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男子肾衰竭离世,提醒:二甲双胍不能和这2种药搭配,别大意
发布时间:2025-10-24 09:54 浏览量:4
60岁,很多人觉得是“还没老”,可身体早已经开始慢慢“变老”。器官功能减退、代谢变慢,有些毛病不来则已,一来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糖尿病在这个年纪成了“熟人”,吃二甲双胍更是再常见不过。可偏偏有些人不知道,吃药这事儿不是“吃上了就万事大吉”,有些药,一碰上就出事。肾一坏,命也就跟着走了。
一个60岁的糖尿病患者,坚持吃二甲双胍控制血糖已经5年,指标一直稳稳的。但某天感冒去看诊,医生给他开了含有布洛芬的复方感冒药,过几天又去做了个增强CT。
谁能想到,几天之后他开始出现恶心、乏力、尿量变少、呼吸急促这些症状,一查——肾功能崩了,急性肾衰竭。住院不到两周,就再也没醒过来。这事看似突然,其实一点都不意外。这不是运气不好,而是常识缺位。
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用得早,用得久,用得多。这个药最让医生爱不释手的地方在于:控制血糖不容易引起低血糖,还能减轻体重,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保护作用。
可再好的药,也有它的“毒性”——它的主要排泄通道是肾脏。肾不好,药就出不去,积在体内,毒性就容易上来,最典型的后果是“乳酸中毒”。这种中毒不是普通拉肚子能解决的,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
大家可能不觉得吃感冒药有什么大不了,谁还没吃过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些止痛退烧药?但问题就出在这些叫“非甾体抗炎药”的药物身上。
它们会让肾脏供血变差,本来肾功能就差点意思的人,吃了后可能直接雪上加霜。而这些药,感冒药、退烧药、止痛药里比比皆是,不看说明书的人根本不会知道自己吞下去的是哪种成分,更别说有什么风险了。
还有一种“隐形杀手”是做检查时打进去的碘对比剂,也叫造影剂。做CT、做血管造影、做部分胃肠检查都会用到。
这种药本身就对肾有一定负担,有些人做完检查当天就觉得不舒服,不少人两三天内肾功能就掉到谷底。肾脏承受不了的时候,二甲双胍还在体内“躺着”,两个因素叠加,出问题是分分钟的事。
研究显示,二甲双胍相关的乳酸中毒虽然不常见,但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30%~50%。而非甾体抗炎药导致的肾损伤比例在老年人群中明显偏高。
造影剂导致的肾损伤称为“造影剂肾病”,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甚至可达20%。这些数字不是吓人,是现实。那些说“吃药吃这么久了没事”的人,多数是因为运气好,不是因为药没毒。
尤其到了60岁以后,肾小球滤过率本身就在下降,人体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减弱,稍微一不注意,就容易把原本稳定的身体推进危险的边缘。
有研究指出,60岁以上的人群中,接近30%的二甲双胍使用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肾功能减退,却没有进行必要的监测或调整剂量。这种“盲吃”行为,是潜在的引爆点。
很多人不觉得药和药之间能“打架”,觉得只要医生开的就没问题。可现实是,很多时候医生并不知道你已经在吃什么药,特别是去不同科室或不同医院看病的时候。
没人会主动问“你是不是在吃二甲双胍”,更多时候是患者自己要知道什么能碰,什么不能碰。像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这些药,吃了之后如果刚好肾功能下降,还继续吃二甲双胍,那就是双重打击。再加上一个造影剂,就是三重暴击,肾脏很难撑住。
讲道理,出现肾衰前,身体会给一些小信号。比如食欲变差、恶心、夜尿增多、浮肿、尿泡多这些现象,如果再加上口干乏力、注意力下降、皮肤瘙痒这些变化,就要警惕肾功能是不是出问题了。很多人都忽略这些,觉得“人老了就是这样”,但其实这可能是身体最后的求救信号。
不止肾脏会受累,长期二甲双胍使用者如果肾排泄能力下降,乳酸代谢就会受影响,堆积后会引起严重的酸中毒。
到那个时候,呼吸加快、意识模糊、休克等症状就会上来,进了ICU都未必能救得回来。有时候不是糖尿病害了人,是人自己不懂得避坑。
实际上,规范使用二甲双胍是安全的,前提是:肾功能正常;不和肾毒性药物同用;用药前后监测肾功能。
这三条,听着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很多人连“肾功能”是啥都搞不明白,以为尿检正常就万事大吉。其实真正反映肾功能的不是尿常规,而是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水平,这些指标才是真正能提前发现危险的“预警器”。
再说句不好听的,现在很多老年人买药全靠“熟人推荐”“药店建议”“别人吃了说好”,药品说明书从来不看,觉得医生讲太多听不懂,就自己做主瞎吃。这种习惯真的要命。药和药之间不光有协同作用,还有相互制约关系。一不留神,不是药治病,而是药“杀”人。
不要再以为“感冒药没啥危害”,也别觉得“CT检查不过就是个图像”。对于有慢病的人群,尤其是6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每一次用药、每一次检查,都可能是一次关键的选择。药物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用药知识的缺失和麻痹大意。
很多医院其实都有提示:使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在使用造影剂前应暂停用药48小时,并在检查后确认肾功能无异常才能继续服用。
但很多人要么忘记告诉医生自己正在吃二甲双胍,要么根本不知道这些注意事项。医生不提醒,患者不说,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要尽量避免那些高风险的药物组合。吃药之前要查说明书,检查之前要告知医生自己正在吃的药,有条件的情况下定期检查肾功能。身体是自己的,不是医生能一直盯着的。
60岁,不是不能活得自在潇洒,但要做到这点,前提是对自己的健康状态有清楚认知。很多时候,防住的不是病,而是无知和侥幸。
参考文献:
[1]张贵君. 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安全性管理研究[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 17(18): 23-25.
[2]王丽. 非甾体抗炎药对肾功能的影响及合理用药分析[J]. 中国药房, 2023, 34(14): 1684-1687.
[3]李明. 造影剂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2, 42(3): 241-245.
[4]国家药监局药品说明书数据库 [EB/OL]. [2025-03-12]. https://www.nmpa.gov.cn
[5]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S].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023.
[6]李志军, 张小琴. 老年人肾功能衰退与药物使用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4, 29(5): 53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