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灵丨麟是仁兽美名扬

发布时间:2025-10-05 03:07  浏览量:1

□高明乾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出自《周南·麟之趾》第一章。诗中的麟,原指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后世把长颈鹿作为麟的原型动物由来已久。诗中的趾,指麒麟的蹄;振振(zhēn),指诚实仁厚的样子;公子,指贵族子孙;于嗟,赞美声。

该诗的意思是:“麒麟脚趾真善良,仁厚公子美名扬,哎哟麒麟是榜样!”

《周南·麟之趾》是一首以“麟”起兴,赞美贵族公子的诗。传说麟有蹄不踏,有额不抵,有角不触,被古人看作至高至美的善兽,因而把它比作公子、公姓、公族的所谓仁厚、诚实。发出赞美的感叹,全诗三章回旋往复,使麒麟和公子交替出现,“于嗟麟兮” 的赞美之声不断回荡。麟是仁兽美名扬,形成一种兴奋、热烈的诗情与画意。

《说文解字》记载:“麟,大牝鹿也。”宋代朱熹《诗集传》说:“麟,麕身,牛尾,马蹄,毛虫之长也。”至宋代才把“麟”确认为长颈鹿。宋代以前的中国人对长颈鹿一无所知,我国古文献中关于长颈鹿的记载最初见于南宋初李石的《续博物志》,谓“拨拔力”(即索马里之柏培拉)国有异兽,名驼牛。此后赵汝适的《诸蕃志》(1225年)中记有“徣猎”“状如骆驼而大如牛,色黄,前脚高五尺,后低三尺,头高向上,皮厚一寸。”

麟(长颈鹿)

“麟”在古代是传说中的仁兽,多见于诗词。唐代杜甫《秋野五首》:“身许麒麟画,年衰鸳鹭群。”宋代苏轼《送李陶通直赴清溪》:“肯向西湖留数月,钱塘初识小麒麟。宋代方岳《赠写照吴生·几人堪画麒麟阁》:“几人堪画麒麟阁,万事不如鹦鹉杯。”宋代范成大《次韵徐提举游石湖三绝·天上麒麟翰墨林》:“天上麒麟翰墨林,当家手笔擅文心。”宋代张元干《望海潮·麒麟图画》:“麒麟图画,貂蝉冠冕,青毡自属元勋。”宋代戴栩《上丞相寿·玉麒麟表中兴瑞》:“玉麒麟表中兴瑞,江左风流乍韶濩。”这里麒麟都是喻指杰出人才。

麒麟不仅出现在诗歌的长河中,还经常“出镜”文物考古现场。目前出土的文物中,河南辉县春秋战国铜壶上有麒麟图案,鹿角,羊头,偶蹄牛尾;洛阳西郊东汉墓神兽镜,图案上的麒麟独角似羊;北魏《元晖墓志》四神纹中的麒麟,马蹄,牛尾,头生一角,脚踏山峦;河南邓州出土的南朝彩色画像砖墓有一“麒麟画像砖”,画面上的麒麟造型灵巧生动,身着白色,口内涂红。它左前蹄高跨,右后蹄略抬,似疾飞奔驰;山东曲阜孔庙一块宋代石碑,装饰花边上的麒麟,鹿头,双角,偶趾牛蹄,马尾,通身披鳞。

活的长颈鹿在明永乐时才输入我国,这是郑和远航的一项收获。在郑和的随员巩珍写的《西洋蕃国志》(1434年)和马欢写的《瀛涯胜览》(1451年)中,都把长颈鹿叫作“麒麟”。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麻林国第二次向明朝进贡“麒麟”。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就此瑞兽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是长颈鹿。

麟(长颈鹿)

据《生命世界漫笔》一书记载:“我国古代所说的麒麟,就是长颈鹿。至今日本人仍称长颈鹿为麒麟(キリン)。长颈鹿为什么称麒麟?就是因为索马里语称长颈鹿为“基林”Qiri,我国古代文献上对长颈鹿的译法有两种:一是依索马里语音译成麒麟;二是依阿拉伯文Giraffe音译成‘徂蜡’或‘祖刺法’。”

长颈鹿古代称之为麒麟。颈很长,故名。是陆上最高的动物,雄体高约6米,肩高3.3米,头躯干长4.3米,尾长1米左右,体重550~1,930公斤,平均为800公斤。雌雄头部都有1~2对外包皮肤和茸毛的小角。眼大而突出,位于头侧上位,适于远瞩,睫毛长。舌长,舌头可长达45厘米,又长又灵活,方便他们取食树叶。

长颈鹿是长颈鹿科的动物,脖子很长,颈椎也只有7节,只是每节都加长了。四肢都很长,尾巴蓬松。雌性有四个乳房。栖息于开阔草地,长颈鹿喜欢群居,一般十多头生活在一起,长颈鹿是胆小善良的动物,每当遇到天敌时,立即逃跑。它能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