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都有哪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

发布时间:2025-10-21 22:31  浏览量:4

历史,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江。我们常把目光投向那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帝王将相、英雄豪杰。他们指点江山,决定着历史的宏大走向。但你有没有想过,历史的巨轮,有时候也会被一颗小小的石子卡住,甚至被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在关键时刻“踩了一脚急刹车”,让整个大局瞬间崩盘?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历史上那些“坏了大事的小人物”。他们没有名字,或是籍籍无名,却在不经意间,用一个疏忽、一次贪婪、一句话,扭转了整个王朝的命运,其影响,比得上千军万马。

咱们先从一个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刺杀案说起——荆轲刺秦王

公元前227年,燕国刺客荆轲带着燕太子丹的重托,来到秦国大殿,图谋刺杀秦王嬴政。如果荆轲成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步伐或许会被严重拖延,历史走向将彻底改写。

刺杀过程惊心动魄。荆轲图穷匕见,一把匕首直插向秦王。秦王政当时完全懵了,手足无措,绕着柱子跑。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一个“小人物”登场了。

他不是武艺高强的侍卫,也不是运筹帷幄的谋士,他是一个名叫夏无且秦国侍医

夏无且在旁边看着秦王被追得鸡飞狗跳,心急如焚。他手里没有武器,情急之下,他将手中的药囊朝着荆轲砸了过去!虽然药囊软绵绵的毫无杀伤力,但就是这么一下,为秦王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秦王政这才在众人的提醒下,抽出他那把又长又笨拙的佩剑,反手将荆轲砍伤。

夏无且的“神助攻”堪称历史级的。

但故事还没完。在混乱中,荆轲将匕首投向秦王,可惜没有命中。刺秦王失败了,而这次失败的关键,除了秦王拔剑太慢,也有夏无且的功劳。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夏无且这个小小的侍医,随手扔出的药囊,秦王政在慌乱中可能早就被荆轲拿下。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也许会以另一种方式开启。

一个医生的药囊,意外地成了秦国统一大业的“救命稻草”,这个无名小卒,成了保住秦始皇性命的“大功臣”,但也间接“坏”了六国复兴的“大事”。

汉高祖刘邦的故事,咱们都熟悉,他从一个泗水亭长,一路逆袭,最终建立了汉朝。但在他人生最危险的时刻,一个小小的狱卒,却因为一时贪杯,差点改变了他的命运。

秦末,刘邦在沛县起义后,很快就投靠了楚怀王。项羽在巨鹿之战大破秦军后,势力如日中天。

刘邦后来攻入咸阳,逼降了秦王子婴。按照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本该成为关中王。

可霸王项羽心高气傲,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项羽率大军赶到后,对刘邦动了杀心。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的前奏。

当时,项羽的大军驻扎在鸿门,而刘邦的兵马驻扎在霸上。项羽手下的谋士范增,力劝项羽“早除刘邦”。

项羽听从了范增的建议,决定第二天早上就发起进攻。但项羽为了稳妥起见,派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小人物——一个狱卒,去刘邦的军营里“探听虚实”。

这个狱卒,就是改变历史走向的关键。

这个狱卒到了刘邦的营地,正好赶上刘邦和他的部下樊哙正在喝酒。樊哙一眼就看出了这个狱卒是项羽派来的“探子”,但他没有声张,反而热情地招呼狱卒一起喝酒。

狱卒禁不住美酒的诱惑,喝得酩酊大醉,直接睡了过去!

樊哙趁机连夜带着刘邦,前往鸿门赴宴,上演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经典戏码。

如果这个狱卒没有贪杯,而是及时将刘邦的动向汇报给项羽,项羽可能就会连夜发起攻击,刘邦很可能在霸上就被消灭,压根就没有“鸿门宴”了

西汉王朝可能就不会出现,中国的历史,将是“楚汉争霸”的另一种结局。

一个小小狱卒的“酒瘾”,让项羽错失了斩草除根的最佳时机,最终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汉朝建立后,汉武帝雄才大略,一心想要一雪汉初以来对匈奴的“和亲之耻”。他决定发动一场声势浩大的诱敌深入之战,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这场战役被称为“马邑之谋”。

汉武帝派了一个叫聂壹的人,假装是马邑的富商,向匈奴单于透露假消息,声称可以诱骗马邑守军投降,让匈奴人趁机夺取城池和财物。实际是想引诱匈奴单于率大军进入马邑,然后汉军三十万大军埋伏在城外,将其一网打尽。

这是一次精心策划、天衣无缝的军事行动。

匈奴单于果然上当,率领十万骑兵浩浩荡荡地开向马邑。但当他到达马邑附近时,发现沿途的百姓和牲畜都消失得干干净净,一片死寂,这引起了单于的警觉。

就在这时,一个“小人物”出现了,彻底坏了汉武帝的大事。

单于命令手下进攻一个叫武州的小要塞,抓住了当地的一个“尉史”(秦汉时期管理治安、监狱的小官)。

这个尉史,一个毫无骨气、贪生怕死的“胆小鬼”,一被抓住,面对匈奴人的威逼,立刻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将汉军所有的埋伏计划,一五一十地全部招供了!

