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麦童和书名——《西部物语 黑河起风》·跋

发布时间:2025-09-29 21:24  浏览量:1

麦童和书名

——《西部物语 黑河起风》·跋

李刚

读古文时,在注释中知道了一些礼仪的出处及传承过程,钦佩古人的温润尔雅,惭愧自己读书的少浅粗。

在尝试文学创作之中,对古人的名、字、号的来由和用意尤其感兴趣。

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新科技淘汰旧观念,新发现刷新旧知识;见识拓展视野,视野扩大格局,格局包罗万象。腾讯QQ、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大家以天马行空、自由奔放、隐讳自娱、个性化极具的虚拟名字进行交流。大家都在用身份证名字之外的代称补充着些许向往。

现代人虚拟的网络名字,相较古人的“字”、“号”、“别称”,缘由相同用意相近效果可能一样吧!古人是多么的智慧、雅致、暖心啊。最关键是前卫。

古人对命名取字自号动这么多头脑,这叫讲究,哪怕玩也要讲究而且超前着。我们不妨传承着讲究地玩上一把,这算是我给自己取一个写文章的笔名的理由吧。

文学创作跟地域特色,童年生活及能够留住的记忆有着初始的原生关系。将后的生活阅历、兴趣爱好、读书多寡、专业培训、尝试实践、坚持坚守、创作倾向、系统性提升等环节,应该是对这种原生关系的拓展。拓展这个初始的长度和深度,能一并超越它的宽度,也许就可挂钩到好文学作品之列。

这就是地域特色和童年生活及记忆对文学创作的力量和存在的意义。

我出生在甘肃山丹硖口,是河西走廊的一个村庄。起源有待考究,依据文献记载,明清朝代和民国时期在此设立过驿站。

这里东面环山毗邻焉支山北坡,一条峡谷(泽索谷)豁开山脉打通东西。因无自产水源,依据雨季降水多寡及上游洪水来势,有突发性大水流通过峡谷;故在崖壁半坡采取片石砌外墙、就地取沙土夯实之法架起栈道,保障雨季交通。河床干枯季节,行人牲畜车辆择机在谷底通行。

峡谷中段,有明朝官员题字的“锁控金川”崖壁石刻,见证着村庄的历史。

西面是花草滩原野,一望无垠。汉明长城自东面山脉环绕古城后延伸至山丹县城,颇为壮观。网络上流传的山丹长城的照片视频,多取材于这一大截保存比较完好的土夯长城。又美其名曰“露天长城博物馆”。

北面山大沟深,是放牧牲畜的纵深草场,兰新铁路穿越此地群山。我童年接触过的牲畜有牛、马、羊、驴、骆驼。在长沟山的崖壁或片石上,有凿刻的狗、鹿、狐狸、骆驼、马等动物图案,风吹日晒尽显沧桑,说明这个地方畜牧历史很久远。

面南横挡着焉支山北坡,山坡上的松柏褐色幽深,呈蜂窝状头枕着山顶白雪。甘新公路和连霍高速通过此贯通东西。昔日“定羌庙”更名叫“绣花庙”,即在此地。此处又有清朝驻守官员题字刻石的“天显鹿羊”遗迹,赋予了一定的人文气息。

我出生到小学都在硖口村生活,初中三年的寒暑假大多在此度过。这片干旱缺水、靠天吃饭、农牧养家的地方,是我童年少年的大天地。我在这里认字读书、玩闹斗气、识人懂礼、浇水打坝、犁地除草、割麦卸垛、秋收打场、放牧喂羊、捡铁拾煤、骑马撵驴、掏鸟猎兔、游玩撒野、吃喝玩乐、打柴放篝火、看戏图红火、听着老秀才念宝卷......这些厚重的阅历,丰富了我童年少年的生活,陪伴我成长长大。

改革开放政策放开,县城工作的父亲带领我们举家搬迁到县城生活。初进城的我们家,如初到工厂当工人的中年农民一样艰涩,脱离不了农村的支援,尝试着艰难地融入城镇。

对我来说,懵懂的潜意识肯定缺少充分的准备,失去了草原田野玩伴的乐趣,生活生存方式在急剧改变,县城里找不到等同的乐趣;我们和农村逐渐疏远,在城镇中找寻新的家园;在两不相亲的生疏中探索成长,过分的敏感叫醒了自卑,像包袱一样并行多年。

源于童年少年的自卑,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我在根子里亲和农村怀旧土地。人生,就是寻找归属感的过程,一个画圆圈的过程。

