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面对心理上无家可归的青少年,家长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5-10-25 13:01 浏览量:5
梁鸿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也是一位深切关注当代青少年心理状态的母亲。在创作“梁庄三部曲”之后,她将目光转向了那些因情绪困扰而无法继续学业的孩子们。三年间,她深入家庭、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精神卫生中心,与孩子、家长、老师、医生对话,试图理解这些看似“叛逆”或“脆弱”的少年背后的真实处境。她发现,许多孩子并非不爱学习,而是无法承受当前教育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他们不是不想成长,而是被困在了一个单一评价体系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出口。
吴用是北京海淀的一名学生,热爱数学,甚至自学大学课程,但他无法走进校园。他对母亲陈清画说:“我要的是学习,不是上学。”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能带给他内心的安宁,而学校的应试模式却让他感到窒息。他的妈妈虽然心疼儿子,却也不敢放松要求,因为她害怕一旦松手,孩子就会失去未来的保障。这种爱与恐惧交织的情感,让母子关系变得紧张而痛苦。梁鸿认为,教育不应只是分数的竞争,每一个孩子都有独特的轨迹,社会需要更多元的成功定义。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善意举动——比如老师多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家长允许孩子少写五分钟作业——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可能成为点亮希望的第一缕光。
在丹县,娟娟因重度抑郁休学在家,沉迷手机游戏。她的妈妈既焦虑又无助,不知如何帮助女儿走出困境。梁鸿指出,孩子们之所以依赖游戏,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太过单调。从早到晚的学习安排剥夺了他们自由探索的时间,家庭和社会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替代选择。自然、艺术、运动本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都被功利化的教育目标所挤压。即便是所谓的兴趣班,最终目的也常常是为了升学加分,这反而加重了孩子的负担。
雅雅曾是“别人家的孩子”,进入重点高中后却陷入焦虑和抑郁。父母的反应让她更加自责:父亲下跪求她康复,母亲哭诉自己为她牺牲工作。这些情感表达并没有带来安慰,反而让雅雅背负起沉重的心理枷锁。梁鸿强调,真正的爱不是牺牲式的控诉,而是理解与倾听。家长应当成为孩子面对世界时的保护屏障,而不是把自身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被尊重、被看见。当亲子之间能够真正沟通,爱才能流动起来,家庭才会成为心灵的归宿。
在这个追求效率与结果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慢下来,去感受孩子的呼吸与心跳。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塑造标准答案,而是唤醒生命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