单于大惊失色,庆幸自己没有冒进,立刻下令全军撤退,三十万汉军的伏击计划,胎死腹中。

汉武帝首次大规模反击匈奴的计划,就这样被一个小小尉史的“投降”行为给彻底搅黄了。 这次失败,让汉朝不得不重新调整对匈奴的战略,耗费了更多的人力物力,才最终取得胜利。

一个尉史的“软骨头”,让汉武帝耗费巨资和心血的大计,付诸东流。

要说历史上以少胜多最经典的战役,那非“淝水之战”莫属。

东晋以八万之众,硬是击溃了前秦苻坚率领的号称百万的军队,保住了江南半壁江山。这次战役中,一个“跑腿小兵”无意中的一句话,直接成了前秦军队崩盘的导火索。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领八十万大军南下,誓要灭亡东晋。东晋上下人心惶惶,但宰相谢安和将领谢玄等人力主抗击。

两军在淝水两岸对峙,前秦大军人山人海,东晋军队数量明显处于劣势。

东晋的将领谢玄为了争取时间,就派了一个信使到前秦军中,向苻坚提出:“你们人太多了,不如稍微后退一点,让我们的军队渡过淝水,真刀真枪地打一场,别光摆阵势吓唬人。”

苻坚一听,觉得这个主意“妙极了”。他想着,晋军渡江时正好可以发动突袭,以逸待劳,一战定乾坤。他对手下说:“等晋军渡到一半,咱们铁骑一冲,他们就完了!”

于是,苻坚下令,让前秦大军“稍退”。

命令一下,前秦那人多口杂、阵型混乱的军队,瞬间产生了巨大的误会

士兵们本来就对晋军心存忌惮,而且各部族组成的军队语言不通、号令不一。“退”字一出,再加上晋军在后方摇旗呐喊,瞬间被误解成了“败退”!

号称百万的前秦大军,开始像洪水决堤一样,彻底失控,争相往后跑!

这时,一个不知名的传令兵(或溃兵)在混乱中大喊一声:“秦军败了!秦军败了!”

这句简单的呼喊,瞬间引发了连锁反应。 八十万大军被自己人冲散,加上晋军趁势反攻,前秦军队彻底崩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成语就此诞生。

一个“稍退”的命令,被一个无名小卒的“惊慌呼喊”彻底引爆,让强大的前秦帝国,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

唐朝的“安史之乱”,是盛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它开启了唐朝长达数百年的藩镇割据和衰落。这场动乱的起因复杂,涉及唐玄宗的昏庸、杨国忠的弄权、安禄山的野心。

但在这场巨大灾难的引爆过程中,一个“无名胡人”的意外,加速了叛乱的爆发。

安禄山当时是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着唐朝北方重兵,他深知自己的势力已经足够强大。但他也在犹豫,是否要冒天下之大不韪起兵造反。

安禄山和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之间矛盾公开化,达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安禄山为了展示自己的实力,偷偷在边境囤积了大量的战马和军需物资。这些物资被安禄山视为“最高机密”。

就在安禄山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边境上,一个看守战马的胡人小兵,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这个无名胡人因为疏忽大意,没有看管好马匹,导致几十匹珍贵的战马逃跑了。

安禄山得知后,勃然大怒!这些战马都是他为叛乱准备的核心军事资源,逃跑了几十匹,损失巨大。更重要的是,他担心这些马匹一旦被唐朝廷发现,就会暴露他的叛乱企图

安禄山一怒之下,将这个无名胡人小兵处死了。

但这件事,在安禄山的心中彻底敲响了警钟。他认为自己的秘密已经暴露,杨国忠一定会借此机会向唐玄宗告发他。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先发制人!

