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状告服装店,雷军人品遭质疑,被告手捧300多页文书哭诉
发布时间:2025-10-08 15:40 浏览量:1
[熊猫]小米品牌深得国内老百姓们的喜爱,这么大的流量肯定会吸引一些不自觉的人,这些人还没有一点版权意识。
这不广州一家叫谜后的服装店被小米起诉了,就因为他们家的品牌logo和小米的logo太相似了,简直像复制粘贴一样,所以被小米告了,店家也收到了小米300多页的法律文书,网友的态度也各不相同。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现在事情的进展如何?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一边是科技巨头小米公司,另一边是广东一家面积不足20平米的小型服装店,当服装店老板手持300多页法律文书,在法庭外声泪俱下地控诉时,网友们的情感天平瞬间倾斜,无数指责涌向小米,认为这家大公司格局太小,在搞以大欺小的戏码。
就是一个logo而已,一时间甚至雷军的人品都遭到了网友的质疑,但是当店铺那块极具争议的招牌照片被曝光后,风向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要知道品牌之间的“碰瓷”,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这就是商家故意的,从视觉的直接挪用到心理的深层暗示,系统性地在消费者脑海中制造混乱,最直接的就是视觉的占领。
这次引发争议的服装店,它的logo不仅沿用了小米标志性的橙色,更关键的是它模仿了那个经典的橙色方块结构,这种做法已经不是巧合二字可以解释的了,这位明摆着就是故意的。
无独有偶,新能源车企蔚来也曾遭遇过类似的侵权,一家户外品牌竟将自家烧烤炉的通风孔,设计成了蔚来车标的形状,这等于是把别人的品牌图腾,直接做成了自己产品的一部分,意图不言而喻。
如果说视觉模仿只是小事情,那么概念与身份的捆绑则是更高阶的心理战术,长达近十年的中国乔丹与迈克尔·乔丹之争就是最好的例证,不得不说这家公司的好策略,他们不仅注册了乔丹的中文商标,甚至还抢注了乔丹两个儿子的名字。
他们的目的就是试图构建一个与“飞人”家族紧密关联的虚假身份,从根本上引导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联想。
不仅如此,还有更迷惑性的操作,那家叫胖都来的店铺,不仅名字与知名商超胖东来高度近似,连logo设计都如出一辙,甚至在开业时还请明星录制视频造势,但是当混淆走到极致,就演变成了直接的商业欺诈。
理想汽车就曾将山东临沂一家名为新理想的汽修店告上法庭,这家店主辩称自己小名叫理想,且店铺成立于2012年,早于2015年成立的理想汽车,但理想汽车拿出的证据让这场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这家汽修店竟然冒充官方渠道,大搞厂家团购、官方验车等活动,还使用官方的售后二维码,这种商标的相似性已不再是核心,它已经升级为一场旨在欺骗消费者的骗局。
那么这样的行为在法律眼里是什么样的?《商标法》中有一个关键原则,意思就是一个普通人会不会把两种品牌认错,这种混淆不是凭空猜测,而是需要证据支撑。
在中国乔丹案中,一份显示超过9成消费者被误导的调查数据,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甚至有行业数据显示,如果超过7成的受众在3秒内认错,就可以被认定为高度近似。
而“行业隔离带”是另一把重要的标尺,海底捞曾起诉一家名为河底捞的湘菜馆,但最终败诉,因为法院认为尽管名字只有一个字的区别,但一个做火锅,一个做湘菜,从品牌色调到装修风格都差异明显,消费者并不会产生混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日头条与今日油条这起案例,后者虽然模仿得更彻底,但因为新闻资讯平台与早餐餐饮的行业跨度实在太大,法院最终也认定不构成侵权,这也说明行业距离是衡量混淆可能性的关键因素。
但是这个标准也不是坚不可摧的,蔚来车标案的判决就彰显了驰名商标的破防之力,法律认定蔚来的车标属于驰名商标,因此享有跨类别保护的特权,这意味着它的保护范围不再局限于汽车行业本身,这是法律对那些具有极高认知度和品牌价值的符号给予的特殊保护。
而面对无孔不入的“碰瓷”,成熟的企业早已进化出一套双轨防御体系,一边是企业的诉讼威慑,另一边是生态位占领,这本质上是从被动应诉转向主动管理品牌认知边界的战争。
小米向这家小服装店索赔,它的目的或许并不是单纯为了这笔赔偿金,更是在让所有潜在的模仿者都掂量一下侵权的成本,目的在于矫正市场,而不是报复个体。
但事后追惩终究是被动的,更聪明的企业早已学会了前瞻式的防御,去网上查一下老干妈、阿里巴巴这些公司的商标注册列表,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干妈不仅注册了自己,还把老干爹、老干娘、干儿子等一并注册。
阿里巴巴也几乎注册了阿里全家福,从阿里爷爷到阿里妹妹一个不落,这种防御性注册策略,就是在品牌认知的所有邻近区域提前插满自己的旗帜,不给任何混淆留下滋生的空间,可口可乐注册雷碧,娃哈哈注册娃哈嘿、娃哈吼都是同样的道理。
提前注册这些防御性商标的成本,可能远低于事后发起一场维权诉讼费用的十分之一,这并不是一场偏执的法律游戏,而是一种基于风险管理的、极其精明的商业决策。
网友们在看清了这家服装店的商标之后,态度也180度大反转,有网友甚至调侃,没看到logo之前觉得大企业就是会欺负人,在看了logo之后,就会觉得小米不告你告谁?说明这家服装店就是故意的!
更有网友透露,据说小米在起诉之前,还派人和这家店沟通了好就此,但是都被拒之门外,那这就别怪小米了,都是自己作的。
目前小米起诉服装店的案子还没有结果,但是也提醒了市场上的所有商家。
其实那些看似小题大做的维权行为,实际上是在维护整个市场的公平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基本信任,因为靠“碰瓷”蹭来的流量终有一天会反噬自身,因为模仿得再像,终究是沙上建塔,唯有原创才能构建起那道真正坚不可摧的品牌壁垒。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