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汉人民团苦战十年,终于等来左宗棠
发布时间:2025-10-07 19:09 浏览量:1
1864年,新疆库车爆发反清叛乱,随后喀什噶尔的回民首领金相印为争夺权力,派人前往浩罕汗国,请求“借兵助战”。1865年1月,阿古柏率领600名骑兵、1200名步兵,以“支援金相印”为名,进入喀什噶尔。但他一到当地,便反手囚禁金相印,吞并其部众,随后开始扩张。
这年3月,阿古柏攻克喀什噶尔回城(今喀什市老城区),处死当地伯克(地方官员)。5月,攻陷英吉沙尔。9月,拿下叶尔羌(今莎车县)。每座城池陷落,都伴随着屠城。据《新疆图志·灾异志》记载,叶尔羌陷落后,“阿古柏令士兵屠城三日,死者逾万,尸体堆积于叶尔羌河,河水断流”。1866年,阿古柏攻占和田,将反抗的和田阿奇木伯克(最高地方官)一家满门抄斩。1867年,他率军北上,攻克阿克苏、库车,正式建立“哲德沙尔”(意为“七城之国”)政权,自称“毕条勒特汗”(意为“幸运之汗”)。
1870年,阿古柏的野心指向北疆。这年6月,他率主力从吐鲁番出发,进攻乌鲁木齐。当时驻守乌鲁木齐的清军仅有千余人,且多为老弱,很快溃败。阿古柏攻占乌鲁木齐满城(今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后,下令焚毁满城,将城内汉族平民“尽驱至郊外,男丁处死,妇女儿童掳为奴隶”。据《清实录·德宗实录》记载,此次屠杀导致乌鲁木齐“汉民死者三万余,满城化为焦土”。
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在中亚的扩张,主动向阿古柏提供武器。1873年,英国通过印度总督派使者弗赛斯前往喀什噶尔,与阿古柏签订《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给予阿古柏“承认其政权”的承诺,同时获得在新疆的贸易特权,并向其提供1万支恩菲尔德步枪、20门火炮。1871年7月,俄国以“保护伊犁侨民”为名,派遣哥萨克骑兵攻占伊犁九城(今伊宁市及周边地区),宣布“伊犁归俄国管辖”,与阿古柏形成“南北分治”的局面。
从1864年到1875年,整整11年,清廷因东南战事、财政枯竭,无力向新疆派兵,仅能通过甘肃当局偶尔传递消息。但新疆的各族民众,并未放弃抵抗,汉人民团便是其中最坚韧的力量。
巴里坤(今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天山北麓,是北疆通往甘肃的门户,战略地位至关重要。1866年,阿古柏派部将马人得率军2万人进攻巴里坤,当时驻守巴里坤的是巴里坤总兵何琯(湖南善化人,行伍出身),麾下仅有清军1500人、民团500人,且粮饷断绝。何琯认为“巴里坤一失,北疆必全陷”,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
1866年5月,马人得率军抵达巴里坤城下,连续攻城三日。清军利用土炮(由农具改造)轰击敌军,民团则从城上扔石块、泼滚油,多次击退敌军。马人得见强攻无效,便采取“围而不攻”的战术,企图困死城内军民。到了1867年冬,城内粮草耗尽,军民只能“掘草根、煮皮带为食”,但无一人投降。何琯甚至将自己的战马宰杀,分给士兵,说:“吾身为总兵,岂能让士兵饿着肚子打仗!”
