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裁员,又一美系汽车巨头扛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9-30 11:47  浏览量:1

百年大变局下,美系车巨头也扛不住了!

近期,福特宣布因其德国科隆电动汽车工厂产能过剩,将于2026年初裁员1000人。这座工厂两年前刚投入20亿美元完成升级,被福特寄予厚望,如今却成为其电动化转型受挫的缩影。

福特表示,行业对欧洲电动车市场的预期已从两年前的35%下调至20%,导致工厂生产的探险者电动版等车型销量远不及预期。

事实上,这已是福特在欧洲的第二轮裁员,去年11月其就宣布计划到2027年底在欧洲裁员4000人。若两轮裁员全部实施,科隆工厂员工数量将缩减至约7600人,较五年前的2万人减少超60%。值得注意的是,福特在德国市场的份额已滑落至3.5%,欧洲业务长期亏损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讽刺的是,欧洲电动车市场整体仍在增长,今年1-7月欧盟纯电动车注册量份额已提升至15.6%。福特的困境更多源于其面临中国车企的强势竞争。为此,福特不得不将"2030年在欧洲只售电动车"的激进目标,调整为"视需求灵活配置能源结构"。沃尔沃、奥迪等欧洲车企也出现类似战略回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首次双超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45%,更值得一提的是,上周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突破4000万辆大关。其中,比亚迪表现尤为亮眼,前8个月全球销售286.39万辆,海外销量同比激增130%。在欧洲市场,比亚迪上半年以71345辆的销量成绩位居中国品牌榜首,同比增长323%。在意大利和西班牙更是双双拿下新能源销量第一。

正是因为当初比亚迪的孤注一掷,停掉燃油车,全力冲刺新能源,才有了今日称霸欧洲的战绩。2025年中报显示,比亚迪上半年营收达3712.8亿元,首次在半年收入上超越特斯拉,研发投入308.8亿元,远超特斯拉同期的约215亿元。高投入也转化为技术成果,比亚迪今年相继发布了"天神之眼"智驾系统、兆瓦闪充、第五代DM技术等三大核心技术,展现出中国车企强大的创新能力。目前,比亚迪已有13款车型进入欧洲市场,并计划在2026年前开设超2000家门店,显示出深耕全球市场的决心。

比亚迪以持续的技术创新,重新定义了汽车公司的科技内涵。反观曾占据主导地位的美系、日系、德系车企,在新能源转型浪潮中逐渐失去先机。部分美国新势力车企也已破产,而中国品牌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实现"弯道超车"。

对于福特这样的百年品牌,仅靠裁员难以破局。如何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加速创新转型,将是其能否在新时代立足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