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县历史上的驼马帮

发布时间:2025-09-30 09:39  浏览量:1

资讯来自 历史的小溪 山西

沁水县北倚太岳,东临太行,南屏中条,西接晋南,当潞泽之门户,扼平(平阳府)蒲(蒲州府)之咽喉,县境四周环山,交通不便。东与高平、晋城以老马岭、岳神山为界,西与翼城以东坞岭为界,南与阳城以仙翁山为界,北与长子、安泽、浮山以宇峻山、关爷岭、香山岭为界,西南与垣曲以历山舜王坪为界。山大坡广,限制了沁水与外界的交流,阻碍了沁水经济的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晋豫、晋陕商路的必经之地;广阔的牧坡,茂盛的牧草,又为牛、驴、骡、马、骆驼等食草大牲畜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物质基础。在这种历史地理条件下,驼马帮在沁水县经久不绝。

一、驼马帮主要线路

根据史料记载,汉魏时期,西域单峰驼商就随着行僧的脚步,来沁水从事商品贸易。从盛唐到民国,沁水县的蚕丝、牛皮、羔皮、铁货、麝香、粟、豆、麻子、玉米、荞麦等杂粮,虎、豹、狐、獾、黄鼬、山鸡等兽鸟皮,均是依靠驼帮驮运交易。黄丝、芝麻、花生等,多由县城往西,经张村、芦坡、可封、董沟、沙腰、南阳、中村销往翼城、曲沃、临汾、平遥、夏县、渭南、甘肃、青海;或者经和林(内蒙古)销往俄罗斯、朝鲜半岛等地;或者由县城往东,经富店(今国华村)、端氏、武安、永安、许村、润城、济源,到河南的洛阳、安阳和河北各地。

明清两代,山西商人足迹遍天下,并形成了两大帮,一是运载各省货物于沿江沿河及海口交易的粮船帮,二是贸迁各种货物于内外蒙古及莫斯科的骆驼帮。晋商的崛起,为沁水驼马帮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

二、城关驼马帮

根据李春芽、杜毓秀、郑文荣、王瑚、谭全祯等老人的讲述,从明末至民国,沁水城关一带的驼马帮大概情况如下。

明朝末年,沁水县城关来往的骆驼共有7帮34峰,其中,青海的王老大3帮12峰,甘肃的回民霍玉山2帮10峰、大老张2帮12峰。由西往东驮的货物有牦牛毡、虎皮、羊皮、藏药、银茶具、藏毯、食盐等,由东而西驮的货物有铁货、瓷器、硫磺、丝绸、麻、布、花生、芝麻等。

道光中期,沁水城关崔祥瑞在东关桃花沟身下的瓦窑底西处办起了骆驼场(现今食品公司城关食品站处)。崔家经济富裕,有田产,有山场,他们见跑骆驼挣钱,粮草又可派上用场,便托甘肃来往驼帮购驼10峰,一面接纳过往驼帮,一面繁殖骆驼,一面配帮,几年下来,摸索出一套采用驼、马(骡)、驴混养,科学搭配结帮的方式。每个驼帮均配驴,小则2驼1驴,多则10驼1驴,也有5驼1马(骡)1驴的。骆驼身高力大,适应力强,特别善走沙漠或土质疏松地,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能反刍,有高度耐饥渴的能力,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又能预感大风雪,是骑乘运货的主要力畜。

马、骡行动敏捷,关键时用得上,但娇气,爱挑食。驴皮实,吃料草多,不挑食,很少害病,骆驼、马、骡吃剩的余料,驴能吃个不剩。骆驼与马、骡、驴相搭帮,既可互补解决运输中的难题,又能使料草不浪费。这种搭帮运输方式,受到驼帮们的普遍欢迎,许多驮帮都仿效崔家,搭起帮来。崔祥瑞的儿子崔学品、孙子崔恒升、曾孙崔维熙一直从事此业,直到1938年日军侵占沁水县城才歇业,前后百余年。此间,西来东往的过路驼帮有青海马福升的3帮18峰、卫尔斋的3帮14峰,卫尔斋还配有一头骡和一头驴。他们由西往东运食盐,由东往西运铁货、瓷器、火石等。

1907年,正太铁路建成,加速了当地物产的输出和洋货的输入,崔祥瑞的骆驼场扩大了3倍以上,常家湾骆驼场应运而生,每日驴、骡、骆驼络绎不绝。之后不久,常家湾骆驼场进行了扩场,庙沟、郑庄、老坟沟、王寨、南阳等地也相继开办了骆驼场,主要业务是为过路驼帮、马帮等提供食宿服务。

1919年,沁水县城西街的李家祥、李春芽父子养了两帮12峰骆驼,这是沁水县第一家骆驼帮。日军侵占沁水县城后,他们将骆驼赶到南山(今历山)主峰舜王坪草场放牧,12头骆驼相继死亡。

三、富店驼马帮

富店村老人回忆,从富店街往南山而去的,多为上党(今长治)、潞城、长子、高平、沁源、沁县、韩店、邯郸等地的驼马帮,小帮多,大帮少,货物多为潞麻、丝绸、潞盐、黑陶器、白瓷盆碗具等。驼马帮如果驮的是银子(俗称金货),就用木头疙瘩箱。木头疙瘩长约1米,中间挖空装银子,内放20个元宝,共1000两,两边共2000两。一般的路线,多由河南上来,经阳城,过中村,往西南和西北去。掌柜一般骑骡,跟在骆驼后面;保骠骑红缨马,挎大砍刀,背弩弓,袖、腿处藏飞镖,前呼后拥,十分威武。驼帮一般有骆驼3至10峰。到了夏季,骆驼多由骆驼场送往浮山、寺沟一带避暑休养。

四、南阳驼马帮

据南阳村的老人回忆,这里过往的大客商和大队的驼马帮不时有之,有往河南方向去的,也有往河东、平遥、榆次、介休方向去的。凡押运驼帮、骡马帮超过10人跟镖者,多为木头疙瘩箱,运金银钱货或珠宝等珍贵物件,投宿后戒备森严,倒班轮换,由村西头拳房负责看护,镖局有一领班巡检。他们一般早宿早行,卸驮的物件无人敢过问,一般人见状,均自行躲避,怕惹灾祸。事后,店主才稍敢透露。凡从此条道过往的客商,多在马房院歇脚,每运送贵重物品,这里便无闲舍,人满草紧。

同蒲铁路建成后,沁水向西的商品,多由驼马帮通过翼城向晋南、河东、晋北、陕甘宁等地输出;向东的商品,多通过驼马帮由端氏集中,经晋城东沟、阳城润城向济源、安阳、洛阳以及河北等地输出。输出的商品,主要有黄丝、铁货、芝麻、花生、皮张、杂粮等。

五、与驼马帮有关的捐税

清嘉庆年后,与驼马帮有关的税种有商税、牲畜税、牙税、盐税、缫丝税等税种。辛亥革命后,依然沿用清制税法。1918年至1937年,按照省政府规定,地方政府对驼马帮交易征的税种有商税、牲畜交易税、皮毛税等,国家征收的有牌照税、盐税、特税、骡柜税。县政府在东关设立骡柜,招商承包,凡过往驴骡高脚运输课税名曰“贴疙瘩”,即驴骡驼鞍上贴税证,每季一换。(作者杜如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