童年少年的生活场景镌刻在大脑深处,每当写作时,无来由地想努力着描写这些印记。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经典名言“如果我们能够找到并治愈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所受到的伤害,那么这个人将会摆脱许多问题。”

人生确实需要反思、忏悔、这是所有修行者的必经之路。拨乱反正是方式方法,上善若水是大同目的。

我想,写作应该是治愈和摆脱问题走向完美的最好方式,写作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接近自由。

这就是我要坚持写作的理由,这也是我的笔名“麦童”的由来。

是的,我怀念那个在一望无际的田野或麦地里眺望的孩童或少年:盼望着麦穗快饱满,憧憬着丰收好时节。

人生就是一场大舞剧,当帷幕徐徐合上时,所有舞者都要卸下面具漂洗铅尘,大智慧者养成的大境界是:谁人归来少年,谁就是自己的王者。

所谓“麦童”,是激励自己的方式,告诫要有自我可塑性,鼓励自我挖掘潜力潜能。

在不断的试错排除中锚定方向,最终找到的那个突围点,其实就是具体的一件事。能静住心气做好这件事,就是一生的胜利和成功。

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境遇,所有修行者不能脱离纷繁人世到桃花山中修行;所有大道皆源于生活、使命在于归纳浓缩生活的意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终极目的,其实就是对情绪、观念、定力、心智等要素的修炼和成长。

没有脱离红尘的圣贤,圣贤都是历经万般磨难的心存善念心向阳光的凡人;大道本身没有洁癖不孤傲,大道必定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道不选择对象没有分别心,才能得到众生的认同。

修行,是在安放心的位置的过程,把心放置顺了、安稳了,境遇就顺了。

写诗,就是一种安放,在尘世中安放好一颗忐忑不安的心。选择最美好的文字词语,用自省中不断提升着的高尚,暂且隔离开尘世中俗气猥琐的自我时刻。

西部,充满幻想的神秘地域。生态发展的处女地在西部,诗歌传承的处女地在西部。都是永远的。

生灵万物以自己的方式与地域并存,我们是西部生灵中的一份子,热爱和感恩早已植入血脉,最原始的方式就是诗歌之。

诗歌西部,就是花朵在怒放缤纷,飞鸟要展翅比翼,河流定奔腾流淌,山川正陈列塑形,蒿草想肆意季节......这样的自然,这样的自发,这样的自在。

书名“黑河起风”前加了个“西部物语”。字面意思是西部生灵要说的话。本意在努力代言西部生灵心声。这种心愿既超出了能力,这种解释又超过了认知。请大家包涵。

确实,孤陋寡闻于一隅,但不放弃这个追求和目标。而且,希望和上一部作品《西部物语.硖口风》形成系列并延续。

从中华水系上划分,张掖市的行政区划属于黑河流域。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终点汇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海。

我出生的村庄的能在雨季里淌洪水的砂河,就属于黑河流域。

以黑河的名义歌吟,闻名度强,更有地域特色。

中华诗歌的源头是《诗经》。“风”在《诗经》中是一个类别,主要来源于民间,是不同地域的民歌。

愿《黑河起风》中的诗句,能够接受中华传统诗歌的洗礼于万一。

愿我做一个采撷黑河风情、张掖风采的歌者,并孜孜不倦地坚持。

我是黑河采风人。我荡着一叶扁舟漂流于黑河,我摇着木铎在黑河水畔行吟。路途中的农人、牧人、溪流、田野、飞鸟、走兽、花朵、雨露、风雪、白云、庄稼、火车汽车......请停一下你们诗意的脚步。

请教会我,怎样用爱这片河流土地的初心遣词用句;

请传导我,如何用爱这片山川草原的炽情歌唱黑河;

请助力我,如何用爱这里人们生灵的情怀赞美家乡!

请捎带上你们的忧愁喜乐,在静谧的清晨、在朦胧的黎明,在太阳出头的晨曦、在彩霞火红的黄昏,在夕阳远望下坠的天际边、在孤鹜纷翅升翔的水面上......在日圆月缺的离思中,在好人好梦的祝福里......

携诗的秘诀,把稍纵即逝的灵性托梦传递给我,并鼓励助力加持于我,学习借用诗歌的形式,歌颂这片土地、黑河、祁连山和西部。

不敢言尽心尽力,待从头,收拾笔墨纸砚。

祖国的土地河流山川人民,我们不歌唱褒扬于当代,留待何人抒风骚于过往!

(作者简介:李刚,笔名麦童。山丹县城市管理局干部,出版诗集《西部物语 黑河起风》,作品集《西部物语 硖口风》,长篇《守望祁连》正在出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