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铸魂,北疆回声:马铁艺术成就展的文化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30 18:44 浏览量:1
铁马铸魂,北疆回声:马铁艺术成就展的文化启示
——对“马铁先生艺术成就暨弘扬北疆文化座谈会”的思考
作者︱孙树恒
一
马铁是扎根北疆、以笔墨诠释草原精神的“德艺双馨”艺术家,其艺术生涯与人格魅力深度交融,成为北疆文化的重要符号。
从艺术成就看,他是兼具突破与坚守的创作者。1989年,其中国画《整装待发的驼队》以“俯瞰式构图+三点透视”打破传统中国画局限,斩荣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奖。他擅长以大写意水墨画表现骏马、骆驼、胡杨,焦墨技法下的骏马兼具“钢筋铁骨”质感与拟人化表情,被评价为“画出自己的风格与生命”;更突破单一绘画领域,创办陶瓷工厂生产实用与艺术陶瓷;书法造诣深厚,常以自创诗为作品题跋,实现“画、字、诗”三位一体的艺术表达。尤为难得的是,他未经过高等学府专业训练,却凭自学与坚持,师从叶浅予、李可染等先生,作品被视作“北疆文化富矿”,既融合徐悲鸿、刘勃舒的艺术影子,又超越模仿,成为蒙古马精神的生动载体。
从人格特质看,他是乐观豁达、重情重义的文化坚守者。马铁人生历经坎坷——父亲因过往经历遭通缉监禁,自身也饱经磨难,却始终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70多岁眼部手术后,当天便发“比耶”照片感染他人,面对困境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气概。退休后居住于桃李巷,常骑电动车与普通百姓交流。作为自治区人大代表、呼市政协委员,他多次提交呼和浩特文化建设建议,2007年还参与内蒙侨联阿拉善慰问活动,探访100多户蒙古归侨。对艺术后辈,他“不吝赐教”;对朋友,他倾注真心,与郝润平结下40余年深厚情谊,这份品格让他不仅是艺术创作者,更成为文化圈的精神榜样。
二
马铁艺术成就展的举办,既是对逝者的缅怀,更是对北疆文化传承的迫切需求;而展览的落地,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同推动,尤其凝聚着核心组织者的心血。
从举办原因看,展览承载着三重核心价值。一是纪念与传承的需要:马铁于2024年4月15日去世,享年约85岁,其艺术生涯横跨60年,展览作为他去世后的重要民办文化事件,通过82幅绘画、25件手绘瓷器及珍贵手稿,对其艺术人生进行“全景式回顾”,让“铁马精神”不至于随时间消散。二是北疆文化传播的需要:马铁作品是北疆文化的“活载体”,既展现北方生态与草原民族视角,又突破“草原文化=马头琴、蒙古歌”的单一定位,展览通过实物与场景,让更多人理解北疆文化“交响乐”的多元内涵。三是凝聚文化共识的需要:展览与后续座谈会的结合,能汇聚艺术界、文旅界、教育界力量,为丰富北疆文化助力。正如内蒙古文史研究馆党组书记、馆长刘文纪所言,是“传承中华文脉、建设北疆文化”的具体实践。
从组织者看,展览是“官方支持+民间倡导”的合力成果。核心推动者是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康新民等七位馆员、特约研究员。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今雨楼文化艺术中心法人代表郝润平,不仅全程参与展览策划、方案撰写、作品搜集、布展与接待,还免费提供展览场地,将与马铁先生40余年的情谊全部倾注其中,被与会专家评价为“重情重义,感人肺腑”。内蒙古文史研究馆、呼和浩特市社科联、新城区区委宣传部、文旅,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今雨楼文化艺术中心,作为主办和支持单位,牵头协调资源、全程筹备;此外,康新民作为内蒙古文史研究馆馆员,既主持座谈会,又凭借与马铁家族的“忘年交”身份推动展品征集,最终让这场展览成为“内蒙古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
马铁先生艺术成就展(“北疆颂·骐骥吟——马铁先生艺术回顾展”)自2025年8月6日开幕以来,在社会反响、学术价值与文化联动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北疆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在社会反响上,展览实现“高关注度+广覆盖”。一个半月展期内,累计接待参观者超3000人次,八位自治区原省级领导亲临观展,足见其社会影响力;更吸引跨领域观众参与,如46公里外的西洋画(油画)从业者专程赶来,计划带所在学院师生观展,印证展览“打破艺术门类壁垒”的辐射力。展览开幕式“盛况空前”,离休老领导、马铁生前好友齐聚,期间还举办古琴雅集(邀请著名普贤大师参与),丰富了文化体验场景,让艺术展不再是“小众欣赏”,而成为大众感受北疆文化的公共平台。
