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王健林首遭限高令!1.86亿标的背后,万达52亿债压顶
发布时间:2025-09-30 16:55 浏览量:2
2025年9月26日,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限制消费令,让71岁的王健林再次站在舆论的风暴眼。
因1.86亿元执行标的,这位曾喊出“先挣一个亿小目标”的商业巨头,被禁止乘坐飞机头等舱、入住星级酒店,甚至连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都受到限制。
上世纪90年代,王健林抓住城市化浪潮,首创“订单式商业地产”模式。
通过“万达广场”捆绑住宅、酒店、写字楼,万达以“空手道”模式从地方政府低价拿地,再凭借银行信贷快速扩张。
这种“重资产、高杠杆、快周转”的玩法,让万达在2013-2017年达到巅峰,总资产近万亿。
王健林三次登顶中国首富,旗下拥有200余座万达广场,海外并购AMC院线、传奇影业等资产,宣称要“把中国文化输出到全球”。
成也杠杆,败也杠杆,2017年国家启动“去杠杆”,万达因海外非理性投资被监管点名,资金链瞬间绷紧。
王健林被迫开启“壮士断腕”式自救,以637亿出售13个文旅项目和77家酒店给融创、富力,清仓海外资产,甚至失去对万达电影的控制权。
这场“世纪大甩卖”虽暂时缓解危机,却也埋下了更深的隐患。
截至2025年9月万达集团累计被执行金额超52亿元,旗下核心子公司股权冻结金额高达百亿级别。
更棘手的是,珠海万达商管因对赌失败需回购380亿元股权,融创、苏宁等债权人发起仲裁追讨145亿元,多重压力下,万达的流动性危机彻底公开化。
对万达而言,1.86亿并非无法偿还,但其引发的“限高令”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是王健林首次因个人债务被限制消费,直接冲击了市场对万达的信心,银行收紧贷款、供应商要求现款结算、合作伙伴重新评估风险,形成“债务-资产冻结-融资困难”的恶性循环。
为缓解压力万达近年疯狂抛售资产,2023年卖26座广场,2024年卖48座,2025年连北京、上海的核心项目都打包出售。
但资产出售速度远不及债务增长,截至2025年5月,万达商管短期债务302.69亿,账面现金仅133亿,资金缺口巨大。
更致命的是,频繁的股权冻结(如9月初冻结上海万达金融94亿股权)导致资产难以变现,形成“越卖越穷”的死局。
2025年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77家房企发生债务违约,27家上市房企退市,万达虽已转型轻资产,但管理费收入仅占原租金的30%,且部分三四线项目空置率上升至15%,盈利能力持续下滑。
与此同时,海外融资渠道几乎关闭,万达仅存的4亿美元债将于2026年到期,偿债压力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
王健林的军事化管理在创业初期高效,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弊端逐渐暴露,业内流传“万达员工平均在岗时间13个月”,尹海、陈平等核心高管相继离职,人才流失严重。
过度依赖创始人个人权威,导致组织抗风险能力薄弱,当外部环境恶化时,整个帝国的运转陷入混乱。
王健林曾以“亲近政府、远离政治”为信条,但巅峰时期的高调(如介入大马城项目)让万达卷入复杂的政商关系。
2017年后,随着政策环境变化,万达的政府资源优势不再,反而因债务问题成为地方政府的烫手山芋。
更严重的是,频繁的法律纠纷(如2025年8月被强制执行24亿)导致其信用评级被穆迪下调至Caa1,融资成本飙升200基点。
王健林的成功,本质上是抓住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制度红利,但随着土地财政退潮、金融监管趋严,“拿地-抵押-扩张”的重资产模式难以为继。
当前商业环境更注重现金流、合规性和可持续发展,例如新城发展通过发行美元债重启融资,保利发展聚焦经营性物业贷,这些企业的成功表明,只有适应“低杠杆、精细化运营”的新逻辑,才能在行业洗牌中存活。
反观万达,虽出售了80余座广场,但轻资产转型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和长期战略规划。
王健林的困境,折射出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的集体焦虑,在“胆大就能成功”的时代,他们凭借勇气和机遇创造神话。
但在“专业主义”的新时代,缺乏风险控制、战略远见和组织韧性的企业,终将被淘汰。
从黄光裕到王健林,这些商业巨头的沉浮警示我们,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人英雄主义必须让位于制度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025年9月,万达10亿元中期票据的发行,显示其仍有一定的融资能力,若能抓住当前政策支持的窗口期(如保交楼专项借款、并购贷放宽),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重组债务,或许能暂时缓解压力。
但前提是必须获得债权人信任,而这需要万达拿出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和盈利前景。
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城市更新、保障房建设等领域,万达可凭借商业运营经验参与其中。
例如与地方政府合作改造老旧商场,或运营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配套商业,既能获得政策补贴,又能稳定现金流。
此外跨境电商、文旅融合等新兴领域也存在机会,万达需结合自身优势,找到新的增长极。
那个“杠杆撬动一切”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未来的商业竞争将更注重稳健经营、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
对于万达而言,能否在债务泥潭中浴火重生,取决于能否完成从“规模扩张”到“价值创造”的蜕变。
而对于所有企业家来说,王健林的教训警示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功的同时,必须敬畏市场规律,坚守合规底线,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