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亿撬动300亿!72岁“船王”跨界夺权杉杉,继母董事长出局
发布时间:2025-10-14 16:02 浏览量:6
这可真是一出现实版的“豪门恩怨录”!
2023年,杉杉董事长郑永刚因心脏病去世,事发突然,他什么也没有来得及留下,随后,儿子和继母开始为了上市公司实控权撕的天昏地暗。
然而,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72岁的“船王”任元林,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笑到了最后。
他花33亿就把市值300多亿的杉杉股份拿下了,这波操作简直就是以小博大的教科书!
传奇甬商郑永刚恐怕从未想过,自己一手缔造的总资产近700亿的商业帝国,会在他离世后以如此戏剧性的方式易主。
一场围绕“控制权”的价值风暴,最终让72岁的“民营船王”任元林,用不足33亿元的资金,就撬动了这家市值超300亿的上市公司,这不只是一场简单的企业收购,更是一次对豪门控制权价值的残酷重估。
故事的开端,源于2023年2月郑永刚因心脏病猝然离世,他没能留下一份遗嘱,也没有清晰的接班人规划,这为日后的崩塌埋下了最致命的伏笔。
杉杉股份的控制权之所以变得如此廉价,根子不在市场,而在郑家的客厅里,一场长达两年的豪门内斗,成了外部资本介入的完美杠杆。
创始人离世后,长子郑驹与80后继母周婷的对峙迅速公开化,郑驹先是接任了董事长,但周婷作为法定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的监护人,直接在股东大会上发难,质疑程序的合法性,并诉诸法律。
这把火,直接点燃了公司的管理核心,董事长的位置成了烫手山芋,去年11月,郑驹因“工作原因”辞职,周婷随即接任,看似双方一度双双进入董事会达成和解,实则早已将管理层的精力消耗殆尽,公司治理陷入瘫痪。
当家族成员忙于内斗时,财务危机悄然而至,从2024年6月起,公司开始出现利息支付逾期,警报声已经拉响。
到了今年1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有息负债总额高达126.21亿元,其中超过114亿都是一年内必须偿还的短期债务。
钱,成了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心资产永杉锂业被司法拍卖,更是市场发出的明确信号——郑家的控制权正在严重缩水,最终,三家银行申请对杉杉集团进行重整。
今年2月25日,法院的一纸裁定,批准了实质合并重整,这在法律意义上,宣告了郑氏家族对杉杉控制权的终结。
就在这一天,周婷在法院门口哽咽着说自己“已经尽力了”,她的眼泪,既是为一个时代的落幕而流,也为一个被打到骨折的控制权,标注了最后的悲情注脚。
当一个优质资产因内部问题而陷入绝境时,嗅觉敏锐的资本猎手便会登场,任元林和他背后的联合体,上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杠杆”收购。
他们并没有趁火打劫,而是进行了一次精准的“手术”,32.84亿元的总价,对应每股11.4元,相比公告日收盘价,直接打了七折。
这个价格,既反映了杉杉的困境,又足以吸引TCL产投、东方资管这样的重量级玩家入局,共同分担风险。
更精妙的是收购的架构,任元林牵头的新扬子商贸,联合其他资本方,采用了“直接收购+合伙收购+表决权委托”的复合模式。
这种设计,让他们仅仅用23.36%的股权,就实现了对整个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直接的资金成本,更是一次漂亮的四两拨千斤。
这笔交易也绝非单纯的财务投资,其背后是深远的产业逻辑,对TCL而言,杉杉的偏光片是其半导体显示业务不可或缺的上游材料,入股即是保障供应链安全。
而对于任元林自己,这位造船业的大佬正计划投资百亿布局LNG清洁能源,这与杉杉的锂电负极材料业务形成了奇妙的产业协同,这些产业层面的考量,让这场收购显得顺理成章,也为日后的整合铺平了道路。
然而,33亿仅仅是这张牌局的入场券,任元林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烫手山芋”,其真实的持有成本,远比交易价格高得多。
最紧迫的就是财务黑洞,今年上半年,公司账上的货币资金仅剩28.22亿元,同比直接腰斩,而短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负债合计却超过90亿元。
如何填上这个窟窿,是任元林的首要任务,即将于10月21日召开的债权人会议,将是对他债务重组能力的第一场大考。
再看业务本身,今年上半年净利润2.07亿元,同比暴增超10倍,听起来很美,但真相是2024年同期的基数低得可怜,只有1757万元。
如果和2023年同期的10.13亿元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公司的毛利率也远未恢复到2021-22年间约25%的健康水平。
更要命的是,两大主营业务都面临巨大挑战,偏光片业务竞争激烈,价格战打得正酣,锂电材料业务则深受行业周期性影响,波动巨大。
每年高达数亿元的研发费用,是这个行业的创新税,一分钱都不能省,持续考验着公司的现金流。
对于任元林来说,最大的挑战或许还在于跨界管理,造船业和锂电行业,一个讲究重资产和长周期,一个则是技术高速迭代、赢家通吃,他能否将过去的成功经验平移过来,稳住核心技术团队,都是巨大的未知数。
在他和郑家内斗消耗的这两年里,宁德时代、璞泰来等竞争对手可没闲着,杉杉失去的宝贵时间窗口,未来需要用更高的成本去追赶。
杉杉的故事,为所有中国民营企业敲响了警钟。
它用一种惨烈的方式证明了,一个缺乏有效传承规划和风险隔离机制的家族企业,其根基是何等脆弱。
郑永刚一生的心血,因未能妥善安排身后事,最终付诸东流。
任元林的入主,无疑为这艘偏航的巨轮带来了重生的希望,但希望能否变为现实,取决于他能否拆解眼前的债务炸弹,能否在陌生的行业里找到感觉,及带领杉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
这场33亿撬动300亿的资本大戏,落幕的只是上半场,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刚刚开始。
文丨太阳当空赵
编辑丨太阳当空赵
1.《控股股东重整,杉杉股份控制权或旁落,72岁“船王”入局图什么?》尺度商业2025-10-11 11:58北京
2.《豪门内斗两年落幕!继母长子双双出局,72岁“江苏船王”接盘》封面新闻2025-10-11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