在学术价值上,座谈会为艺术研究与传承定调。9月29日举办的“承北疆风骨·启艺术新程”座谈会,汇聚30余位嘉宾,包括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会长逯志强、常务副会长张志强,高级研究员康新民、哈斯朝鲁、廉信、王荣等13位书画家,以及吉尔格楞、王鹏瑞、包双梅等文化艺术界人士。与会者达成多项共识:明确马铁作品“深刻诠释北疆大地精神内核”,其“传统中国画+草原文化”的融合路径为地域美术提供范式;亲属代表张凤新分享“马铁生高兴或生气时皆以画抒情”的细节,为研究其创作心理补充了第一手资料;参会者还特别提及马铁手指画的稀缺性与陶瓷创作价值,丰富了对其艺术多元性的认知。
在文化联动上,展览成为北疆文化建设的示范。一方面,展览推动“官方+民间”文化力量整合——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通过活动凝聚馆员、研究员力量,社科联、新城区等单位参与协同,民办机构今雨楼提供支持,形成了齐心协力繁荣北疆文化的合力另一方面,展览引发对北疆文化发展的深度思考,如逯志强会长提出“深入研究马铁艺术”、“推动展览进高端场馆”、“设立马铁艺术馆”、“出版马铁艺术作品集”四项建议,为进一步宣传马铁艺术探讨具体路径。
四
马铁艺术成就展及座谈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纪念,更为地域文化传承、艺术人才挖掘与文化生态构建提供了多重启示,对推动北疆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启示一:地域文化传承需“以人载道”,挖掘本土艺术家的精神内核是关键
马铁的艺术实践证明,地域文化不是抽象的“符号集合”,而是通过艺术家的笔墨与人生沉淀下来的精神载体。他笔下的“铁马”“骆驼”“胡杨”,既是北疆自然风光的写照,更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民族精神的具象化,这种“以作品传精神”的方式,更具感染力。这启示我们:传承北疆文化,是广域的、厚重的文化内涵,应深入挖掘像马铁这样的本土艺术家——他们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实践,是地域文化最鲜活的“教科书”。建议相关部门建立“本土艺术家档案库”,系统梳理其作品、经历与思想,通过展览、出版、进校园等方式,让地域文化成为可感知、可学习的精神财富。
启示二:“官方引导+民间发力”是构建多元文化生态的有效路径
马铁艺术成就展的落地,离不开自治区文史研究馆等政协机构的支持,更依赖康新民、郝润平等社会名流的主动担当。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本土文化活动扶持政策”,为民间展览、文化活动提供资金与场地支持;民间层面则鼓励文化机构、艺术家主动挖掘本土题材,开展更多小型化、常态化的艺术交流活动,让北疆文化建设成为全社会的文化传承。
启示三:艺术人才培养需“重传承更重个性”,包容“非科班”人才的成长路径
马铁先生未经过高等学府专业训练,却凭自学与坚守成为全国美展铜奖得主,其成长经历打破了“艺术人才必须科班出身”的固有认知。他师从叶浅予、刘勃舒却不模仿,形成“焦墨大写意”的独特风格,也印证了“传承是基础,个性是灵魂”的艺术规律。这启示我们:在艺术人才培养中,既要重视传统技法的传承,更要包容“非科班”人才的成长路径。建议院校与文化机构合作,开设“本土艺术家工作坊”,邀请有实践经验的艺术家分享创作心得,鼓励学生从本土文化与自身经历中寻找创作灵感,培养“有个性、接地气”的艺术人才。
启示四:地域文化“走出去”需“借作品说话”,高端平台与大众传播缺一不可
逯志强会长建议“推动马铁艺术展进入内蒙古美术馆、中央美术馆”。马铁的作品兼具“地域特色”与“艺术高度”,完全具备进入全国高端场馆的水平,而这类展览不仅是对一位艺术家的认可,更是让北疆文化“走向全国”的重要契机。还应该借助大众传播手段:如出版马铁艺术作品集,让作品突破时空限制;利用短视频平台,通过“解读马铁的一幅画”“讲述马铁与北疆的故事”等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北疆文化的内涵。只有“高端平台树品牌、大众传播扩影响”相结合,才能让北疆文化真正从“北疆”走向全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第一期鲁迅文学院省级作协会员线上培训班学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