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流985不敌211?”211选调女生欲哭无泪:央财成了我的累赘!

发布时间:2025-09-26 23:33  浏览量:1

985和211这两个名头的学校,因为很多年不更新,含金量已经开始产生变化,尤其是一些985院校,因为地理位置和擅长方向的原因,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这一点,从每年的录取分数线上,就能看出一二。一些985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还没有211高,甚至没有双非院校的热门专业高。

毕业后,HR在用人的时候,有些也会对末端985,戴有色眼镜。但老祖宗曾经说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的。

“末流985不敌211?”211选调女生欲哭无泪:央财成了我的累赘!

“211是犯天条了吗”这句话最近在网上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尤其是一位女生分享了自己参加选调生选拔的经历后,更是让很多有类似处境的人感同身受。

这位女生高考成绩相当不错,在全省排名200多位,按照往年的录取情况,完全可以上一所不错的985大学。

但在填报志愿的最后时刻,她改变了主意,选择了一所顶尖的211院校,中央财经大学。当时她觉得这所学校在财经领域名气很大,专业实力强,应该比一些综合性985大学更有优势。

大学四年她学习很努力,各方面表现也不错,本以为毕业后能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然而到了大四参加选调生选拔时,她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障碍。

因为中央财经大学是211而不是985,她直接被卡在了门外,名额太少了,她连机会都捞不到。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一些当年高考分数比她低、去了985大学的同学,反而顺利通过了初审。

这种因为学校“头衔”不同而导致的差别对待,让她感到十分委屈和无奈,原本都说顶尖211比末端985好,结果央财却成了自己的累赘!

在我国当前的就业环境中,特别是体制内的招聘,确实存在对高校毕业生“贴标签”的现象。选调生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后备人选,其选拔标准往往更加严格,985高校毕业通常是一个硬性门槛。

这不仅仅是某个单位或地区的个别现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做法。除了选调生,在一些中央企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的招聘中,也经常能看到“优先考虑985高校毕业生”这样的要求。

一方面,985高校作为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其整体实力和生源质量确实相对更高,用这个标准可以快速筛选出大概率优秀的人才。

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管理上的“路径依赖”,既然过去一直这么操作,而且效果尚可,就继续沿用下去。

这项规定存在一定不合理性!

这种类似于“一刀切”的做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像中央财经大学这样的顶尖211高校,在特定领域的专业实力和行业认可度,可能超过很多985大学。

其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并不一定比985毕业生差。仅仅因为一个“985”或“211”的标签,就将优秀人才拒之门外,确实可能造成人才浪费,也不利于选拔的真正公平。

但目前规章制度摆在这,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去赌,也赌不起!所以,在选择大学时,不能只看学校的综合排名或名气,更要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

如果未来有志于从事公务员、选调生等体制内工作,那么985高校的牌子可能确实更重要一些。

但如果打算进入特定行业,比如金融、法律、艺术等,那么该领域内具有专业优势的学校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即使它不是985。毕竟,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还是实际能力与岗位的匹配度。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