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GDP超过广州、杭州声音大过广州,一线城市含金量分析

发布时间:2025-10-24 14:04  浏览量:6

市面上总有人讨论:

下一座一线城市会是谁?广州是否会被代替?

尤其是最近一年,重庆GDP超过了广州,杭州流量也超过了广州。

让很多人都在怀疑,广州作为一线城市的含金量。

而且,广州这些年名声似乎不是太好。

最早期时,广州靠着廉价的城中村,能够收获“人文关怀”的名声。

大家觉得:

广州生活成本低,更适合年轻人发展,是理想的模式。

但现在这种名声正好反过来了,很多人认为:

广州一直在学习香港,广州人也一直在学习李嘉诚。

目标不是发展工业和高科技,而是发展房地产和金融。

广州人喝茶收租的模式,不利于城市更新和发展。

广州的含金量,之所以不如北上深,主要有三个原因

1,高层政策不同;

2,城市能提供的收入不同;

3,城市的产业链基础、工业水平不同。

先说高层的政策。

整个华南地区有三座一线城市:

香港负责金融+国际交易;

深圳负责硬科技;

广州更多负责公共产品+扶贫。

这个从广州和深圳的财政上,也能看出来:

广州是三级财政,深圳是二级财政。

每年自由支配的资金相差接近2000亿。

广州这些钱全都上交了,被拿去支援落后地区。

按理说,这笔钱能支援多少企业发展,能为企业提供多少补贴。

旁边的深圳就是这样,所以你能看到:

高科技企业去深圳拿补贴,行云流水,几乎没有卡壳的地方;

可同样这些企业在广州拿补贴,恨不得分几年给你。

这搞得很多广州企业,都跑到深圳去注册了,就是为了吃到深圳的政策红利。

另外一个差别,则是金融中心的帽子。

香港有港交所,还有大量外资交易,是世界级的金融中心;

深圳有深交所,城市的资金总量是13.56万亿,是广州(9.08)的1.5倍。

高科技企业在深圳上市和融资的难度,比广州要低得多。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恒大,身为广州的企业,非要把总部搬到深圳。

但对于深圳来说,万科才是亲儿子,恒大就是个野孩子,不愿意给太多政策。

所以最后恒大也无法上市,灰溜溜的跑回广州,原地等死了。

其次再说城市提供的收入。

在广州和深圳都工作过的都知道,深圳工资几乎是广州的1.5-2倍。

【合规就业比例】以及【人均个税收入】这两个指标,可以证明这一观点。

深圳合规就业比例是70%,是广州(37%)的2倍;

深圳人均个税收入是7122元,是广州(2600)的2.7倍。

说明深圳产业链更高端,能提供更多高薪岗位,所以个税才会如此突出。

同样是打工,广州和深圳距离这么近,文化和饮食基本没差别,所以很多高端人才被吸走了。

最后是城市的产业链基础、工业水平不同。

深圳的【规模以上工业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是独一档的存在。

是广州、重庆和杭州的2倍以上。

这也体现了深圳产业链的完整度以及高端化。

深圳的互联网,排全国第三;

深圳的消费电子产业链,全国第一。

硬件上无敌,人称【小号硅谷】。

比亚迪、大疆、华为等公司,都是出自深圳。

所以说,深圳是个绝对的天才,广州等城市不能和他比较,要不然会被气死。

广州就安安心心做华南政治中心,手握教育医疗资源,立于不败之地;

之后保持1800万人口,3.1万亿的经济体量,足够成为一线城市的守门员。

之后再来对比重庆和广州,虽说二者GDP总量差不多,但质量相差很大。

重庆之所以能超过广州:

一是吃到了沿海产业转移的红利;

二是新能源车领域发展的不错,超过了广州。

先看几座城市经济增速的对比。

重庆在2007-2012年期间,增速远超广州和杭州。

因为那几年,重庆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迎来了一次小高潮。

具体案例,就是重庆操盘手,跑到苏州下面的昆山,把笔记本业务全都挖过来了。

从而带动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发展。

再说新能源车领域。

重庆的赛力斯和华为合作之后,这几年销量增长迅猛;

而广州的老牌企业,广汽,2024年销量非常之差,直接把广州的汽车产业带崩了。

再加上广州这两年地产建设暂时受阻,经济增速只有1-2%,远远跑输大盘。

重庆这才有了赶超机会。

但本账号认为:

重庆不应该被看作一个城市,而应该被看作一个省份。

重庆城市面积,是广州的 11 倍。

虽然重庆工业实力很强,甚至比广州都要强出一块,但重庆的第三产业远不如广州。

这也是为什么与民生相关的指标,广州都比重庆高了一个档次:

广州人均GDP,是重庆的1.6倍;

广州合规就业比例,是重庆的1.8倍;

广州人均个税收入,是重庆的4.3倍;

广州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是重庆的2倍;

