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帐篷攥紧祖传地契,89岁老人两失家园,加沙希望何在?

发布时间:2025-10-21 14:24  浏览量:4

89岁的阿伊什・尤尼斯坐在塑料椅上,身后是仅几平方米的白色帐篷,手里攥着祖传土地的产权契约,这张纸见证的,是他从12岁骑骆驼逃亡开始的一生:1948年第一次阿以战争中逃离故土巴尔巴拉,在加沙用半生建起四层楼房,最终又在炮火中变回难民。

他曾真真切切拼出家园的模样,如今却对着满地瓦砾坦言不再相信未来。这位经历过两次流亡的老人,其命运恰是加沙七十余年沧桑的缩影,藏着希望被反复碾压的无奈,也留着一丝未熄的余温。

1948年的沙路上,12岁的阿伊什跟着祖母逃亡时,不会想到自己要和“流离”打一辈子交道,当时近20万难民涌入狭长的加沙地带,他家先搭木板棚屋,后挤联合国帐篷,日子过得颠沛流离。

但阿伊什没被命运压垮,19岁当上教师,靠奖学金读了开罗大学文学系,毕业后一边在以色列打工攒钱,一边和妻子哈迪贾筑建家室,三十年间,他们从简陋水泥屋慢慢扩建成九间房。

养育的18个孩子几乎全上了大学,成了工程师、护士、教师,长子还在伦敦行医,这家人甚至被报纸称作“巴勒斯坦最大单一家族”,阿伊什在拉法清真寺当伊玛目,做村落调解人,连哈马斯和法塔赫都敬他三分。

那段日子里,帐篷里的记忆似乎早已被砖瓦房的烟火气取代,他用双手证明家园是能重建的。可这份用血汗攒下的安稳,终究没能抵过战火的反复冲刷,让他再次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去年五月,以军的撤离令打破了所有平静。阿伊什位于拉法的四层楼房被坦克炮火夷为平地,89岁的他不得不搬到汗尤尼斯附近的避难营,时隔77年再住帐篷。

如今他和家人分散在相邻的帐篷里,在沙地上生火做饭,靠罐装水洗澡,身边只剩几件衣物、锅具和那张产权契约。加沙92%的住房都受了冲突波及,开车十分钟都见不到一栋完好的建筑,他的遭遇不过是万千家庭的缩影。

10月的停火与人质交换协议曾让全境欢呼,20名以色列人质归来,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获释,但阿伊什却提不起劲,他清楚以色列仍控制着加沙一半以上区域,停火协议也脆弱得不堪一击,仅停火生效后以军违反协议的次数就达80次。

更让他揪心的是重建的渺茫:联合国说清理5000万吨废墟要21年,海水淡化厂90%被毁,数万枚未爆弹藏在瓦砾中,而670亿美元的重建资金连影子都没见着,老人的迷茫不止于自己的晚年,更在于下一代的前路不知在何方。

阿伊什的绝望,藏在一次次“归零”的循环里,2007年他的女儿在派系内战中丧生,之后数次战争都侥幸存活,可2023年的冲突还是把他打回原形。

儿子哈里萨的话更戳心:女儿因疫情和战争已四年没好好上学,自己的服装店也没了,“整整一代人被摧毁,这次比1948年更糟”,长子艾哈迈德在伦敦叹气,30年建的房子毁于一旦,谁还能耗得起下一个30年?

这背后是加沙解不开的死结:沙特等国愿出钱重建,却要求以色列撤军并落实“两国方案”,以方坚决拒绝;哈马斯掌控加沙实际权力,美以却反对其参与重建,导致牵头方迟迟定不下来。

阿伊什见过重建的可能,正因为见过,才更清楚如今的困境远超当年,那时有从头再来的精力,现在只剩被战火耗尽的耐心,但即便如此,长子艾哈迈德“退休后回拉法”的念想,仍透着一丝不熄的希望。

阿伊什攥着产权契约的手或许会颤抖,但他家族四散却未离散的根脉,仍在悄悄延续希望,这位老人的不信未来,是对反复冲突的无声控诉;而他子女“新一代会重建”的信念,恰是黑暗中的微光。

加沙的重建从来不止是盖房子,更是重建对和平的信任,当5000万吨废墟被清理,当海水淡化厂重新运转,当孩子们能安稳上学,或许老人就能相信,巴尔巴拉的果实终将再次挂上枝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