何琯率领军民坚守巴里坤整整10年,期间击退阿古柏军7次进攻,甚至在1872年主动出击,收复哈密东部的沁城、红星梁等地,牢牢守住了北疆的门户。直到1876年左宗棠西征大军抵达哈密,何琯才率残部与清军会师。此时,他麾下的1500名清军,仅剩下300余人,民团也伤亡过半,但巴里坤这座“铁城”,始终未落入阿古柏手中。
1874年,阿古柏攻克喀什噶尔回城后,率军围攻汉城。汉城守军仅有清军200人、汉族平民300人,由清军游击陈升恒率领。陈升恒假意投降,暗中备战。他派使者对阿古柏说:“吾等愿降,但求保全汉城百姓性命。”阿古柏信以为真,允许汉城守军“保留武器,驻守城内”,但要求每月缴纳“贡银”。陈升恒表面答应,暗中却组织军民加固城墙、制造土枪,并派人秘密联络北疆的徐学功民团,约定“待清军西征时,内外夹击”。
1876年9月,左宗棠麾下的刘锦棠率军攻克乌鲁木齐,消息传到喀什噶尔,陈升恒认为时机成熟。9月15日夜,他率军民突然起义,杀死阿古柏派来的税吏,关闭汉城城门,坚守待援。阿古柏闻讯大怒,派3万人围攻汉城,但陈升恒率军民凭借加固的城墙,坚守了28天,直到10月12日刘锦棠的援军抵达,内外夹击,击溃阿古柏军。
战后,刘锦棠上奏清廷,称“陈升恒以数百之众,假降数年,终举义反正,其忠勇可嘉”,清廷将陈升恒升任总兵,赐“巴图鲁”(勇士)称号。而喀什噶尔汉城的汉族平民,也因这次反正,避免了被屠城的命运。
除了汉人民团,驻守新疆的锡伯族、达斡尔族官兵(锡伯营、索伦营)也加入了抵抗行列。1867年,阿古柏率军进攻伊犁河谷,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索伦营总管富尔逊率两营官兵共800人,退守塔城(今塔城市)。
两营官兵虽兵力薄弱,却熟悉伊犁河谷的地形,他们采取“游击战”的战术:在果子沟(伊犁河谷的咽喉要道)设伏,袭击阿古柏军的粮队。在赛里木湖周边的草原上,用骑兵骚扰敌军。甚至夜间潜入敌军营地,放火焚烧帐篷。1868年夏,喀尔莽阿率锡伯营官兵在果子沟设伏,一举歼灭阿古柏军的粮队,缴获粮食200石、骆驼50峰,缓解了塔城的粮荒。
1871年俄国占领伊犁后,喀尔莽阿、富尔逊拒绝向俄国投降,率两营官兵及汉族平民共3000人,沿伊犁河谷东迁,最终与徐学功的民团会师于乌鲁木齐南山。这些锡伯族、达斡尔族官兵,后来成为左宗棠西征大军的“向导队”,为清军熟悉伊犁地形、制定作战计划立下大功。
在新疆汉人民团中,徐学功、孔才、赵兴体三人被后人并称为“关外三义士”。他们出身不同,却有着同样的“守土之志”,其事迹在新疆民间代代相传。
徐学功出生于1843年,是新疆屯垦士兵的后裔。他的祖父徐正泰,在乾隆年间随清军西征,战后留驻乌鲁木齐,开垦屯田。阿古柏入侵时,徐学功年仅22岁,正在乌鲁木齐南山放牧。1867年,他看到阿古柏军屠杀汉族平民,怒不可遏,召集同乡青年30余人,组成“民团”,以南山为根据地,开始抗敌。
徐学功作战勇猛,且善用战术,很快打出“徐无敌”的名号。1870年3月,他率民团500人,趁夜袭击乌鲁木齐满城的阿古柏军,一举收复满城,杀死阿古柏部将阿克拉木。1871年5月,他再次收复满城,将阿古柏军赶出乌鲁木齐周边。据《新疆图志·人物志》记载,徐学功“每战必冲锋在前,刀光所及,敌皆披靡”,阿古柏军甚至流传“宁遇虎狼,莫遇徐郎”的说法。
1872年,甘肃当局得知徐学功的事迹,派人将其民团收编为“振武营”,任命徐学功为统领,归清军乌鲁木齐都统景廉节制。这年冬天(12月),徐学功率振武营在石河子(今石河子市)伏击一支伪装成“商队”的俄军。这支俄军实则是为阿古柏运送武器的队伍,徐学功部一举缴获恩菲尔德步枪200支、火炮2门,挫败了俄国“暗中支持阿古柏”的阴谋。
1873年春,阿古柏为报复徐学功,派大军血洗南山根据地。当时徐学功正在奇台作战,根据地仅有其家人和老弱民团驻守,结果“家属12人战死,积储粮秣被屠掳一空”。徐学功的6个兄弟,全部在此次血洗中牺牲。徐学功得知消息后,痛哭三日,却未被打垮,反而更坚定了“灭贼复仇”的决心。
1876年左宗棠西征时,徐学功率振武营作为先锋,参与收复玛纳斯的战役。这年11月,他在玛纳斯城外阵斩阿古柏的“元帅”何禄(回族,原清军叛将),招降敌军将领海曼,为清军攻克玛纳斯立下大功。战后,左宗棠在奏折中称“徐学功忠勇冠绝西陲,其民团为收复新疆之主力”,清廷擢升徐学功为游击将军(从三品),令其长期驻守乌鲁木齐。徐学功后来一直留在新疆,直到1912年病逝,享年69岁。他的后代,至今仍在乌鲁木齐南山开垦屯田。
孔才出生于1837年,是孔子的第72代后裔。他的祖父孔广林,在嘉庆年间任新疆奇台县知县,战后举家迁至关外,定居哈密。孔才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却也练就一身武艺,是个“文武双全”的儒将。
