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7日全国猪价“跌跌不休”,背后藏着怎样的市场信号?
发布时间:2025-09-26 15:14 浏览量:2
2025年9月27日,全国猪价数据再次印证了近期生猪市场的疲软态势。从东北到华南,从华东到西南,猪价普遍下跌,仅少数省份持平,整体行情呈现出“跌多平少”的格局。这一轮猪价下行,究竟是季节性调整,还是供需关系的深层变化?
从数据来看,全国猪价普遍在6元/斤附近徘徊,价格区间集中在5.9元至6.7元之间。其中,海南省以7.4-7.6元/斤的价格继续领跑全国,而广西省和新疆省则跌至5.5-5.7元/斤,成为全国猪价最低的区域。值得注意的是,华东地区作为传统高价区,此次也未能幸免,上海、江苏、浙江等地普遍下跌,价格区间在6.2-6.4元/斤之间。
南北价差明显收窄,反映出区域调运活跃度下降,也暗示着消费端支撑力不足。在过去,南方高价区往往依赖北方低价猪源调入,但当前价差缩小,调运利润空间被压缩,市场流通速度放缓,进一步加剧了区域价格的同步下跌。
更值得关注的是,猪粮比已跌至5.23:1,远低于6:1的盈亏平衡点。这意味着,当前猪价已无法覆盖养殖成本,养殖户普遍面临亏损压力。虽然玉米和豆粕价格分别仅上涨12元/吨和17元/吨,涨幅不大,但在猪价持续下跌的背景下,饲料成本的微小上升也足以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生猪品种来看,外三元、内三元和土杂猪价格全线下跌,其中外三元跌幅最大,达0.09元/公斤,内三元下跌0.29元/公斤,土杂猪则微涨0.02元/公斤。这一分化现象表明,市场对高品质猪源的需求也在减弱,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价格更低的土杂猪,进一步压缩了高端猪源的市场空间。
此次猪价下跌,并非偶然。中秋、国庆双节临近,市场原本期待一波消费高峰,但从目前数据来看,节日备货效应并未显现,反而呈现出“节前下跌”的反常走势。这背后,是供给端持续宽松与需求端恢复乏力的双重夹击。
一方面,生猪出栏量持续高位运行。据农业农村部此前数据,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生猪屠宰量同比增长超过10%,市场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居民消费恢复不及预期,尤其是餐饮、旅游等集中消费场景尚未完全恢复,猪肉消费增长乏力。
此外,冻品库存高企也在压制鲜品价格。据行业内部消息,目前全国重点屠宰企业冻品库存仍维持在较高水平,部分企业为回笼资金,加快冻品出货节奏,进一步冲击鲜品市场。
展望后市,短期内猪价难言反弹。一方面,节后消费将进入传统淡季,需求端支撑进一步减弱;另一方面,养殖端出栏压力仍在,尤其是部分大型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可能继续加大出栏力度,供应端压力不减。
但从长期来看,产能去化速度将决定下一轮周期拐点。当前猪粮比已跌破警戒线,若亏损局面持续,将加速中小养殖户退出,推动产能收缩。历史经验表明,每一次深度亏损,都是下一轮上涨的起点。只是,这一轮周期底部,或许比预期更漫长。
结语:
猪价的每一次波动,都是市场供需关系的真实写照。当前的“跌跌不休”,不仅是季节性调整的表象,更是行业深度调整的预兆。对于养殖户而言,熬过寒冬,才能迎来春天;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加快转型升级,才能走出“猪周期”的怪圈。
下一个拐点何时到来?没人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市场不会永远下跌,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