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安乐死也不出口给中国”,加拿大的30头白鲸怎么了?

发布时间:2025-10-22 20:00  浏览量:4

加拿大马林兰海洋公园倒闭之际向加拿大政府发出求救信:希望加拿大政府紧急提供一笔资金,用于喂养园内留存的30头白鲸。

却没想到政府拒绝出钱喂养,更气人的是,中国珠海长隆海洋王国愿意接手,但加拿大政府一口回绝,还嘴硬称“怕白鲸遭罪”。

出口许可申请被驳回后,海洋公园回信威胁:如果得不到批准或财政援助,他们将被迫做出“毁灭性的安乐死决定”。

一边高喊保护,一边拒绝救助,那么,这30头白鲸到底该怎么办?

这一切,要从一部善意满满的法律说起,2019年6月,加拿大通过了《终止圈养鲸豚法案》,这部法律的出台,离不开全球反圈养运动浪潮的推动,像《黑鲸》、《海豚湾》这样的纪录片,已经把海洋馆产业光鲜亮丽的外衣扒得一干二净。

而Marineland自己,更是为这部法案的通过“添砖加瓦”,这家1961年开业的老牌公园,早已是丑闻缠身,水质差、皮肤感染、药物滥用……这些指控像是贴在它身上的狗皮膏药,园里最后一头虎鲸Kiska的悲剧,更是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Kiska被单独圈养了许多年,孤独侵蚀了它的心智,人们拍到它用头反复撞击水池的玻璃墙,那种麻木而绝望的刻板行为,刺痛了无数人的心。

Kiska的死亡,连同2019年以来园内死去的至少19头白鲸,让Marineland的声誉跌至谷底,法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这部法律禁止再以娱乐为目的进行鲸豚的繁殖、进口和交易,它是一座伦理的丰碑,但为了人道地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法律里加了一条“祖父条款”——允许已经圈养的这些动物,被继续照料,安度余生。

设计者的初衷是好的,他们不想让这些生命被直接处理掉,可对于Marineland这家私人公司而言,这条善意的条款,无异于一纸商业死刑判决书。

它意味着,园里剩下的这些白鲸,瞬间从“可以交易和繁殖的盈利资产”,变成了纯粹的“烧钱的维护成本”,续命的路,被彻底堵死了。

同样面对法律的变革,加拿大的另一家机构——温哥华水族馆,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它主动放弃了娱乐表演,转型为一家科研教育机构,还成立了独立的非营利保育组织,成功获得了政府资助和公众捐款,活了下来。

而Marineland,选择了死守旧有的商业模式,拒绝转型,从2010年每年90万的游客量,暴跌至2019年不足40万,赞助商纷纷撤资,地块和设施也被迫出售,它最终被时代彻底抛弃。

当Marineland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后,这30头白鲸的生死,就变成了一场三方博弈的死局,公园、政府、动保组织,三方都在各自的逻辑闭环里行动,谁也没错,但最终合力将白鲸推向了悬崖。

先是Marineland,作为一家快要破产的公司,它唯一的诉求就是“止损”把白鲸卖给中国珠海的长隆海洋王国,是它最后的“回血”机会,但当这条路被堵死后,它便发出了“安乐死”的威胁。

这不是单纯的残忍,而是一次彻头彻尾的经济勒索,Marineland宣称,每个月喂养这30头白鲸的开销高达200万加元(约合1000万人民币),这笔钱它掏不起了。

再来看加拿大政府,渔业与海洋部长JoanneThompson的决策,在法律和原则上是无懈可击的,她拒绝出口许可的理由很简单:法案明文规定,不能再为娱乐目的圈养鲸豚。

批准这次出口,等于亲手在一部进步法案上撕开一个口子,让这些白鲸从加拿大的囚笼,换到另一个国家的囚笼里继续被剥削和表演。

这种对原则的坚守,值得敬佩,但法律的纯粹性,在面对“要么出口,要么死亡”的残酷现实时,也暴露出了它的无力感,政府可以轻易地说“不”,可以拒绝批准申请,但对于“然后呢?”这个问题,他们拿不出一个立即可行的紧急解决方案。

最后是动保组织,他们代表了公众良知,高声疾呼不能再延续对动物的剥削,他们提出的理想方案是,为这些白鲸建立一个庇护所,让它们在半自然的海湾里终老。

这个方案听起来很美好,但理想的翅膀,常常扇不动现实的空气,加拿大新斯科舍省规划的那个鲸鱼庇护所项目,喊了很多年,至今仍因为资金等问题而停滞不前。

动保界的呼吁是正确的,但当他们的理想方案还停留在图纸上时,白鲸的生存威胁却是迫在眉睫的,这让他们的反对立场,在生死关头显得有些“空中楼阁”。

都是死胡同

悲剧就在于,所有看似可行的“出路”,其实早就被现实堵死了,这恰恰揭示了圈养这种行为,对一个物种造成的伤害是多么不可逆转。

有人说,既然不能去中国,那就送到别的海洋馆不行吗?比如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水族馆,Marineland在2021年就曾成功向那里出售过5头白鲸,当时还获得了政府批准。

但这恰恰是一个失败的警示,那5头被送往美国的白鲸,在短短两年内,就死掉了3头!运输过程的巨大压力,和融入新鲸群的困难,对它们来说都是致命的。

更重要的是,这么做依然违背了法案“终止娱乐性圈养”的初衷,一个“更好的监狱”,终究还是监狱。

那么,野化放归呢?把它们放回大海,回到自己的家,这听起来最符合“动物福利”了,可惜,这也是最不可能的选项。

对于这些在圈养环境中出生、长大的白鲸来说,野外的大海不是故乡,而是地狱,它们早就丧失了独立捕食的技能,不知道如何躲避天敌,更无法融入复杂的野生白鲸社群。

它们甚至可能将圈养环境中的病菌带入野生种群,或者用它们被人工筛选过的基因污染纯净的野生基因库,圈养,已经对它们宣判了生物学上的“死刑”,永久地将它们从野生世界里“开除”了出去。

最后的希望——庇护所,也远水难救近火,冰岛的SeaLifeTrust白鲸庇护所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曾接收过来自上海长风海洋馆的两头白鲸,证明这条路理论上是可行的。

但可行不代表现实。建立一个合格的庇护所,选址、环评、建设、运营,每一步都是天文数字的投资和漫长的时间周期,看看加拿大本土那个停滞不前的项目就知道,它根本无法解决眼前的危机。

所以,当一些自媒体把这件事歪曲为“加拿大歧视中国”或者“白鲸成为政治牺牲品”时,他们完全弄错了重点,这30头白鲸的命运,从来都与地缘政治无关。

结语

终结一个错误的产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纸禁令,我们更需要为历史遗留下的这些生命,承担起昂贵而复杂的“善后”责任。

如何处置它们,考验着一个社会在宣告自己伦理进步之后,是否真的愿意为此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

这不仅仅是加拿大的难题,这也是全球动物福利运动,必须共同面对的,一道无比沉重而现实的考题。

《濒临破产,加拿大海洋公园或将安乐死30头白鲸》红星新闻2025-10-07

《全杀也不卖给中国?加拿大30头白鲸面临安乐死 出口禁令引发争议》新浪新闻2025-10-05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