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早年身体健壮,为什么只活了51岁?和一个印度僧人有关

发布时间:2025-10-09 16:55  浏览量:1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驾崩,享年五十一岁。太宗驾崩,山河动容,很多人不免疑惑,唐太宗李世民早年身体一向健壮,驰骋天下,能文能武,为何会突然离世呢?

唐太宗常年戎马征战,即位以后又殚精竭虑,励精图治,为了军国大事而致身心摧损,所以健康每况愈下。而最主要的是,唐太宗晚年迷恋丹药,导致了慢性中毒,最后暴疾不治。

其实,唐太宗在执掌大唐江山的前期,对道教的方术迷信是不屑一顾的,并且还对秦皇汉武的求仙活动持批判的态度。

唐太宗曾对身边侍臣说过:“神仙事本虚妄,空有其名”。说这番话时,他尚且二十九岁,正值意气风发,雄视古今,此时的唐太宗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他也不免落入俗套,开始求长生,服仙药。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虽然看起来身体健壮,但并不是一点病没有。比如在《贞观政要》中记载,在贞观二年的八月,太宗曾云:“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而在贞观六年正月,唐太宗将幸九成宫,姚思廉进谏,太宗又曰:“朕有风疾,暑辄顿剧,往避之耳。”

贞观十年,太宗患病,累年不愈,长孙皇后侍奉,昼夜不离侧。

从贞观十一年二月的诏书可以看出,当时唐太宗一直告诫身后陵务从俭,可见病情曾经一度重危。

如果以我们现如今的眼光来看,唐太宗可能是有家族病史,这种怕冷又怕热,需要处于清凉的“气疾”和“风疾”都属于血液循环和呼吸神经系统的综合性病症。

但在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这个病是治不了根的。

这时期的唐太宗从没有想过用丹药治病,虽然偶尔有点怕冷怕热,但是并没有影响他的整体健康。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贞观十六年前,唐太宗多次外出狩猎,骑射娴熟,可见其身体状况很好。而以后,史书上记载太宗外出狩猎的次数仅有一次,说明他的健康状况急剧下降。

贞观十七年,是唐太宗的一个坎,也是生命的关口。

从贞观十七年以后,唐太宗的“风疾”几乎年年发作,身体时好时坏,除了早年的“风疾”以外,还患有胃病、气疾等多种疾病。

当时御医也给唐太宗积极治疗,但是一直没有任何好转,苦于病情,唐太宗也和常人一样,变得怕死了,便滋生了对超自然力量的迷信。

这时候的唐太宗不仅对佛教持宽容态度,也对方士和丹药深信不疑,竟然开始迷信占卜,又愚蠢地追求长生。以前很少服药的他,竟然开始迷恋上了丹药,希望通过丹药让自己长生不老。

事实上,唐太宗对于丹药并不陌生,早在先秦道家就已经有了神仙之说,而自魏晋时期,王公贵族和官僚阶层中,服用丹药的风气十分盛行。

唐代医道之流合丹所用的硫磺、钟乳、石英、云母、朱砂、雄黄等矿料,如果配方合理服用得当,一般会有疗效,不至于吃死人。

但是如果配方不得当,会适得其反,轻者体热燥渴,生痈溃烂;重者则是身心残废,无可救药,最严重便是毒发身亡。

贞观十九年九月,唐太宗东征高丽失败,下令班师。就在回来的途中,太宗得了“痈疽”,也就是恶性脓疮,以致于只能乘坐步辇,被士兵们抬着,从定州回到了并州。

年底,唐太宗在并州休养了一个多月,才控制住病情。

史书记载他“病痈,御步辇而行。”唐太宗为何突然得了恶性脓疮?这可能是唐太宗因为军旅劳顿和战争失利、心情郁闷所导致的,也是因为服用了丹药而出现的慢性中毒反应。

贞观二十一年三月,唐太宗“患风疾,苦京师盛暑”。于是文武大臣上奏修建太和宫以消暑。到了这一年的冬天,经过御医们诊治,唐太宗半年后病体初愈,可以三天上一次朝了。

这时候的唐太宗如果继续继续调养身体,说不定会逐渐康复的。可他依然迷恋方士们炼制的金石丹药能治好自己的病,而且希望“仙丹”能使自己长生不老。

贞观二十二年二月至十月,唐太宗一直在玉华宫,此时太宗的病情已经是“虽对寒泉,如升头痛之坂;或居珍簟,若涉炎火之林”。

由于唐太宗长久的忧劳烦结,更患有风疾多年,久治不愈,在他连续服食了一两年的道家丹药仍不见效后,以为国内方士们的道术浅,就把眼光转向了国外的方士,进而更期望于域外“胡僧”所炼的奇药。

刚好这一年的五月,唐朝的军队打了胜仗,大破中天竺帝那伏帝国,王玄策还俘虏了中天竺的国王阿罗那顺以印度僧人。

为了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回长安的时候,还带回来了一个印度婆罗门僧那罗迩娑婆寐,将他献给了李世民。

