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瓜多尔总统遇袭,遭500人围堵,车身受损有弹痕 恐波及中国投资

发布时间:2025-10-09 21:42  浏览量:1

文|耳东东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和结尾

没想到时隔两个多月,厄瓜多尔再次出现暴乱。

10月7日,厄瓜多尔总统前往活动现场时,突然遭遇抗议者袭击。

现场500多个袭击者来势汹汹,将挡风玻璃被砸碎,现场一度失控。

整个车惨不忍睹,满是弹痕,好在总统安然无恙。

然而抗这次袭击不仅影响着厄瓜多尔内部,还意外牵连了在当地投资的中国企业。

2025年10月7日,厄瓜多尔总统丹尼尔·诺沃亚正乘坐车队,前往参加一项公共建设活动。

然而就在途中,大批抗议者突然从公路两侧冲出,向总统车队投掷石块、木棍和疑似弹丸。

挡风玻璃瞬间碎裂,警卫迅速还击、包围,现场一度混乱到极点。

总统虽然毫发无伤,但这场袭击让原本已经紧绷的社会局势彻底失控。

更复杂的是,这不仅仅关乎一位总统的安危,更它牵动着厄瓜多尔的政治未来。

也波及到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海外投资安全。

而这场混乱爆发的原因,可能和厄瓜多尔政府此前的决定有关。

2025年9月,厄瓜多尔政府宣布取消柴油补贴。

将每加仑柴油价格从约 1.80 美元上调至约 2.80 美元,涨幅高达 55%。

这一政策调整直接触中运输司机、农业生产者等依赖柴油的群体痛点。

政府认为,此举可节省财政支出,将节省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现代化等领域。

然而在地面的反应则迅速而猛烈,运输业者率先发起罢工。

主干道被燃烧的轮胎、堵车的卡车封死。

农民、农村居民、依赖柴油的中小商户纷纷加入抗议行列。

全国上下不满情绪迅速蔓延,抗议规模不断扩大。

据媒体报道,仅在反对矿业项目方面就已有不小规模的社会强烈反响。

9月中旬,在南部城市昆卡,就有超过 9 万人走上街头。

抗议一个名为 Loma Larga 的黄金矿业项目,该项目被指可能破坏关键水源地。

同时政府计划拍卖亚马逊地区油气权益案的方案。

也引发了原住民团体的强烈反对,认为其侵犯了原住民土地权利与环境正义。

这些事件虽与柴油补贴直接关系不大,但从社会张力层面来看。

它们反映出厄瓜多尔长期存在的资源型开发冲突与民生利益拉扯。

柴油补贴的取消,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随着抗议升级,政府逐步宣布10个省进入紧急状态,暂停某些集会自由、动用军队维稳。

紧接着又将部分省区紧急状态延长、扩大通信搜查权限。

至 10 月 8 日,已有 14 个省份进入或延续紧急管控。

国家机器从“改善改革”向“维稳镇压”迅速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政策导火、民怨积累、资源争议交织。

将矛盾集中在国政与社会关系的裂缝之上。

正是这种裂隙,让暴力有了“突破口”。

当国家面临突发政治震荡,最脆弱的就往往是那些长期存在。

依赖当地制度与稳定环境的投资项目。

中国在厄瓜多尔的投入,就如在风中摇摆的灯塔。

中国企业在厄瓜多尔深耕水电、矿业、石油、交通基础设施、港口等多个领域。

典型代表包括可可可—辛克雷水电项目,这一工程自 2016 年投入运行以来。

理论上可提供约 1,500 兆瓦电力,是国家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即便在稳定时期,这座水电站就存在发电量不稳定。

结构问题争议、河流侵蚀风险等挑战。

更糟的是,合同纠纷风风险也在加剧。

在一个不断陷入治理危机的国家里,任何大型工程的“边缘安全”—即免于政策挟持、社会干扰、舆论质疑—都被严重考验。

在当前危局下,中国投资者若能借助制度绑定、外交斡旋、社区合作、环境标准自律等路径为项目加分,就可能在动荡中维持基本稳定。

从一纸补贴政策的调整,到总统车队被围攻.

厄瓜多尔的动荡不过短短一个月.

却让世界再次看到一个脆弱经济体在改革与现实之间的艰难抉择。

这场风暴不仅仅是厄瓜多尔的内政问题,更是一场拉美经济结构矛盾的缩影。

一个以资源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要想摆脱财政依赖、吸引外资、实现现代化,几乎必须经历这样的阵痛。

诺沃亚的改革方向并非全错,但节奏过快、社会沟通不足,让改革变成了引爆点。

对于中国和其他在厄瓜多尔深耕多年的投资者而言,这场危机敲响了警钟。

动荡终将过去,政策可以调整,但信任一旦被撕裂,重建将是漫长过程。

厄瓜多尔的挑战在于如何在改革与民意之间找到平衡点.

而外资的考验在于如何在不确定中保持韧性与信心。

或许真正的稳定不是避免危机,而是学会在风暴中稳住方向。

信息来源

天眼新闻2025-10-08《遭约500人围攻,厄瓜多尔总统专车遇袭》

新华社2025-01-11《列国鉴·厄瓜多尔|记者观察:“中国制造”闪亮“赤道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