时,西北军区情报部门联合三省地方公安,深入边境牧民部落,通过宣传政策、争取民心,获取了大量匪情。

1951年1月中旬,甘青新三省会剿正式打响,各部队按照预定计划,对不同股匪展开攻击。

1951年1月16日拂晓,第一军骑兵团和第四军骑兵团同时向胡赛英盘踞的台吉乃尔地区发起进攻。第一军部队从南侧的乌图美仁河上游迂回,利用河谷地形隐蔽推进,于凌晨6时抵达匪巢外围;第四军部队则从北侧发起正面冲击,用迫击炮对匪徒的帐房集群进行轰击。胡赛英匪帮猝不及防,仓促组织抵抗,匪徒们依托帐房和土坡,用步枪和冲锋枪向解放军射击,但在解放军的猛烈火力下,很快溃不成军。

战斗持续了两个小时,解放军共歼灭匪徒120余人,缴获步枪80余支、牛羊1000余头。胡赛英见大势已去,率200余名残匪向西南方向的昆仑山逃窜。第一军骑兵团指导员李向阳率领一个骑兵连,立即展开追击。追击途中,部队遭遇暴风雪,积雪没过马蹄,行进困难。此时,当地牧民扎克尔主动赶来带路,沿着牧民熟悉的山间小道,抄近路追上了匪徒。在昆仑山脚下的一处峡谷中,李向阳部与残匪展开激战,又歼灭匪徒50余人,胡赛英仅带着30余名亲信侥幸逃脱,其主力被彻底击溃。

1951年1月8日,第二军骑兵团团长王震宇率领部队占领铁木里克地区。哈里白克匪徒得知后,因惧怕被围,于当日下午向南逃窜。1月10日,第二军部队沿铁木里克河谷追击,行至中途时,遭遇强沙尘暴,风力达到8级以上,沙石打在战士们的脸上如同刀割,马匹受惊失控,追击被迫中断。1月18日,部队再次组织追击,却在翻越一座无名雪山时,因气温骤降,有3名战士不幸冻伤牺牲,考虑到部队伤亡和气候条件,总指挥黄新廷下令第二军部队转向台吉乃尔一带,与第一军、第四军部队会合,集中力量围剿乌斯满股匪。

花海子是乌斯满股匪的核心据点,这里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低洼湿地,仅有一条通道与外界相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1951年2月18日,第三军左、中、右三路部队全部抵达花海子外围,完成合围。根据之前获取的情报,总指挥黄新廷制定了“夜间突袭、堵截退路”的战术:由第七师骑兵大队翻越海马北山,从东侧发起主攻;第八师步兵营从西侧封锁隐秘退路;其余部队从南、北两面进行牵制。

2月18日晚,第七师骑兵大队在大队长张勇的带领下,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翻越海拔4000米的海马北山,于当晚10时抵达后塘地区。稍作休整后,部队强行军200里,于19日凌晨3时抵达花海子核心区域,将乌斯满的主营帐团团包围。此时,匪徒们大多还在睡梦中,仅有少数警戒岗的匪徒发现动静,刚要呼喊,就被解放军战士迅速解决。

“冲啊!”随着张勇一声令下,战士们奋勇冲进匪巢,匪徒们从睡梦中惊醒,乱作一团,有的来不及穿衣就拿起武器抵抗,有的则四处逃窜。乌斯满在亲兵的掩护下,试图从西侧山谷的隐秘退路逃跑,却被早已埋伏在此的第八师步兵营拦截。经过一个小时的激战,大部分匪徒被歼灭,乌斯满在突围时被战士们扑倒生擒,其副手哈马斯也在战斗中被击毙。

随后,第三军副军长罗坤山率领一个骑兵连,直插加拿白的驻地花海子东侧的小海子。加拿白得知乌斯满被擒后,已准备率残部逃窜,见解放军部队赶到,只能束手就擒。至此,乌斯满股匪的核心力量被彻底肃清,共歼灭匪徒400余人,生擒匪首乌斯满、加拿白等头目12人,缴获轻机枪1挺、冲锋枪15支、步枪300余支。

在剿匪战斗的同时,解放军各部队在战斗间隙,深入牧民部落,用哈萨克语、汉语双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剿匪意义,为牧民修理帐篷、医治伤病、分发粮食和牛羊。

1951年3月中旬,剿匪部队开始对残匪进行全面清剿。第二军部队在昆仑山北麓抓获了哈里白克及其残部20余人;第一军部队在青海都兰县境内将胡赛英的最后几名亲信缉拿归案。至3月20日,流窜于甘青新三省交界地区的匪患被彻底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