广州资金总量,是重庆的1.6倍。

对比完这些数字,你可以看到:

重庆空有一副大骨架,但其中的肌肉并没有填满,水分较大。

而且重庆旁边就是成都,二者在工业和服务业上,存在竞争关系。

重庆工业基础强一些,负责大而硬。

成都负责高而新,不管是就业、消费丰富度还是公共产品,成都都比重庆强。

两座城市的人口流动对比:

从来都是重庆人跑到成都的更多,成都人跑到重庆安家的少。

所以说,广州短期经济受困,但长期发展上限远超重庆。

毕竟广州身处珠江口,手里拿着个聚宝盆,怎么都不会饿死。

可重庆身处西部大山之中,飞机、水运和铁路虽然进步很快,但成本仍要高很多。

若不是因为战备需求,估计重庆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

相比依托珠江水系,贯穿整个南中国,直通海洋的广州,地理上还要弱很多。

北京虹吸津冀,上海反哺苏杭长三角,底层水运逻辑

最后再来对比杭州和广州。

1,文化方面。

长三角历来重视商业和教育,二者的重要性几乎是平等的。

自古江浙地带,就是商业和教育互相反哺。

家族里面有人经商,有人读书考取功名;

前期商人补贴读书种子,后期读书种子起来之后,再反哺家族的商人。

所以你可以看到:

明清时期,长三角的进士数量全国第一,远超京津冀和珠三角。

而珠三角以商贸为主,重商业而轻教育。

很多老广的传统思维就是读书无用论,读出来还不是要去打工。

不如从小跟着别人做生意。

2,教育资源方面。

广州虽然有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但教育资源依然不如长三角。

就说杭州,有人认为浙江大学的价值,就超过了广州所有大学。

这从人才的选择上就能看出来。

网上有个“AI三杰”的说法:

梁文峰、杨植麟、何恺明均为广东人。

但最后一个去了浙大,两个去了清华,毕业后也没有在广东发展。

一个人读书的选择,几乎决定了之后的城市选择。

来杭州、北京读了几年书,人脉在这里,能在本地找到好工作,对城市也有感情了,轻易不会离开。

不管是AI、机器人、芯片还是医药行业,都是高端人才驱动的。

而广州高端教育资源短缺,留住高端人才不容易。

对外很难和北京、上海、杭州竞争,对内又有深圳的虹吸,是【腹背受敌】的状态。

这也是广州过去30年不重视教育的结果。

当时广东是改开高地,人才不断涌入,从而给了广州一种错觉:

认为不用栽树,只用摘桃子就可以了。

结果进入1990年代后,随着其他地区经济逐渐开放,广东的政策优势减少,人才流入速度放慢。

广州这才认识到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这些年也在努力,广州这抢时间。

那为啥同样旁边都有强城,杭州反而能杀出重围,不被上海虹吸?

因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结构不同。

上海就是个送财童子。

这些年一直通过环保和亩产税收,卡企业脖子,让低端产业主动搬迁。

旁边的苏州和杭州,都能吃到产业转移的红利。

同时,杭州有【浙大】和【阿里巴巴】这两个航母级平台,不缺人才也不缺技术。

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杭州有接近40万的人才储备,全国排名第4。

广州因为有1800万人口,3.1万亿的经济体量,所以互联网行业也不差,和杭州是一个水平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这就是杭州无法超过广州的原因。

杭州人口和GDP,都只有广州的2/3,未来几乎不可能达到同样的重量。

二者放在一块比较,对杭州本身就有些不公平。

但从外一个角度想。

杭州以2/3的重量,就能和广州打得有来有回,足见这座城市的含金量。

另一个视角:

杭州背后是【浙商资本】,而广州背后是【粤商资本】。

二者虽然都积累了大量资本,但背后的能量,以及投资的目的地不同。

以前同样做的是服袜箱包等低端产业。

企业不赚钱了,这批小老板卖掉生意,落袋为安后,手里拿着几千万现金,回去干啥?

浙江商人要么拿去买杭州的房子,要么进入私募行业,投资浙江的新兴产业。

而广东商人这方面的声音和动作,都要弱一个等级。

可能是因为【粤商资本】有出海的习惯,对发展科技的兴趣不够大。

你在杭州明显能感受到这一点,几乎遍地都是私募LP,在找好项目和人才。

这和【深圳模式】还有点区别。

深圳最顶尖的投资机构,深创投,依然是国资,操作系统无法改变。

但杭州不同。

一是杭州大量的资本是【浙商资本】,是民资。

是愿意承受更大风险,去博取更大回报的。

二是杭州有东大最好的创业氛围,媲美深圳。

最后总结一下:

广州因为高层定位受限+产业链高度不足+高端教育不足,和北京、上海和深圳竞争,渐落下风。

但是广州凭借历史/地理/政治地位+公共产品+商贸行业,依然能够站稳一线城市的位置。

短期之内,这个城市格局,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