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文博沃土 丹心浇铸“同心”—— 记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健

发布时间:2025-10-28 10:27  浏览量:2

在高台县,有一位年轻的文博工作者,她以遗址为纸、以研究为墨,默默书写着跨越千年的民族交融故事;她用脚步丈量历史,用讲解传递认同,让沉睡的文物成为连接古今、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她就是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健。

潜心研究,深掘文化历史底蕴

作为一名从高台走出去又反哺家乡的文博人,杨健始终将学术视野扎根在这片文化沃土。她以骆驼城古遗址及许三湾遗址群为重点,开展系统性研究。她梳理城垣建制、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运用考古类型学与历史地理学方法,力求还原历史真相。她的研究清晰地再现了汉、羌、匈奴、吐蕃、粟特等多民族在此共生共融、贸易互通的生动图景。

她围绕骆驼城遗址民族交融史、高台地域文化等主题,发表了4篇具有扎实史料和独到见解的学术论文,并参与省级重点委托项目1项,这些研究填补了地方史志中关于民族关系具体细节描述的不足。她提出的“丝路节点——民族熔炉”理论视角,为学界深化对河西走廊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贡献了来自田野一线、基于实物证据的宝贵思考。

倾情传播,生动讲好“三交”故事

杨健不仅是严谨的研究者,更是一名出色的文化传播者。她坚信,让文物“活”起来、“说话”,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有效的途径。

作为从博物馆讲解员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她依托博物馆平台,精心策划并实施了“穿越古冢丹青·感悟魏晋风尚”等30余场主题社教活动,累计提供讲解服务超1200场,直接受众逾20万人次。在讲解中,她始终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摒弃简单的陈列式讲解,深入解读文物背后各民族互动细节,引导观众读懂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血脉与文化基因。她向群众讲述出土的胡人陶俑如何证明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贸易,解读壁画中不同民族服饰、乐器共存的场景所蕴含的文化互鉴,通过这些具体、微观、可感的历史细节和文物实证,她润物无声地引导观众理解“五个共同”的深刻内涵,有效增进各族观众对共同历史根源、共享文化记忆和共担复兴使命的深切认同。

创新实践,拓展“铸牢”教育路径

在杨健看来,民族团结的根基在文化,希望在青少年。她创造性地将学术研究、非遗保护与公共教育相融合,打造出一批形式新颖、影响广泛的实践项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了新的活力。

她系统梳理与各民族交融相关的非遗资源,推动文物与工艺对比展示。她组织传承人依据画像砖上的图案创作新作品,让“指尖技艺”传承“交融记忆”,让青少年在动手体验中触摸历史,感受文化交融的魅力。她主导的“心连心·手拉手”乡村小学社教项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送入基层课堂。她带领团队设计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课程,通过让农村孩子临摹壁画、制作简易文物模型等方式,让他们从小在心田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该项目荣获甘肃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金奖,成为文博力量促进民族团结的成功案例。

杨健用实际行动证明,基层文博岗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本土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滋养民族团结进步的宝贵财富。(祁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