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能力不强但不糊涂,这从他如何处理林则徐的事上,就能看明白

发布时间:2025-10-02 11:00  浏览量:2

1842 年 3 月,河南祥符的黄河大堤终于合龙,现场一片欢呼。57 岁的林则徐拄着铁锹直起身,鬓角的汗水混着泥浆往下流。

从去年深秋接到圣旨起,他就从流放伊犁的路上折了回来,在这片工地上已经干了八个月。白天,他和民夫一起扛沙袋;晚上,就在帐篷里画堵口的图纸。就算咳疾犯了,他也咬着牙不肯歇。

总理河务的军机大臣王鼎兴冲冲地跟他说:“皇上肯定会按功劳给你奖赏。” 可一道八百里加急的圣旨过来,把所有期待都打碎了。圣旨里说:“林则徐治河有功劳,但之前的罪还没赎完,还是得去伊犁干活赎罪。”

这道圣旨背后,藏着道光皇帝最复杂的心思,也正好印证了大家对他的评价:能力平庸,但绝不是昏君。

1840 年,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清朝 “天朝上国” 的美梦。英军舰队沿着海边往北开,一直逼近天津大沽口。道光帝在养心殿里,急得一整晚没睡着。

这时候,以军机大臣穆彰阿为首的投降派,趁机出来挑事,把打仗的责任全推到林则徐禁烟这件事上。直隶总督琦善更是落井下石,上奏说:“英国人就恨林则徐一个人,治他的罪,战乱就能平息。”

其实他和林则徐早有过节。二十年前,林则徐当监察御史时,因为河南水灾,弹劾过处理不当的琦善。现在,琦善总算找到报复的机会了。

道光帝不是不知道禁烟的重要性。三年前,正是林则徐说 “鸦片不禁,几十年后国家就没兵、没军饷了”,这话打动了他。他亲自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东禁烟。

林则徐在广州收缴了 230 多万斤鸦片。虎门销烟时,道光还亲手写了 “福寿” 匾额,用来嘉奖他。

可等英军的大船大炮真打过来,国库空虚的清朝根本撑不起这场仗。那时候,清朝每年外流的白银有三千万两,朝廷连军饷都凑不齐。

在投降派一次又一次的劝说下,道光最后下旨斥责林则徐 “处理事情不当”,撤了他钦差大臣和两广总督的职位。

但道光一直没忘了林则徐的本事。1841 年 5 月,英军打下定海,浙江的防务情况紧急。他马上就下旨启用林则徐,让他以四品卿衔的身份,去镇海帮忙筹备防务。

接到命令时,林则徐正在老家福州整理禁烟的档案。他没有一点犹豫,带着自己编译的《四洲志》和画好的海防图,立刻就出发了。

在镇海,他亲自去查看招宝山的地形,设计出 “炮台式连环防御体系”。他还手把手教当地官员怎么调整炮位角度,甚至拿着钻子检查新修炮基的密度,反复叮嘱:“炮座必须挖三尺深,才能扛住洋人的大船大炮。”

可这样的努力,终究没挡住朝堂上的妥协。同年 5 月,道光的亲侄子奕山在广州打了败仗。为了逃避罪责,奕山居然撒谎说:“英国人明确说了,杀了林则徐就愿意议和。”

这句话成了压垮林则徐的最后一根稻草。道光帝在养心殿里来回走了一整晚,一边是英军兵临城下,一边是林则徐在浙江实实在在做事,最后还是选了妥协。

当 “撤去四品卿衔,发配到伊犁赎罪” 的圣旨送到镇海时,林则徐正在监督修建威远炮台。他接过圣旨看了好一会儿,只长叹了一声,对身边的裕谦说:“皇上的命令不能违抗,这里的防务,就拜托大人多费心了。”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林则徐流放的路上。1841 年秋天,黄河在祥符决堤,开封城被洪水围着,几十万百姓没了家,到处流浪。

道光帝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满朝官员竟然没一个有治水经验。这时候,他突然想起,林则徐曾经当过东河河道总督,在江苏、湖广任职时,都有治水的好成绩。

当年江苏海塘溃决,就是林则徐带头捐钱,亲自到工地检查堤岸,最后保住了上万亩良田。紧急命令马上发了出去:“林则徐不用流放了,立刻派往东河干活赎罪。”

