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义:规则变了,迎接中文扬眉吐气走向世界
发布时间:2025-10-27 16:20 浏览量:2
或许你没有注意,最近在语言交流问题上,我们国家有些振奋人心的举动。按中国规定,在我们的太空舱一律使用中文。开始一些老外还有些嘁嘁喳喳的,说什么国际惯例都是英文啊!但我们根本不予理睬,绝对不用他国文字作太空舱的设备说明。
今年,更加让老外懵圈的事情发生了。
不久前,关于稀土贸易,我国声明已经做了“语言调整”。那就是在国际稀土贸易中,必须使用中文进行交流。也就是说,要想做稀土贸易,你必须先学会中文。不是要你先交钱,不是要你先签单,而是要你先学会用中文说话。消息一出,外国人集体懵逼。
根据我国最新颁布的2025年61号公告,外国用户申请稀土等两用物相出口许可证时,所有文件材料都必须使用中文版本。而且我国的出口审批系统也只提供简体中文界面。记住简体中文,别再鼓吹那个什么繁体字了。此外,那就是公告附件的格式也换了,就此告别了微软的PDF,改用国产的WPS格式。去吧,那个牛逼哄哄的PDF!拜拜了!
这项新规一颁布,如同一声闷雷,在国际贸易的天空迅速炸裂。谁不知道,过去100多年,全球贸易都是默认用英语作为模板的,但是现在这条不成文的规定被中国改写了。当然,世界也知道,英文的地位,是他们用鸦片加大炮,是用他们的殖民化政策逼出来的。现在中国这个打破什么常规的举动,的确令整个世界震撼。不管你震撼不震撼,反正中国要改这个百年规则。
按照中国新规,如果你要买稀土,就必须用中文申请。这件事看起来只是语言的“微调”,但其实是中外贸易的一项顶级阳谋。中国要图什么呢?就是要把中文推向世界。一项关于国际语言的打破“常规”的行动开始了。一个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凭什么都要学你那种说话?不是要平等吗?语言的平等也是各国间追求平等的一部分。
这条中国规则,不过仅仅说的是稀土。
稀土是什么?那是整个世界都晓得的。稀土是军工科技的命脉。是制造各类坦克、F35战机、战斧导弹等等各种武器特别是高端武器的必须材料,那些高端装备,哪一样能离开稀土啊。稀土还是新能源的血液、是芯片的骨头,任何一个国家只要你想发展这些新科技,离开稀土都不说事,因此都要做好足够的稀土储备。
而中国稀土市场占全球市场百分之七十以上。特别是高端稀土,几乎全在中国。所以在稀土贸易上,拥有绝对话语权。东西是我的,你想买我的,想怎么说话,难道还要跟你学吗?中国已经不是1949年前的中国,没有必要硬说那些带有殖民色彩的洋文,更不需要看他人脸色。
其实,2021年,当中国拥有了第一个空间站的时候,其内部操作面板全部采用简体中文,当时很多国家站出来指责中国,说这样不符合国际惯例,应该改用英文。但是我们根本毫不理睬。中国自主建设的空间站,凭什么要你们来指手画脚。
有意思的是,这次61号文件新规出台后,全世界却异常安静。安静啊,同胞们!居然没有人敢呲牙!国际舞台上再也没有了那种阴阳怪气的七七八八的杂音,因为他们知道,规则从来都是强者制定的,别的领域姑且不说,就稀土这块,中国就是绝对的王者。王者凭什么要听别人的。想从中国进口稀土,那就必须符合中国的规则,按中国规则办事,否者那就别买。中文从此在国际贸易中有了一席之地。在全球的文化和思想领域,汉语的影响力也已经非常大了。甚至已经威胁到英语的地位。
有意思的是今年两会答记者问,我们的王毅外长在回答记者提问后,没有再等翻译翻成英语,就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外国人懵圈了,这可咋办啊!按照过去的规矩,但凡有外国记者问话,都必须配备翻译啊,等翻译完成后再继续进行。但现在不同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提升,规则发生了变化。这就意味着,这些海外记者如果不懂中文,就会失去第一时间发新闻的机会。
联合国傅聪大使也说,联合国中文培训班开了18期了,报名人数却越来越多,生意好得很,各国外交官都在努力学习中文,汉语在海外民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2024年,沙特教育部正式宣布,将汉语课程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每周至少三节课。现在沙特机场也会用中文了。此外还有阿联酋、叙利亚、伊拉克这些国家的学校都设立了中文课,俄罗斯更别说了,他们对中文的重视程度,绝对高于英文。欧洲学中文更认真了,由此看来,中文成为世界语言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这儿,就必须谈谈英语国际语言的地位问题。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们长期在国际交往中占据优先地位,这倒不是什么他们语言有什么优点,而是他们长期进行对世界的殖民侵略,对世界的经济掠夺中,也就靠掠夺占据了多方面的优势,包括语言、科技、技术等方面。似乎用英语成了一种规矩,其实,这不正是他们对其它国家进行殖民的结果?