1865年,阿古柏入侵新疆,孔才在哈密组建“威仪营”,以“忠孝节义”为口号,招募汉族平民500人。与徐学功的“勇猛”不同,孔才更擅长“谋略”。他制定严格的军纪,规定“民团不得劫掠百姓,不得滥杀无辜”,甚至亲自编写《威仪营守则》,教士兵识文断字,因此他的民团“纪律严明,百姓拥护”。
1870年,阿古柏派部将马如龙率军进攻哈密,孔才深知哈密“无险可守”,便主动率军退守奇台,与徐学功的民团形成“南北呼应”。1871年夏,阿古柏军围攻哈密,孔才率威仪营从奇台驰援,他采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派少量兵力佯攻敌军后方,吸引敌军注意力,再率主力从侧面突袭,一举解哈密之围,杀死阿古柏军300余人。
孔才不仅善战,还重视“民生”。他在奇台期间,组织民团开垦屯田,种植小麦、玉米,不仅解决了民团的粮饷问题,还将多余的粮食分给百姓。1876年清军西征时,孔才的威仪营为清军筹集了1000石粮食,成为清军的“后勤支柱”。
新疆收复后,清廷召孔才进京,任命其为兵部郎中(正五品)。但孔才“眷恋新疆”,多次请求返回关外,清廷未允。1880年,孔才在京城病逝,享年43岁。临终前,他对儿子说:“吾死之后,将吾骸骨送回新疆,吾生为新疆人,死为新疆鬼。”其子遵其遗愿,将他的灵柩运回奇台安葬,奇台百姓自发为其立碑,上书“孔公才之墓”。
赵兴体出生于1840年,家族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便迁居玛纳斯,世代以屯垦为业,是玛纳斯当地的“屯田大户”。阿古柏入侵玛纳斯时,赵兴体的父亲赵文寿率家族武装抵抗,战死沙场,赵兴体接过父亲的旗帜,组织民团退守沙山子(今玛纳斯县沙山子镇)。
沙山子地处玛纳斯河下游,土地肥沃,赵兴体深知“无粮则无兵”,便提出“一边自卫,一边垦荒”的策略。他组织民团开垦荒地2000亩,修建灌溉渠道,种植水稻、棉花。到1868年,沙山子的屯田已年产粮食500石,不仅能养活民团,还能接济周边的汉族平民。
1868年秋,赵兴体率民团数千人,协助徐学功攻克呼图壁(今呼图壁县)。他负责“后勤保障”,提前在呼图壁城外的沙漠中设置“粮站”,为徐学功的民团提供粮食和饮水,确保了战役的胜利。战后,徐学功对赵兴体说:“吾等在前杀敌,若无赵公在后筹粮,必难成事。”
1876年左宗棠西征时,赵兴体被任命为“屯田总办”,负责为清军筹集粮草。他在沙山子扩大屯田面积至5000亩,组织民团赶制干粮(主要是馕和肉干),共为清军筹集粮食3000石、肉干5000斤,保障了南疆战役的后勤补给。清廷为表彰其功绩,授予他都司衔(正四品),并允许其家族世袭玛纳斯的屯田权。
赵兴体后来一直在玛纳斯经营屯田,他发明的“轮作制”(水稻与棉花交替种植)在新疆推广,成为近代新疆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1895年,赵兴体病逝,享年55岁,玛纳斯百姓为其修建“赵公祠”,纪念他“屯垦守土”的功绩。
1875年,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率湘军西征,仅用一年多时间,便收复天山南北,阿古柏在库尔勒自杀,其残部逃往俄国。1881年,清廷与俄国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收复伊犁九城。
1884年,清廷正式设立新疆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新疆巡抚,推行与内地相同的行政制度。废除维吾尔族的伯克制度,设立州县。鼓励汉族、回族等民众迁往新疆,扩大屯垦规模。修建道路、驿站,加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而徐学功、赵兴体等民团领袖,也成为新疆省的“基层官员”:徐学功任乌鲁木齐镇总兵,负责北疆防务。赵兴体任玛纳斯屯田总办,继续推广屯田。
新疆建省,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内地的行政体系,而这一切,离不开汉人民团“十年坚守”的铺垫。左宗棠在《请设新疆行省疏》中写道:“新疆义民苦守孤城十载,忍饥耐寒,不变其志,实为收复之基。若无此辈,新疆恐已非中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