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战绩:从克里米亚到乌克兰,俄罗斯170年几乎全败,唯二战称雄

发布时间:2025-10-03 01:04  浏览量:1

在很多人心里,俄罗斯是“战斗民族”,似乎天生强大。但如果从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算起,俄罗斯的近代战争史几乎是一部失败史。除了二战这一场用血海换来的惨胜,其他大多数战争,不是彻底失败,就是赢了战场输了外交,最后都没有真正占到便宜。

英法联军围攻塞瓦斯托波尔

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是俄罗斯衰落的起点。面对英法联军,沙皇俄国原以为可以凭借庞大军力碾压奥斯曼,结果反被打得溃不成军。黑海舰队被废,南方门户洞开,俄国不再被视为无敌的“北方巨熊”,而是一个落后的庞然大物。

虽然在1877年同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俄军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军事上可谓大胜,但很快在柏林会议上,英国、德国和奥匈帝国联手出手,把俄国的胜利果实几乎瓜分殆尽。打赢了仗,却没拿到真正的利益,这种“外交上的失败”,在俄国近代史中反复上演。

1904年的日俄战争,更是让俄国蒙羞。沙皇本以为日本是“蕞尔小国”,结果旅顺陷落,波罗的海舰队远征万里却被全歼,俄国成了第一个输给亚洲国家的欧洲大国。这一败不仅震惊世界,也直接点燃了俄国国内的革命烈火。

拼图自左上起顺时针:1915喀尔巴阡山战役、1918基辅德军、1917斯拉法号军舰、1914俄军步兵、罗马尼亚步兵。

一战时,俄军在东线屡战屡败,国内经济崩溃,社会动荡。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沙皇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就此灭亡。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上台,干脆签下布列斯特和约退出战争,可以说,俄国在一战不仅丢了战场,更输掉了帝国本身。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红军曾经想把革命推向欧洲,结果在与波兰的战争中被打得大败,所谓“维斯瓦河奇迹”让红军不得不灰头土脸退回去。此后,西进欧洲的梦想彻底破灭。

冬季战争

1939年的冬季战争,本来以为拿下芬兰轻而易举,却在冰雪泥潭里付出了惨烈代价。虽然最后逼芬兰割地,但苏联军队暴露出的指挥混乱和战力不足,让世界一度怀疑这个“红色帝国”的实力。

苏德战争

唯一能算作真正大胜的,只有二战。面对德国的巴巴罗萨行动,苏联差点亡国,但凭借庞大的人力、东部工业转移和盟国的援助,最终拖垮了纳粹德国,赢得世界地位。然而这场胜利是用2700万条生命换来的,几乎透支了整个民族。赢是赢了,但这是血海里的惨胜。

阿富汗战争

二战后的冷战,看似苏联风光,建立了华约集团,对抗美国。但实际上,长达40年的对抗拖垮了苏联自身。阿富汗战争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十年泥潭消耗殆尽,最终苏联解体,冷战以彻底失败收场。

1994年12月,格罗兹尼郊外被车臣军俘获的俄军米-8直升机

进入后苏联时代,战绩依旧不佳。第一次车臣战争,俄军被打得灰头土脸;第二次虽然重掌车臣,但靠的是血腥镇压和扶持亲俄政权。2008年的格鲁吉亚战争,表面上速胜,实际上换来西方孤立。2014年并吞克里米亚,看似大手笔,却招来全方位制裁,经济长期受损。

俄乌冲突

至于2022年发动的俄乌冲突,本想闪电速胜,结果拖成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损失难以承受,未来结局仍充满不确定。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克里姆林宫苏联国旗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升起,苏联正式终结。

回顾这段历史,从1853年到今天,俄罗斯真正的大胜只有二战,而那是靠巨大的血肉牺牲换来的;其他战争要么彻底失败,要么赢得虚假,甚至胜利都被外交场合夺走。俄罗斯之所以能在一次次失败后继续存在,靠的不是战场上的无敌,而是辽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足以一次次承受失败的代价。

这也是俄罗斯的悖论:它不是一个“常胜帝国”,却是一个“永远打不死的帝国”。它可以一次次输,但却一次次撑下来。问题在于,在今天这种现代战争的长期消耗下,俄罗斯是否还能延续这种“能输能撑”的历史传统?这是摆在世界面前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