林则徐接到圣旨时,已经走到江苏京口。他马上掉转马头,连夜赶往开封。在工地上,他拒绝了王鼎为他安排的公馆,直接住进河堤边的帐篷里。

他每天 “卯时起床,亥时休息”,步行勘察二十多里的水情。堵口的关键时期,他亲自监督龙口工程,踩着没过脚踝的泥浆,指挥民夫打下木桩,连饭都是在堤上用开水泡冷馒头解决。

有下属劝他休息,他摇着头说:“百姓还在洪水里受苦,我怎么能安稳坐着?” 八个月后,大堤合龙,百姓沿着路跪拜送行。

王鼎更是在奏折里哭着说真心话:“林则徐是难得的人才,如果还把他丢在边疆,实在是国家的损失!” 可道光帝看完奏折,只在末尾批了 “知道了” 三个字,当天就重申之前的旨意,让林则徐立刻去伊犁。

这个看起来糊涂的决定,其实藏着道光的无奈。那时候,《南京条约》的谈判已经到了关键阶段,穆彰阿等投降派不断施压,说 “治林则徐的罪,是议和的前提”。

道光既想保住江山,又没勇气对抗侵略者,只能牺牲林则徐,换一点喘息的机会。但他也没彻底放弃这个有本事的人,在林则徐去伊犁的路上,特意秘密命令伊犁将军布彦泰:“留意他的才能,看情况任用。”

1842 年 12 月,林则徐到达惠远城。布彦泰马上把他请到将军府,坦诚地说:“皇上有秘密嘱咐,先生虽然是戴罪之身,还是可以参与商量重要事务。”

林则徐没有一点怨言,主动提出开垦阿齐乌苏荒地的计划。为了修建引水渠,他亲自捐钱,负责最难的龙口工程。寒冬腊月里,他带着民夫凿冰挖渠,双手冻得溃烂也不休息。

一年后,这条被百姓称为 “林公渠” 的水利工程完工,让 20 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直到现在还在灌溉伊犁的土地。

布彦泰看到这种情况,连夜上奏保举林则徐:“林则徐天生聪明,做事老练,我这辈子见过的人里,没人能比得上他,恳请皇上不计较他的过错,重用他。”

道光帝看到奏折后,犹豫了整整三个月。投降派纷纷上奏反对,说 “戴罪之臣想靠功劳免责,恐怕会破坏国家法度”。但他终究没埋没林则徐的功劳,下旨让林则徐去南疆继续负责开垦荒地。

布彦泰气得不行,想再上奏折争辩。林则徐却平静地拦住他,说:“我愿意去南疆,边疆多一寸良田,就多一分防御的屏障。”

在南疆的一年里,他骑着骆驼走遍九座边城,行程超过三万里,亲手丈量、开垦了 70 万亩荒地。在吐鲁番,他改进当地的坎儿井,指导百姓多挖渠道,让干旱的土地种出了棉花;在喀什,他带来内地的纺车,教牧民纺纱织布,当地人把这种纺车叫做 “林公车”。

1845 年,道光帝以 “在新疆开垦荒地有功” 为理由,终于召林则徐回京城,任命他为四品京堂候补。这时候的林则徐已经 61 岁,经过五年的流放,鬓发全白了,但精神依然很好。

之后几年,他先后担任陕甘总督、云贵总督,每到一个地方,都做出了出色的政绩。直到 1849 年,他因为生病回到家乡。

1850 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咸丰帝紧急召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重病在身的林则徐带着药罐出发,最后在潮州驿馆去世。临死前,他还在喊 “快马赶往广东,别耽误军事大事”。

回头看道光帝对林则徐的处置,没有简单的对与错。他知道林则徐是难得的人才,所以浙江告急时启用他,黄河决口时想起他,新疆立功后召回他;可他又没魄力对抗投降派,只能一次次把林则徐当作妥协的筹码。

这种矛盾,正好证明了他的清醒 —— 他从来没被谗言蒙住眼睛,只是被时代的局限困住了手脚。

而林则徐用 “只要对国家有利,无论生死都愿意” 的一生,给出了答案:真正的忠臣,从来不是帝王手里的棋子,而是不管身处什么境遇,都始终坚守家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