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2、3年,年轻人进入体制的通道就要关闭了

发布时间:2025-09-02 07:59  浏览量:1

很多事业单位已停招事业编。

新招岗多是员额制、劳务派遣,不用等两三年,窗口已经开始关闭。

有些网友在后台给老李‬留言,为啥他们当地还在成批的招聘事业编?

这个事儿的底层逻辑,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自然减员的补充,很多事业单位老龄化严重,很多中小学,50岁以上的老师占比超过30%

这两年事业单位恰好迎来老人退休高峰期,也就产生大量刚性空缺需要补充。

二是存量编制优化,很多职能弱化或可由市场替代的机构被精简。

比如去年河南就在搞编改,省直层面,除学校医院外,按照“531”比例进行精简。

事业机构不低于50%精简,事业编制不低于30%精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

比如全支单位退休3名,收回编制2个,只新招录1名,自收自支单位退休1名,收回编制,不再招录。

三是结构性调整,比如大部分新增、倾斜的编制,都在诸如乡村振兴、基层医疗等岗位。

目的是服务国家战略、保障重点领域,很多编制都在乡镇,如基层医疗、基层教育。

从趋势上来说,编改的方向是减上补下,减县补乡

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的编制存在结构性错配风险。

那些热门地区、热门岗位,几百比一,近千比一的岗位竞争激烈。

比如老李‬的老家山东,全省事业编招聘8676人,但有565587人报名。

临沂市的竞争比达到1:137,这个比例属实不算低。

而且,你也没法儿把所有的编制全用咯,总得预留一定的指标、岗位。

不过年轻人上了岸,岸上现在也是高处不胜寒,也挺难。

以前编制岗位能肆意扩张,底层逻辑是人口增长。

2022年,新出生人口低于死亡人口,60年来首次迎来负增长。学生减少,很多学校就被迫缩减教师编。

比如江西省2024年教师减招54.7%,2025年继续减招56.9%。

中小学教师招聘计划由2023年的10967名,骤降至2025年的2146名。

除了人口,另一个挑战是财政压力,编制本身就对应着庞大的财政支出。

现在各个地方的财政收支都啥样,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也不用多说了。

在编人数本就超过了编制限额,地方对于这个群体也是相当头大。

所以,考公考编冷热交替,就像经济的晴雨表。

冷的时候,大家纷纷辞职下海;热的时候,大家又追求上岸。

除了小部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能进大厂、拿高薪。对于大多数的二本、三本、大专生们来说,考公考编算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哪怕体制内的很多编外人员,大家也都是不好辞职、默默苟着。

不是嫌弃体制外,大环境不给力,企业生存艰难,打工人有今天没明天。

体制内待遇虽然也受大环境影响,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依然能扛。

不过经济自有其周期与规律,有高峰,也会有低谷,高峰时谨慎,低谷时蛰伏。

考编是不是就一定能穿越周期,对抗未来的不确定?

那么如何才能穿越周期?这个答案藏在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里,

不是找到一个永远不会倒的铁饭碗,而是培养一个随时都能找到铁饭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