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一根棍子开局,一根绳子结束!”的朱明王朝
发布时间:2025-10-11 06:27 浏览量:6
从“十三陵”说开去
说起十三陵,就不能不说朱明王朝。有人说“朱明王朝一根棍子开局,一根绳子结束!”若要通晓有明一代的起起落落、大事小情,以往我多从书本和师长的口传身授中得来。而北京的十三陵,再加上苏皖两省的另外三座明代王陵,合计十六座明代帝王陵寝,正代表了明代十六位皇帝统治下的二百余年。由此观之,北京的十三陵不就是明代十三个皇帝所“堆砌”的“十三部断代史”吗?尤其是对于那些爱好文史的人,换个形式去“读书”,十三陵实在值得一游的。
乙巳年十月三日一大早,我们便驾车从河北沧州青县的美佳酒店直奔本次行程的第一站——十三陵。原以为国庆长假期间会人山人海,到了才发现景区秩序井然,并无排队拥挤之虞。站在“十三陵景区”高处,举目四望,前面就如同一幅气壮山河,郁郁葱葱的实景画。只见此地背山面水,左有青龙山,右有白虎山。永乐这老儿,可真会选地方,这可真是块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啊!山上茂林修竹,铺天盖地;桃园、苹果园摩肩接踵;柿树、梨树、银杏树,树树硕果累累,在园林主人的指导下,我随意用树枝钩下了三只磨盘柿,其中一只摔在地上,已经皮开肉绽,汁液四流,我哪里舍得这种天之尤物随处浪费,当即拾起擦干净,吮吸起来,只觉如饮琼浆,如尝甘露……,“这可是我有生以来,吃到的最好的柿子啊!”我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我们先参观了十三陵的神路。映入眼帘的是清乾隆年间所立重修十三陵的碑文。为神化皇权、忽悠百姓,乾隆一朝确实耗费巨资修缮了十三陵。神道两侧列有象、麒麟、狮子、骆驼等石兽,还有守陵的武将与文臣。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它们依旧栩栩如生,仿佛在诉说着这最后一个由汉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曾经的强盛。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定陵。由于一些特殊原因,这座帝陵曾被当作考古试掘对象而遭开挖,致使不少珍贵文物受损。我迫不及待进入地宫,想一窥这位数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的地下宫殿究竟有多奢华。地宫内虽显阴森潮湿,但见玉石雕刻的龙椅、凤椅,以及盛满灯油的青瓷大缸,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代工匠的卓越智慧。
紧接着,我们前往明成祖朱棣的长陵。作为十三陵之首陵,此地由朱棣亲自选址,并参照北京紫禁城的格局规划营建。来到长陵祾恩殿,这是明十三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以六十根金丝楠木巨柱闻名。如此硕大的金丝楠木,当时仅产于我国云贵川一带。自深山老林砍伐,再运抵北京,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据导游介绍,长陵与定陵同为十三陵中规模最大者,仅修建定陵就花费白银约八百万两——这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的赋税收入啊!
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从侄儿手中夺得皇位,却也开创了“永乐盛世”:编纂《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拓土开疆,使明朝继汉唐之后再度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汉人王朝。反观万历皇帝,性情刻薄寡恩,对自己的老师反攻清算,废弃“一条鞭法”;又因宠爱郑贵妃、立储之争与群臣怄气而长期不上朝;且特别嗜财,广积内帑。在他的统治下,明朝国势日衰,官场腐败成风;最终错用杨镐,致帝国精锐在与努尔哈赤的决战中遭歼灭。难怪历史学家有言:“明之亡,实亡于万历。”
回想有明一代,能体恤百姓的皇帝屈指可数。除崇祯皇帝的思陵因时局特殊而较为简朴外,其余诸帝陵寝哪个不是极尽奢华?若能将营建帝陵的经费省下一半,以其半用于兴修农田水利、赈济灾民,另一半用于充实国防,或许崇祯也不至于在景山以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王朝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同样是在这块自古干旱缺水土地上,做的第一件事却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种桃育李,造福百姓的十三陵水库。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走向工地,以普通劳动者身份,参加劳动。视察当天,毛泽东还亲笔题写了“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共产党就是这样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才有了新中国;而帝王将相的独裁者们,鱼肉百姓,背离民心,最终国破家亡,被抛进历史的垃圾堆。(作者:韩坤韩思远/编辑:肖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