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扎心!2年86万人退出考研,花3年几十万,offer竟不如本科生
发布时间:2025-10-17 16:06 浏览量:6
短短两年,86万人从考研大军里,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学历神话,正在崩塌
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
教育部的数据摆在这里,2025年考研人数暴跌50万,算上去年减少的36万,一个曾经挤破头的赛道,就这么突然空旷了起来。
曾经,我们把研究生学历看作是阶层跃迁的火箭,是通往高薪职位的金钥匙。
家长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悬梁刺股,好像只要考上了,人生就能自动切换到“简单模式”。
可现在,风向全变了。
这场集体性的“退烧”,不是年轻人突然不努力了,而是一笔笔残酷的账,大家终于算明白了。
最扎心的现实:就业倒挂
前段时间,一位211高校的研究生在网上吐槽,说自己从秋招到春招,投了1200多份简历,结果只换来3个面试,还全都石沉大海。
这已经够惨了,更让他破防的是,同专业的本科生学弟,轻轻松松拿了两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起薪比他期望的还高两千块。
这不是个例,而是正在发生的结构性变化。
数据冰冷但诚实。2024年,研究生的offer获得率,首次低于本科生和大专生。尤其是那些双非院校的研究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比同校的本科生低了整整10个百分点。
你花三年时间,耗费无数心血读了个研,结果发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竟然还不如三年前的自己有竞争力。
这简直是天大的讽刺。
为什么会这样?一位互联网公司的HR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真相:现在的企业招人,极端务实。要么,砸重金抢清北复交、哈佛耶鲁这种塔尖上的人才,搞核心研发;要么,用低成本招本科生大专生,干基础的执行工作。
而大多数普通院校的研究生,就这么被卡在了中间。
他们既够不到顶尖人才的门槛,又放不下身段去接受基础岗的薪资。高不成,低不就,成了职场上最尴尬的一群人。
有家连锁餐饮的HR甚至直言,他们现在更喜欢招本科生。因为本科生学习能力不差,心态还好,愿意从门店跑起,稳定性远超那些自视甚高的研究生。
“读了三年书,能力没提升多少,架子倒是大了不少。”
这句话,虽然刺耳,却道出了多少企业的心声。
一笔算不清的投入产出账
如果说就业难是压垮骆驼的第一根稻草,那高昂的成本,就是第二根。
我们来算一笔账。
学硕的学费,每年八千到一万二,尚在多数家庭的承受范围。可现在越来越主流的专硕,学费已经飙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
金融、计算机这类热门专业,一年五万、八万是常态,顶尖商学院的MBA,三年读下来,学费超过三十万。
这还只是金钱成本。
时间成本呢?为了上岸,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五战的大有人在。当同龄人已经在职场打拼数年,积累了人脉和存款,甚至做到了主管。你却要从零开始,顶着“高龄应届生”的帽子,去和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竞争。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还有一条看不见的年龄线30岁。这条线,对那些大龄毕业的研究生来说,尤其不友好。
付出巨大的金钱和时间,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笔买卖,越来越不划算。
象牙塔内的围城
就业市场和成本压力是外因,研究生教育本身的沉疴,才是劝退无数人的内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中文互联网上,研究生们开始管自己的导师叫“老板”。
这个称呼,听着像调侃,背后却是师生关系的严重扭曲。在一些高校,导师俨然成了“包工头”,学生就是给他打杂的“廉价劳动力”。
更让人心寒的,是无处不在的关系户。有些导师优先招收各路领导、老板的孩子,这些人哪怕学术能力平平,照样能拿奖学金、轻松毕业。
而那些没背景的普通学生,不仅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甚至连自己的劳动成果都保不住。“我写的论文,第一作者成了导师的亲戚”,这种荒诞的故事,正在真实上演。
当学术的净土变得不再纯粹,当努力和才华在关系面前不堪一击,你还怎么指望年轻人对读研抱有热忱?
还有课程设置,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不少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十几年不变,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市场营销专业还在大谈特谈传统媒体广告,对直播电商、私域流量却知之甚少。
学生们学了一肚子屠龙之技,走出校门才发现,世界早已变了样。
说到底,考研热的降温,不是坏事,它恰恰说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回归理性。
我们终于开始明白,学历不是万能的避难所,更不是一劳永逸的铁饭碗。它只是一张入场券,真正决定你能走多远的,永远是你的能力本身。
顶尖名校、核心专业的研究生,依然是稀缺资源,依然是企业争抢的对象。医学、法学这类必须有高学历门槛的行业,读研依然是必经之路。
被淘汰的,是那些试图通过混一个“水文凭”来逃避现实的人。
市场的逻辑永远是物以稀为贵。当人人都手握研究生文凭时,这张纸的价值,必然会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
对于那些还在纠结的人,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的职业规划,真的需要研究生学历吗?我选择的学校和专业,真的有竞争力吗?我读研的目的,到底是为了提升自己,还是仅仅为了逃避就业?
想清楚这些,远比盲目地扎进人堆里重要。
大家觉得呢?花三年时间和几十万读个研,在今天这个时代,到底还值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