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铭|文言物语话张掖——《文物里的张掖》序

发布时间:2025-08-03 00:57  浏览量:1

文言物语话张掖

——《文物里的张掖》序

张建铭

说起张掖的历史,很多人可能都知晓“张国臂掖”“丝路重镇”“塞上江南”,从张骞“凿空”西域、霍去病西征、汉武帝立郡,到魏晋儒学继绝扶衰、佛教东渐、北凉故都;从隋炀帝西巡、唐宋丝路交汇融通,到甘州回鹘设帐、西夏统治、元朝置甘肃行省,再到明王朝设甘肃卫、清代甘肃提督驻地甘州府城······这是我们从史料记载和文献研究中知悉的张掖,似乎历史脉络清晰,城池轮廓分明。可是,如果我们抛开书本上抽象生冷的文字,行走在张掖的山川大地,对那些关于时代的演进变化、朝代的兴亡更替、英雄人物的面貌和故事、先祖先民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地域村落的风物习俗、部落民族的情趣爱好和审美趋向等,我们还能有具体的认知、真切的感受和穿越时空的体验吗?答案是肯定的,那便是留存至今的一处处古迹和一件件文物带给我们的感悟。

张掖的古迹遗存和馆藏文物数量虽然比不上中原文明核心区的丰富众多,但就地域特色和奇光异彩而言却毫不逊色,印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满天星斗、群星璀璨的显著特征。古老悠久的开发历史,广袤开阔的地域特征,独特丰富的地理资源,锁钥走廊的重要位置,民族交融的前沿区域,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及西方文明的交互渗透,使张掖成为一片历史文化沃土,遗存的文物古迹自然也深深地打上了这片土地特有的烙印。

甘州西城驿(黑水国)故址,山丹壕北滩、四坝滩遗址,民乐东西灰山遗址、八卦营古城及汉墓群,高台骆驼城、许三湾遗址,肃南明海城、皇城故址等众多古迹遗址,大大佛寺、木塔寺、马蹄寺、金塔寺、文殊寺、童子寺、钟鼓楼、明粮仓、总兵府等石窟庙宇文化及人文遗迹,在张掖境内广泛分布,涵盖了新石器和青铜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类型,夏商周时期骟马文化、沙井文化,以及秦汉至明清各代的文化层级,出土了一大批品类众多、年纪齐备、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极具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征集收藏于省市和县区政府及民间博物馆,成为张掖历史文化悠久浑厚、丰富灿烂的实证。

在一般人的脑海里,文物古迹往往是荒芜的城垣、残破的瓦砾和博物馆里那些隔着橱窗、静止而陌生的器物。其实,它们是无声的史书,是沉静的生命体。如何让这些沧桑、静止、冰冷、陌生的文物,成为我们感知历史、探视过去、勘察古今的路径和向导,在我们面前变得鲜活生动、亲切熟悉,也就是“让文物活起来”,使荒野古迹和馆藏文物与我们亲切对话、真切交流,成为我们进一步走进张掖、熟知张掖、热爱张掖、建设张掖的文化因子和助力元素,是“文物里的甘肃”丛书编纂的宗旨和要求,更是《文物里的张掖》追求的目标和温度。

编著者从张掖境内众多古迹和馆藏文物中,选取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富有代表性的42件(处)珍品,旁及其他文物 200多件,力求以精美逼真的图片、深入浅出的诠释、生动形象的描摹、通俗有趣的关联内容、文物背后的故事链接以及反映的社会现象透视,让读者对张掖历史文物及其文化现象和底蕴,有别样的认知与审视。非曰能之,唯孜孜以求,倘能达标一二则幸甚,敬请读者正之谅之。

(作者简介:张建铭,甘肃民乐人,原中学高级教师,现为市水务局退休干部。。编著出版甘肃文化旅游丛书《走进张掖》、水利文艺丛书《弱水半瓢》、“文物里的甘肃丛书”《文物里的张掖》及《中学古诗词选读》《小学古诗词选读》等,《民乐县教育志》副主编,参与编辑《民乐县志》、校注《创修民乐县志》,文论、散文、随笔及地方文化专文见于《作家联盟》《当代文艺》《地名古今》《中国水利报》《大江文艺》《水与中国》《中国节水》等报刊杂志或新媒体。黄河水利委员会《见证黑河》文献特约撰稿人,甘肃省行政区划与地名专家库专家,中国水利作家协会会员、第五届水利文协理事,中国水利摄影家协会会员、张掖市摄影家协会、张掖市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