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变“屠宰场”,猪价暴跌真相!
发布时间:2025-10-13 02:48 浏览量:7
“金九银十”,这四个字在无数行业里都意味着丰收与希望,然而在2023年的生猪市场,它却成了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每一位养殖户的脸上。当人们还沉浸在国庆中秋双节的喜悦中,期待着一波“节日红利”时,猪价却像断了线的风筝,一头扎向了深渊。从9月初的短暂回暖,到如今的“5元时代”,这波跌势之猛,跌速之快,跌得让人心惊肉跳,跌得让人怀疑人生。这背后,究竟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围猎”,还是市场规律下无人能挡的洪流?今天,我们就来撕开这层迷雾,看看猪价暴跌背后那场惊心动魄的供需大博弈。
时间拨回到9月初,开学季的来临曾给市场带来一丝暖意。屠宰场的开工率从8月末的28%悄然爬升至31%,猪价也应声反弹,一度站上14.09元/公斤的高点。那一刻,不少养殖户仿佛看到了曙光,以为“金九”的剧本即将如期上演。然而,市场的残酷在于,它从不按常理出牌。这短暂的“小阳春”更像是一个诱饵,一个让养殖户放松警惕的陷阱。随之而来的,不是需求的持续旺盛,而是供应的滔天巨浪。
社会面猪场的出栏节奏骤然加快,各大集团猪企的出栏计划如雪片般砸向市场。前期的压栏惜售,在这一刻转化为了踩踏式的恐慌性抛售。适重猪源源源不断地涌入,而南方销区的高温天气又像一个无情的“冷却剂”,让本该提振的消费需求变得萎靡不振。供需的天平,从一开始就发生了严重的倾斜。即便到了9月末,双节备货周期来临,屠宰场的开工率提升至36%左右,这点增量在庞大的供应面前,不过是杯水车薪。养殖端的认卖情绪彻底爆发,猪价应声触底12.32元/公斤,为“银十”的暴跌埋下了最沉重的伏笔。
进入10月,双节的到来非但没能成为“救世主”,反而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假期消费的提升,远不及人们预期,居民外出旅游的改善,并未有效转化为对猪肉的强劲购买力。一个更致命的因素浮出水面:9月份,许多头部猪企的出栏计划完成得并不理想。这意味着,巨大的压力被顺延到了10月。月初,这些“巨无霸”们便开始了决绝的“抢跑”行动,出栏意愿强烈得令人咋舌。屠企备货一结束,开工率应声下降,失去了最后的承接力量,猪价彻底失去了支撑,呈现出逆势加速下跌的恐怖走势。
双节过后,市场更是冷清到了冰点。购销两淡,白条猪肉出货难如登天,下游订单锐减。部分屠宰企业甚至出现了生鲜被动入库的尴尬局面,这意味着杀出来的猪卖不掉,只能自己冻起来,资金压力巨大。在这种背景下,屠企的压价意愿变得空前强烈,他们手握“屠刀”,牢牢掌握了议价权。此时的市场,已经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死亡螺旋”:养殖端出栏越积极,价格跌得越狠;价格跌得越狠,养殖户越恐慌,出栏越积极。散户、规模猪企、放养公司、二次育肥户……所有市场主体都在争相出逃,一场惨烈的“多杀多”局面就此形成。机构调研的数据冰冷而残酷:10月份,集团猪企月均出栏环比增加5.14%,日均出栏增幅在1.8%左右。产能过剩这四个字,如同一座大山,死死地压在整个行业的头顶。
截至目前,标猪报价已经跌至11.08元/公斤,月内累计降幅高达10%。广东等高价区也无奈重返“5元时代”,这个价格,对于绝大多数养殖户而言,已经意味着深度亏损。然而,黑暗中似乎也透出了一丝微光。随着猪价触底11元/公斤的心理关口,北方部分低价地区的散户猪场,惜售情绪开始悄然萌发。这是一种本能的抗争,也是一种绝望中的坚守。市场预计,猪价的降幅或许会有所收窄,但这并不意味着拐点的到来。真正的企稳反弹,需要供应端的实质性收缩,或是需求端的超预期爆发。从目前来看,这两点都尚未出现。对于身处其中的养殖户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严峻的生存考验。未来的路,依旧充满荆棘与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唯有密切关注购销情绪的每一次微妙变化,在惊涛骇浪中,努力寻找那一叶能够渡过难关的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