那罗迩娑婆寐对唐太宗吹嘘自己有200岁高龄,专门研究长生不老之术,还信誓旦旦地说,吃了他炼的丹药,一定能长生不老。

那罗迩娑婆寐的这番话还真打动了唐太宗幻想长寿的急切心理,于是唐太宗立马下令给这个印度僧人安排住进了豪华的住所,每餐都是丰盛的美食,天天有一大群下人侍奉着。

这个僧人见到唐太宗对自己深信不疑,就煞有其事地开出一大串稀奇古怪的药名来。唐太宗李世民便号令天下,按此方采集诸药异石,请他按照本国旧方炼制长生仙丹,同时还在金飚门内辟出 法场,造高台三层,还命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率一批人马,协助古印度方士炼丹。

经过近一年的炼制,到了贞观二十三的三月,丹药终于出炉了,崔敦礼等赶紧捧送入宫献给李世民。

正在病中的唐太宗见到盼望已久的古印度方士炼出的仙丹,如获至宝。于是按照那罗迩娑婆寐的嘱咐,依法服食。

然而,唐太宗万万没想到的是,长生药竟然成了催命符。

起初,刚吃下那罗迩娑婆寐的丹药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感到精神健旺。白天,李世民可以临朝视事,夜里宣召妃子,鏖战不已,基本夜夜都有美女侍寝。

李世民自以为即将返老还童,而臣下也纷纷恭维道:“天竺丹药灵验如神”。李世民听后,心中大为欣喜,再次用重金赏赐了那罗迩娑婆寐。

但随之,李世民的身体却极其虚弱。白天,大殿里炭火烧的特别旺,室内仿佛春日,可李世民还要穿上一层又一层的厚袍,他一直在说冷。

紧接着,唐太宗病情迅速恶化,他不停地下痢,御医们用尽药石也无法止住他的腹泻,眼看着他一天天地消瘦而束手无策。

史料记载:“力疾至显道门外,赦天下。”数日后,“敕太子于金液门听政”。

唐太宗李世民拖着病重的身躯来到显道门外,宣布大赦天下,这是他最后一次上朝。随后,便宣布由太子李治总理朝政。

转眼到了四月中旬,一天比一天热,又到了李世民避暑的时刻。李世民再次来到翠微宫养病。但是此时病情已经急剧恶化,全身浮肿,面孔也肿得变了模样,名医也束手无策。

到了五月,唐太宗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开始安排后事,八天以后,唐太宗七窍流血,在含风殿驾崩,时年51岁。

唐太宗临终时的病情为“苦利(痢,腹泻)增剧”,太子侍奉,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

御医们遍索李世民的病因无果,太子李治昼夜守在身旁,甚至不进饮食,急白了好些头发,最终怀疑丹药就是李世民病情的罪魁祸首。

毫无疑问,唐太宗的直接死因就是服用了那罗迩娑婆寐的长生药。《旧唐书》记载:“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从中可见中毒至深,药性之烈。

唐太宗之死或许不能完全归罪于那罗迩娑婆寐,因为在他来之前,唐太宗已经开始服用唐朝本土的丹药,但是量变引起质变,那罗迩娑婆寐的丹药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按照中国传统的王法,致使帝王丧命者是一定要斩首的,往重了论还得诛灭九族。但是那罗迩娑婆寐的结局却令众人没有想到。

《旧唐书》是这样记载的那罗迩娑婆寐的:“竟无异效,大惭之际,名医莫知所为。时议者归罪于胡人,将申显戮,又恐取笑夷狄,法遂不行,后将其人放还本国。”

令众人想不到的是,那个夺去唐太宗性命的古印度方士那罗迩娑婆寐不仅没有被杀,而且还“放还本国”了。

这是因为后来继位的唐高宗担心,如果把这个印度方士给杀了,会使唐太宗吃丹药而死的事情传扬出去,会让全天下人都笑话,于是大事化了,把这个方士打发了完事。

唐太宗崩逝以后,被葬在了昭陵,和长孙皇后合葬在了一起。

唐太宗执迷丹药而中毒暴亡,这是当时宫廷里外都知道的事情。按理说,后代皇帝应该规避丹药。

可唐朝后代皇帝并没有吸取教训,在唐朝21位皇帝中,有11位迷恋丹药,他们明知长生不老是虚妄之说,但却不记先辈教训而沉湎其中。

这些皇帝之所以沉迷丹药,除了追求长生不老的侥幸心理之外,多半是为了治病养生。而在服用丹药的七位皇帝中都患有“风疾”,这可能是李唐皇族的一种遗传疾病,也是导致他们迷恋丹药的一个重要原因。

执迷丹药导致早逝,是唐太宗个人的生命悲剧,本来希望长生,反而促成了早亡。假如唐太宗不吃丹药,或许还能多活几年。

说来也是讽刺,唐太宗是一代英主,更是誉满九州内外的明君、天可汗,但他的死,却十分糊涂,竟死在一个古印度僧人手里,荒唐可悲地离开了人间,实在可悲可叹。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贞观政要》《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