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蜀国,真的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发布时间:2025-10-14 06:38  浏览量:7

网上有一种观点,讲三国中的蜀国,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成也诸葛”,比较容易理解,就是蜀国能够成功,诸葛亮是做了很大的贡献的,包括最开始的隆中对,到后面挺进四川,再到后面刘备病死时的临危受命等等。“败也诸葛”就不太好理解了。其实这里的诸葛不是说诸葛亮,而是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什么说败也诸葛呢?因为在蜀国被灭的过程中,诸葛瞻存在重大的决策失误。在魏灭蜀之战中,邓艾偷渡阴平小路进入四川,后主刘禅派当时担任卫将军的诸葛瞻领兵前去抵挡;在此次军事行动中,诸葛瞻没有听取黄崇的建议,快速进兵、据险而守,而是选择与魏军直接交锋,结果兵败战死;魏军长驱直入,进兵成都,进而导致后主投降、蜀国灭亡。因为这个原因,有人说,蜀国的灭亡,诸葛瞻有很大的责任,所以“败也诸葛”。

诸葛祠

诸葛亮画像

那么这个“败也诸葛”的说法有没有道理呢?这个问题,还真的值得认真去分析一下。其实啊,单就魏灭蜀这一场战争而言,诸葛瞻确实脱不了责任;但是蜀国的灭亡,则和诸葛瞻关系不大了。

要理解诸葛瞻的决策,首先需明确他当时的处境 —— 他并非 “主动请缨”,而是蜀国 “无将可用” 的无奈选择:

公元 263 年,魏国分三路伐蜀:钟会率主力(10 余万)攻汉中,牵制姜维主力;邓艾率 3 万奇兵偷渡阴平(今四川平武),绕开汉中防线,直插成都腹地;诸葛绪率 3 万堵截姜维退路。姜维在沓中(今甘肃舟曲)被牵制,后虽突破诸葛绪防线回援汉中,但钟会已攻破汉中,姜维只能退守剑阁,与钟会长期对峙,剑阁天险易守难攻,钟会一度想撤军。此时邓艾的 “奇袭” 完全打乱蜀国部署:成都周边无重兵,刘禅仓促任命诸葛瞻为卫将军,统领成都禁军、部分地方兵(约 5 万,多为新兵或老弱,战斗力弱),紧急北上抵御邓艾。

诸葛瞻雕像

在此次进兵的过程中,参军黄崇向诸葛瞻提出了作战建议。黄崇是黄权的儿子,当时的职务是 “尚书郎”,作为诸葛瞻的参军,随其北上。他的核心建议是:快速推进至涪县(今四川绵阳),占据涪县周边的山地险要(阴平道出口的最后一道屏障),阻止邓艾军队进入成都平原—— 一旦邓艾进入平原,其作战部队勇猛、经验丰富的优势可充分发挥,而蜀国新兵难以抵挡。

魏灭蜀之战

诸葛瞻抵达涪县后,却停滞不前,放弃了险要地形,最终退守绵竹(今四川德阳,涪县以南,更靠近成都,地势平坦),直接给了邓艾喘息和进攻的机会。根据史料和一些猜测,诸葛瞻之所以做出这个决策,其背后原因可归纳为四点:

诸葛瞻是诸葛亮之子,凭借父亲的光环,在蜀国官运亨通(历任骑都尉、尚书仆射、卫将军),但他从未参与过重大军事行动,无山地作战、抵御奇袭的经验—— 这与姜维、廖化等从战场摸爬滚打出来的将领完全不同。

心态上,他背负着诸葛亮之子的巨大压力:蜀国上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复刻父亲的临危救主。这种压力让他急于速胜,而非 “持久防守”—— 他认为 “据险而守” 是 “被动挨打”,会被质疑 “不如其父”;而主动在平原与邓艾决战,若能获胜,可瞬间树立威信。

认知上,他低估了邓艾军队的战斗力:邓艾偷渡阴平后,军队历经艰难险阻,“攀木缘崖,兵皆饥疲”,诸葛瞻误以为这是一支 “疲惫之师”,可轻松击溃。

蜀国后期政治腐败(黄皓专权),朝堂分为几派:以黄皓为核心的宦官集团、以诸葛瞻为代表的 元老后裔集团(诸葛亮、张飞等后代)、以姜维为代表的军事集团。诸葛瞻与黄皓、姜维均有矛盾:

他曾多次想诛杀黄皓,但被刘禅阻止,因此对朝堂的控制力有限;此次北上的军队,部分是黄皓间接掌控的禁军,诸葛瞻担心 “据险而守” 会导致军队哗变,因为禁军士兵多为成都本地人,不愿长期在外。他与姜维的军事理念冲突:姜维主张以险制敌、拖垮魏军(如剑阁防线),但诸葛瞻对姜维长期北伐导致国力衰退不满,潜意识里想否定姜维的策略,因此拒绝 “据险而守”,选择 “主动决战”—— 这其实是政治矛盾延伸到军事决策。

诸葛瞻的决策失误,也存在对战场情报的误判:

误判邓艾兵力:邓艾虽总兵力 3 万,但偷渡阴平时损失惨重,实际能作战的仅 1 万余人;但诸葛瞻得到的情报是邓艾大军压境,他担心 “据险而守时,邓艾分兵绕后”(其实邓艾已无兵力分兵),因此选择集中兵力在绵竹平原布阵,避免被分割。误判邓艾补给:邓艾确实“粮运不继”,若诸葛瞻据险坚守,邓艾最多撑 1 个月;但诸葛瞻认为成都后方补给也困难(当时蜀国国内粮荒严重,禁军粮食仅够支撑 10 天),他担心自己先断粮,因此想速战速决—— 本质是对双方补给能力的判断完全颠倒。

黄崇的建议虽正确,但他的身份和资历让其意见难以被采纳:

黄崇的父亲黄权,在夷陵之战后降魏。虽然当时刘备未追责黄权家人,但黄家人事实上在蜀国被边缘化了。诸葛瞻潜意识里黄崇不太信任。黄崇的职务是尚书郎(文职参谋),而非军事将领,在军队中无实际兵权;而诸葛瞻是 “卫将军”(全军主帅),且是诸葛亮之子,军中将士更倾向于服从主帅决策,黄崇的意见缺乏其他将士的支持。

其实啊,蜀国被魏国灭亡是必然的,因为蜀国的综合实力明显弱于魏国。当然国力弱,只要策略得当还是可以守住天险的,但是蜀国政治腐败、战略失误,最终导致灭亡的结果,诸葛瞻的决策失误只是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

综合实力:早在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力已远不如魏:人口仅 94 万(魏国 443 万),兵力仅 10 万(魏国 50 万),长期北伐导致民生凋敝,百姓厌战。政治腐败:宦官黄皓当权,朝政腐败。其实魏之所以发动灭蜀之战,就是看中了黄皓和姜维不和,姜维被迫避难沓中。战略失误:汉中防线的提前崩溃其实是姜维的重大失误:刘备、诸葛亮时期,汉中实行 “错守诸围”(在各险要关口布防),而姜维后期改为 “敛兵聚谷”(放弃关口,集中兵力守汉城、乐城),导致钟会轻松突破汉中,姜维被迫退守剑阁 —— 若汉中不失,邓艾根本没有偷渡阴平的机会。刘禅的最终投降是决定性因素:即使诸葛瞻战败,成都仍有兵力约 2 万,且各地的援军正在赶来;但刘禅听信谯周的投降论,直接放弃抵抗,才导致蜀国正式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