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身后事:死后一年下葬遇“阴人”?第二次入殓时身上已长白毛

发布时间:2025-10-22 19:06  浏览量:4

1908年11月15日,光绪皇帝去世的第二天,掌控朝政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也撒手人寰,享年73岁。她临终前留下遗言:“今后,不允许妇人预闻朝政。”这句话成为她在历史上的最后印记。

慈禧太后的离世发生在下午3点,她特意选择面向南方,这符合中国传统中君王临终时应面朝南方的习俗。据说,当时她口微张,并未完全闭合。

在中国文化中,这被视为“灵魂不愿离开身体”的象征。目击者因此认为,慈禧内心并不甘愿离开这个世界。

然而,无论多么眷恋尘世,慈禧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她死于急性痢疾,这种疾病常伴有严重脱水症状。正是这种脱水状态,使得她的遗体在二十年后东陵盗墓事件中依然保存完好,没有腐烂。

慈禧去世后,她钟爱的太监总管李莲英负责安排葬礼。他将葬礼办得极其隆重和奢华,各种陪葬品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仅棺材内铺设的一条金丝棉被就价值八万四千两白银。

此外,还有红碧玺朝珠、红碧玺手串、翡翠饰品、金银细软以及金佛玉器等,将整个棺椁填得满满当当。

可以说,慈禧几乎是安卧在一堆珍宝之中。然而谁能料到,这只是她三次入殓中的一次而已。

慈禧和光绪皇帝的遗体从西苑移送至禁城沿途都是跪拜的人群,到达禁城后,两人的遗体分别停放在宁寿殿进行暂厝。

接下来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宣布谥号。慈禧获得了一个长达25字的大清史上最长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晚清权力斗争与宫廷生活的复杂,也让人们窥见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文化与信仰。

这些细节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立体,更容易引起现代读者的共鸣与反思。从谥号的字数上就能看出,慈禧太后的谥号之隆重,在整个中国历史中无人能与之媲美。

由于慈禧和光绪几乎同时去世,根据大清的祖制:皇帝和太后若同时离世,应先安葬皇帝。因此,慈禧的灵柩暂时停放在煤山下方。

在光绪入葬之后,慈禧并未立即下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她生前对自己的丧葬事宜极为讲究,以至于陵墓需要单独修建。到她去世时,该陵墓仍然没有完工。

种种耽搁之下,慈禧于1908年11月15日辞世,而正式下葬却推迟到了整整一年后的1909年11月15日。

1909年11月9日,是慈禧出殡的日子。从京城到东陵,这段漫长的路程需要四天时间才能走完。这一路注定不会平凡。

起初,抬着慈禧棺椁的是84人,但随后增加到了128人,如此规模确实罕见。

那天,走在棺椁前面的是监国摄政王载沣,即新任皇帝溥仪的父亲。紧随其后的是诸位王爷贝勒、军机大臣。而在棺椁后面跟随的是一队骑兵,再往后便是驮着帐篷和行宫用具的骆驼队,为晚间宿营做准备。

骆驼队之后是一支伞队,那些伞都是庚子年间从西安回京时百姓恭送的;接着是喇嘛;最后是一队銮仪卫,他们手持祭器、佛幡和旗帜等。队伍中有两乘华丽装饰的车,用黄色丝帘遮盖,上面都装饰着龙凤花样。

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蜿蜒向前,如同一条巨大的长蛇。在如此盛大的场景中,自然少不了围观、送行的百姓们。

当慈禧的棺椁抵达崇文门时,一阵阴风突然吹过。因为当天出殡时,队伍中带有无数纸扎的人物、驼马和器皿等,这些都是给慈禧太后在冥间使用的供品。风突然变得诡异,天色也骤然暗了下来。

抬棺的那些人望向纸扎的人物时,竟错觉自己看到了“阴间的鬼魂”。随着风吹过,那些纸扎人发出怪异的声响,这种声音越听越让人心生恐惧。然而,这些抬棺者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即便腿有些发软,他们依旧坚持着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