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与中国无关吗?荷兰政府遭遇困境,光刻机巨头欲迁总部

发布时间:2025-10-19 00:12  浏览量:5

阿斯麦最后没大规模把总部一整个搬走,但把部分研发和职能往海外搬了,埃因霍温那头实际流失了大概一千个与

后面的事儿可以分几块说清楚。先讲结论式的动作:公司没把总部整个扛走,但的确把一些关键的研发和职能往外迁了,短期内让埃因霍温周边损失了大约一千个和阿斯麦有关的岗位。这事在当地能感受到——街上少了些外籍面孔,几个服务性岗位也跟着缩了。政府看着不干了,往里砸钱想留住人,提出的“贝多芬计划”也开始做配套工程,修房子、修路,想把外籍技术人员安顿好,但项目推进遇到环保审批的门槛,动得慢。

把时间线往回拉。2024年上半年局面最紧张。三月时阿斯麦直接把可能撤离的风险摆到桌面上,说荷兰收紧移民和签证审批,导致关键外籍人才招不到。与此同时,美国在对华高端设备出口上持续加压,几乎是把荷兰、日本这些盟友也拉进来,要限制先进光刻机对中国的出口和维护服务。阿斯麦夹在合规和市场之间,位置不轻松:过去五年,外籍员工为公司贡献了约七成的专利,这不是个小数目,人才一旦走了,研发节奏就受影响。

签证问题有直接后果。阿斯麦想把印度、美国的激光和光学专家挖过来,但签证批不了,这些人最后去了三星、英特尔。CEO当时公开说,英国和法国对高端人才更友好,公司在那儿也看机会。媒体和议会一阵热议,经济部长不得不承认,人才流失确实会把国家的竞争力往下拉。政府随后组了临时小组紧急评估影响,想找招人的新办法。

政策回应是动刀也慢。三月下旬政府推出贝多芬计划,拿出大约25亿欧元,目标是解决埃因霍温住房、交通、教育等配套,想腾出大约5000套房给外籍员工住,修铁路、扩机场、增加国际学校学位。阿斯麦表示会看效果,但没有承诺不搬走。公司一边评估荷兰的改善,一边展开在美国亚利桑那等地的扩产可能性,摆出两手准备的姿态。

到了2024年下半年,情况又有新变化。八月,荷兰议会把高技能移民签证的审批时限从三个月压到一个月,理由是想把招聘节奏赶上来,别让关键岗位空着。十月阿斯麦发了未来展望,承认增长存在不确定性,但也说看到了某些政策缓和的迹象。同一时期,贝多芬项目拿到第一笔资金开工,先建一些住宅和基础设施,但地方官僚程序和严格的氮排放法规把进度弄得慢吞吞。公司高层当时就直言,若本地环境不改善,就会把更多投资挪到美国和亚洲。

贸易管控带来的冲击也不能忽视。美国推动的出口限制,让荷兰在对中国的高端设备审批上也收紧。阿斯麦老实遵守规定,取消了几台高数值孔径的极紫外光刻机对中国的交付,那几台机器价值好几亿美元,用来做2纳米级别芯片生产。中国市场当时占阿斯麦营收的20%左右,订单受限直接压缩了收入预期。荷兰官员出面批评美国的单边做法,说这会伤害荷兰企业竞争力;美国则在全球寻求统一标准,并多次访问荷兰、日本推动合作。外部压力和内部审批,两头夹击让公司不得不重新算账。

公司内部能看到的数字挺直观。2025年上半年报告显示,人员流失率比以前高出了大约十个百分点;第一季度招聘成本比之前上升了约15%。高端项目的团队一旦不完整,像高数值孔径EUV这类最前沿的研发,可能会因此延迟半年左右。工会和本地员工担心,这些活儿会被外包到海外去,有人在议会听证时提出要保住这些岗位。阿斯麦在八月之后继续警告,如果本地环境和政策继续让人难以招人,就不得不把更多职能搬到美国、亚洲。

人事层面也有重要变动。彼得·温宁克在2024年4月卸下CEO职位,克里斯托夫·富凯接任后没折腾太多,继续跟政府谈条件。与此同时,公司在美国增建研发中心,短时间内把部分工作转移出去。到2025年中,公司年报里明确把移民政策和签证审批列为导致人才流失和招聘困难的原因之一,这也迫使其战略布局不得不调整,更加倾向于全球分散风险。

影响不仅限于阿斯麦和地方。媒体持续关注,主流舆论不时把这件事当成国家层面的警钟。荷兰的蓝筹企业里有十几家开始考虑把部分业务搬走,议会内部有人批评政府动作不够快。欧盟层面也有私下对话,外界有报道说一些欧盟领导人建议把半导体相关活动多点布局,分散风险。美国要限制对华出口的举动,对阿斯麦影响特别直接,不只是订单,连售后维护也受累,这短时间内让公司不得不重新计算研发投入和市场布局。

从更微观的视角来讲,阿斯麦总部在费尔德霍芬,员工超过四万人,外籍员工占大头。团队每天要解决纳米级别的光学和机械难题,保持持续的招人才节奏对竞争力至关重要。2023年公司销售额约278亿欧元,对荷兰出口贡献超过5%,要是功能大量外移,地方税收和就业都会被拖累。地方政府心里明白这账,愿意拿钱和服务去稳住人才,可公司也有自己的全球布局考虑,不会把所有筹码押在一个地方。

回看更早些的背景,早在2022年美国就启动了一波出口管控,目标是限制中国获取高端制程设备。到了2024年,这一套出口与荷兰国内的移民收紧叠加在一起,成了压垮骆驼的推手之一。阿斯麦被迫在合规、商业利益和地缘政治之间找平衡,很多看似技术层面的决策,其实带着明显的政治和经济权衡。

细节上还能看到一些小片段:有人因为签证拖着临门一脚的offer没签,最后去了别家公司;工人们在饭桌上聊起“要不要留”,有的说荷兰生活好,有的担心未来就业;地方官员跑去硅谷会议,向在那儿招人的公司解释荷兰的新政策。贝多芬项目在地方的几个工地边上,已经开始打桩,有几栋样板房在建,但氮排放的数据还得过一道道审批,工程师和环保官员之间还在较劲。阿斯麦在美国的研发中心也贴着招聘启事,岗位细分到光学设计、激光器调试、耐环境封装等方向,每条职位背后都带着一个“赶紧补人”的压力。

接下来还有一连串正在进行的动作:荷兰议会会继续讨论把一些临时措施延长到2026年,职业教育投入在增加,地方在建的国际学校名额也在排期;公司那边则在调整招聘节奏,同时评估在英国、法国以及美国更深的投入。跟踪这事儿的媒体和行业观察者都在等着下一波政策信号,看看哪个方向会更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