其实要讲语言之美,要讲语言的博大精深和含义深厚,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超过中文的。今天,随着五笔字型等能够快速上网的发现发明,过去认为中国文字过于复杂不好在电脑表现的说法一下子成为历史。现在,在联合国公文使用的文字中,中文是用量最大的最多的五种语言之一。并且被认为是五种语言中速度最快的表达意思最为精确的语言。而在当今的全世界所有文字中,中国文字是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字,因为没有之一。
这个世界最早的三种文字:古代埃及人的圣书字和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先后于公元前300—400年消亡了,眼下就只剩下汉字了,有人预计,如果中国不注意保护汉字,300年后,汉语也将会消亡。
这并非妄言。今天社会对汉语的轻视和对英语的盲目崇拜,已经到了非常麻木的状态。眼下不完全是英语的强势入侵,而是我们的文化传承者自我防护能力不够。对西方语言的盲目崇拜,实际上表现的是对民族文化的轻视和自信力的缺失。如果任其发展,我们神奇的汉字,也许有一天就会像甲骨文一样成为只有专家才能破解的文化密码。
有一点必须看清的是,在这个世界上凭什么中考高考、还有职称晋升、上岗录职等等,一定要考试英语。过去说他科技优势,现在在我们大部已经领先世界的背景下,还必须这样做吗?据说这是世界的奇迹。
一部5000年文明史证明,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强调融合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但是融合并非照搬,比如,因先辈的智慧,在引用外来语上,用音译有了我们今天惯用的“咖啡”,用意译有了汉语“电话”,音译加意译就有了今天的“芭蕾舞”。这些文字,都悄无声息地引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大大丰富了汉语的文化表达。史料考证,中国文化史上有三次吸收外来语的高潮,第一次汉唐通西域,佛教传入中国,外来语“葡萄”、“骆驼”、“世界” 、“庄严” 、“结果” 、“现在” 、“圆满”等从西域语言和佛语中引入汉语,此后被我们用了数千年。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是舶来品了。第二次外来语高潮是鸦片战争以后,从英语中引进了坦克、沙发、吉普车等,从日语中引进了组织、纪律、政府、党、政策等等一类词汇,至今这些词汇已融入我们的主流语言。这些机智巧妙的引用,表现的是先辈们的大智慧,重要的经验是把外来语化为了我们的血肉。
现在,也有个引进语言的高潮,遗憾的是,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大潮,我们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全面的应对措施,没有像先辈那样在保护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将西方语言化为我之血肉,而是用极省俭的办法,将外来语直接楔入汉语。
于是,WTO、GDP、NBA、CPI、IMF等等稀奇古怪的洋文直接入文,便成了一种惯常现象。加上一些科技新词如DVD、MP3、MV等的大量引入,汉语常常像一种“四不像”的文字。其实,在面对外来语强势到来时,汉语言的应对办法还是很多的,改造也罢,融合也罢,有先辈经验可资借鉴。关键是重视不够。比如WTO入中国时,就用“世贸组织”称呼有何不可?GDP用“国总值”,APEC用“亚太经会”岂不更贴切更便当吗?遗憾的是,我们没有这样做,而是直接移来。这种直接嵌入法,实际助长了我们文化的不自信。在引用外来语中,有的时候我们还是做得很好的,比如流行病“AIDS”,专家将音译和意译结合,称其为“艾滋病”,顾名思义,这是因为做爱而生的疾病,何其准确而恰当。只是对这样很好的经验缺乏认真的总结和推广。
盲目崇拜洋文的人,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不自信。我就非常讨厌那些在课堂上讲座上,动辄加上几句洋文以示自己聪明、高明、吃过洋面包的人,这些人动不动就是要撇几句古怪的洋文。我以为,如果不是特别需要,如果不是听课者都是懂洋文的人,他随便在讲坛上撇洋文,群众有权利把这些家伙轰下讲坛。你没有必要面对大批中国人,在哪里撇那些狗屁洋文。还有一些青年人,在平时讲话中,动辄就是什么狗屁“N”个问题,要是我的话,当场可以拒绝这些年轻人,告诉他请好好用中文讲话。如果这是自家儿女,那么就先给他一个耳光。别“耍花腔”,听着就恶心。
时代不同了,我们憋屈了100多年了,该站出来理直气壮地讲好中国话了。为此,我在这里为我们的太空舱、为我们的稀土出口部门,也为我们十分尊敬的王毅外长,点个大大的赞,大家一起努力奋斗,我们要理直气壮地用母语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