这个小兵的“失职”,直接成了安禄山下定决心起兵的“催化剂”。

几十匹战马的逃跑,一个无名小卒的失误,被安禄山解读成了“天机泄露”,最终引爆了这场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彻底葬送了大唐的盛世。

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是汉民族历史上最屈辱的一页。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俘虏,北宋灭亡。

在这场悲剧中,无数人犯下了致命的错误,但其中一个“跑得太快的传令官”,却在战局最关键时刻,送出了一份“乌龙战报”,加速了开封城的陷落。

金人第一次围攻开封时,宋朝上下惊慌失措。宋钦宗任命了李纲为主战派代表,负责京城防务。李纲指挥若定,坚决抵抗,金人遭受了重大损失。

金军内部开始动摇,准备撤兵。当时的战局,对北宋是极为有利的。

宋军的一个将领姚平仲,主动请缨,要求带兵夜袭金营,他夸下海口:“如果成功,金军必退!”

宋钦宗和李纲都同意了这个大胆的计划。

可姚平仲的夜袭行动,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他带兵冲入金营后,因组织混乱,被金人反击,全军溃散。姚平仲本人,也落荒而逃

夜袭失败了,但金军并没有因此立刻反攻。 就在这时,一个无名传令官,带着姚平仲“大获全胜”的假捷报,一路狂奔,冲进了开封城!

这个传令官,显然是想“报功请赏”,完全没有核实战况。

宋钦宗和城内百姓被这份“乌龙捷报”冲昏了头脑,以为金军真的被击败,城内欢声雷动。

金人侦知了城内的“欢庆”气氛,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份“假捷报”。

金军统帅气得火冒三丈,认为宋军是在故意戏弄他们。这种“被戏耍”的感觉,彻底激怒了金军,他们改变了原本撤兵的计划,决定进行第二次、也是更致命的围攻。

一份“乌龙捷报”,让原本摇摆的金军坚定了进攻的决心,最终导致了开封城的彻底陷落。

一个传令官的“邀功心切”,将北宋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内忧外患,财政空虚。李自成的农民军步步紧逼,大明王朝已是风雨飘摇

在京师被围之前,崇祯皇帝心急如焚,他深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急需军费来组织军队抵抗农民军。

崇祯皇帝决定向京城里的王公贵族、勋戚大臣“借钱”(其实就是摊派),希望能筹集到足够的军饷。

当时,京城里最有钱的,就是这些“皇亲国戚”,他们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崇祯皇帝把筹款的希望,寄托在了这些“铁杆粉丝”身上。

其中有一个“小人物”,他虽然是武清侯,但爵位不高,影响力不大,不过是沾亲带故的一个“小侯爷”——李国瑞

李国瑞是京城有名的“吝啬鬼”。

当皇帝向他摊派时,李国瑞哭穷喊冤,表示自己家徒四壁,实在拿不出钱来。他只捐了几百两银子,和其他动辄捐献数万两的大臣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李国瑞的“吝啬”和“哭穷”,立刻在勋贵圈子里引起了巨大的负面示范效应。

其他原本打算慷慨解囊的勋贵大臣们,纷纷效仿李国瑞,哭穷、装病、推脱,能不捐就不捐,能少捐就少捐。

皇帝的“借款”计划,彻底失败了。 最终,崇祯皇帝只筹集到了寥寥无几的军费,远不够组织有效的抵抗。

正是因为军饷不足,崇祯皇帝无法调动和组织足够的军队来守卫京城,最终导致李自成顺利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

武清侯李国瑞的“一毛不拔”,在关键时刻破坏了崇祯皇帝的“救国自救”大计,直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回顾这些历史片段,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历史大事件的崩塌,往往不是因为大人物决策的失误,而是因为小人物的“蝴蝶效应”。

无论是夏无且的药囊、狱卒的酒瘾、尉史的贪生怕死,还是传令官的邀功心切、小侯爷的吝啬,这些“小失误”、“小疏忽”、“小贪婪”,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被放大了无数倍。

他们不是主角,但他们的“小动作”,却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人物的“坏事”,往往更具突发性和偶然性,也更难被大人物所掌控和预料。

秦王政可以预料荆轲的刺杀,却无法预料侍医的药囊;项羽可以预料刘邦的狡猾,却无法预料一个狱卒的酒瘾。

这正是历史的吊诡之处,也是历史迷人的地方。

历史的进程,并非完全由那些高高在上的“大神”们所决定,那些处于底层的、被忽略的“小人物”,往往才是真正的“历史加速器”或“历史刹车片”。

他们的行为,也许是出于人性中最卑微的弱点,例如贪婪、恐惧、虚荣,但正是这些最“接地气”的人性,在不经意间,重塑了整个中国的历史版图。

文章参考的历史书籍:

《史记》(汉司马迁撰)

《汉书》(汉班固撰)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撰)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撰)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撰)

《宋史》(元脱脱等撰)

《明史》(清张廷玉等撰)

《剑桥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