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裸奔式”套现40亿,他把股民耍得团团转,谁在流泪买单

发布时间:2025-10-26 07:00  浏览量:4

有人把上市当创业目标,有人却把上市当成自家提款机。

孙伯荣就属于后者。

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无锡商人,却创造了中国"股市奇迹"——两次掏空上市公司,"裸奔式"套现将近40亿,给股民们留下一堆烂摊子。

2011年,孙伯荣的天泽信息登陆创业板。

这家做车辆远程管理系统的公司,被机构们吹上了天,发行价34.28元,市盈率61倍。

原本计划募资2亿,最后硬是募了6个多亿,超募了4亿。

所谓车辆远程管理,主要是面向客车、公交车等客运车辆进行数据监控采集。一来确保车辆安全驾驶,二来可以作为出事后的处理依据。

但孙伯荣拿到这笔钱后,却不知道该往哪儿花。

技术研发?人家是系统集成公司,技术门槛本来就不高。

扩大生产?这又不是生产型企业,客户全靠关系拿下,设备投入有限。

于是,这4亿就躺在账上,隔三差五拿出一部分"补充日常开支",一直用到2018年才花完。

这是什么操作?

不就是明摆着告诉市场:我也不知道拿这钱干啥,先放着呗。

有的公司怕缺钱,但一个公司最可怕的不是没钱,是有了钱不知道往哪儿投。

这说明什么?孙伯荣压根儿就没想好好干实业,上市就是奔着圈钱来的。

果不其然,天泽信息上市第二年业绩就变脸了。

2013年,业绩开始直线下滑。

孙伯荣倒也不慌,花2.4亿收购了一家做软件的公司,暂时把业绩窟窿给补上了。

就在公司勉强能喘口气的时候,2014年孙伯荣出事了。

本地一名张姓区长因贪腐被抓,由此带出了孙伯荣。

原来从1996年开始,他就持续向该区长行贿,总金额高达817万。

更骚的操作是,他还把区长儿子挂在自己的公司,一天班不上,每月照发三万五的工资。

也就在这次出事前,孙伯荣上演了第一次"裸奔式"套现。

疯狂抛售了80%的股份,回收了小二十亿的现金,然后任凭股价暴跌,自己稳坐钓鱼台。

神奇的是,因为刑期从拘捕时开始算,等到宣判时他已经重获自由。

完全不耽误继续玩资本游戏。

2015年,"王者归来"的孙伯荣筹划了一次重组——10亿收购远江信息,号称要跨入“产业互联网”。

这次收购效果立竿见影。

公司营收利润都增厚了,股价更是在半年之内涨了5倍。眼看形势大好,股民们以为公司要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结果没想到,这一切都是孙老板高位套现之前的铺垫。

从2015年到2019年,孙伯荣伙同关联人员合计套现约11亿。

到了2019年,远江信息过了三年业绩承诺期也不行了。

孙伯荣再一次出手了。

这次是花了34亿并购跨境电商品牌"有棵树",公司名字也直接改成了有棵树。

作为跨境电商"独角兽",有棵树也被誉为"跨境电商第一股",自然被不少人看好。

此时正赶上了跨境电商兴起的红利,急于求成的孙伯荣选择了简单粗暴的铺货模式。

所谓铺货,就是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开成千上万个账户,背后有几十乃至上百万SKU的单品,通过铺货来抢夺流量获得销售额。

换言之,"广撒网式"倒买倒卖。

有棵树正是通过这样的模式在亚马逊上开了上千个账户,开始了疯狂铺货。在2020年初,有棵树年营收一度突破了50亿元,成为行业内的"巨头"。

与此同时,孙伯荣还承诺要增持不低于5000万元的股票。在一连串利好消息的刺激下,善良的股民再次选择相信。

有棵树的股价也迅速拉升,一度达到过40元的高位。

然而,亚马逊运营政策的收紧,却直接给了有棵树致命一击。

最终,有棵树遭到了亚马逊的批量封号。

曾经风光一时的有棵树开始出现了巨额亏损,股价也随之暴跌。到2023年末,经审计的净资产跌至负值,股票交易也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这时,监管层又发来问询函:

孙伯荣曾经承诺的5000万元回购,怎么只完成了370万元。

有棵树的回复更绝:孙伯荣确实没钱了。

套了那么多钱,竟然拿不出5000万?这不是食言,这是赤裸裸的欺骗。

收到监管警告后,孙伯荣干脆不演了。

他开始大举减持"有棵树"的股份,再度上演"裸奔式"套现。

将持有的4200万股全部抛空,共套现21亿元。

直接将一家总资产50多亿元的公司,掏空到只剩不到3亿元,独留1.8万股东在风中凌乱。

2024年,有棵树已经资不抵债。资产缩水到2.9亿,负债却高达7.3亿,负债率245.55%。

因为还不上深圳圆漾125万元的债务,有棵树被申请破产重整。125万,对一家上市公司来说不算什么大钱。

但就是这125万,竟然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9月,长沙中院裁定受理重整申请。

到了年底,重整计划获批,投资人往账上打了近11亿救命钱,公司通过以股抵债化解了7亿债务。

听起来是不是挺好?公司重生了?

别天真了。

债权人拿到的股票是按10元/股抵债的,现在有棵树股价只有5块多。

中间的差价谁来填?还是股民。

而且投资人都是要退出的,这11亿早晚要从二级市场收回来。

说白了,破产重整只是新一轮游戏的开始。

1.8万股民,有人投入的是养老钱,有人投入的是孩子教育金。

他们满心以为能跟着公司一起成长,结果扛下了所有。

而孙伯荣呢?早就揣着21亿,拿着菲律宾永久居留权,逍遥法外了。

孙伯荣的案例不是个案。

它暴露了A股市场在创始人减持监管、重组审核、信息披露等方面的多重漏洞。

一个有犯罪记录的人,出狱后依然能控制上市公司。

一个承诺增持5000万只完成7.4%的人,只是收到一纸警告函。

一个把公司从54亿掏空到2.9亿的人,依然能全身而退。

这合理吗?

对股民来说,每一次重组都像是希望,每一次利好都像是机会。

但对某些创始人来说,这不过是套现的掩护,是割韭菜的刀法。

在中国股市,无数股民早已经用血泪和金钱证明:

在这个市场上,散户永远是最后买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