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首富落幕

发布时间:2025-09-29 12:16  浏览量:1

王健林被限高了,因为1.86亿债务。

不禁令人唏嘘,作为叱咤中国商业几十年的风云人物,曾经1个小目标都不放眼里,现在竟被这个小目标难倒了。

前阵子还看到老王现身新疆克拉玛依市,考察当地招商引资和文旅行业情况,探讨合作机会,没想到转脸就看到老王落到了被限高的田地。

这一事件将万达集团推向舆论风口的同时,更暴露出这家商业巨擘在债务泥潭中的挣扎与困境。

王健林此次被限制高消费,背后仍是万达集团投射的阴影。案件流程显示,此前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万达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等被强制执行1.86亿。这轻飘飘的一纸文书,却似一声惊雷炸响——万达这艘商业巨舰,漏水远比想象中严重。

从截图上还能看到,在执行过程中,9月15号16号还有一次涉及12套房产的拍卖,但流拍了,要不然这1.86亿就能直接还上了。

被诉过的都知道,现实中的诉讼、执行并非直来直去,尤其是长期合作的企业之间,走到执行之前要经历无数次协商,哪怕执行了,再走到限高这一步也会相对谨慎。

因为作为债主,核心诉求是拿到钱,把对方给限高了,尤其是要东奔西跑搞钱的企业老板,连高铁飞机都不能坐,关键还大大损害了信用,会严重影响搞钱。

可以这么说,债主申请对其限高是把双刃剑,倒逼对方还钱、限制对方高消费,同时又卡住了对方搞钱的信用与空间。

有人说他有私人飞机、限高也不影响到处飞。实际还真没这么简单,私人飞机也是要向空管部门申报的,而在法规和实践中,私人飞机也是明确禁止的高消费行为。

限制高消费的目的,是防止被执行人一边欠债不还、一边维持奢靡生活,从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和司法权威。

不过,对于国民非常熟悉的老王来说,大概率不是他不想还,而是债务压顶,卖资产也赶不上还债的速度。

为了还债,万达的核心“现金奶牛”业务都快被卖完了。

王健林卖万达广场,怎么就越卖越穷,甚至卖到自己连飞机都坐不起了?这次限高令揭开的,是万达深不见底的债务漩涡。

万达总负债超过3000亿,短期债务高达662亿,而账面现金仅133亿,资金缺口近530亿——相当于每天一睁眼就要填1.5亿的窟窿。

王健林和其商业帝国所面临的困境,还得追究到2016年从港股退市后,试图A股上市并签署对赌协议。

根据彼时万达商业与投资者签署的对赌协议,万达商业需在港股退市后满两年或于2018年8月31日前在内地主板上市。如若失败,万达将要支付高达400亿港币进行股权回购。

但直到2017年,万达仍在A股苦苦排队,再加上海外项目突遭停贷,2019年万达的负债一度达到了近3000亿元。

麻烦接踵而至。2024年10月,永辉超市起诉大连御锦贸易有限公司,要求支付36.39亿元股权转让尾款及违约金,并追究王健林等担保方的连带责任,总金额达38.59亿元。同月,苏宁易购申请仲裁,要求万达集团支付50.4亿元回购款,并主张万达商管承担连带责任。

面对巨额债务偿还压力,万达集团及其旗下公司近年来不断通过处置资产来回笼资金。

2023年起,85座万达广场易主,连北京核心资产、万达电影控股权也接连变卖。今年5月,太盟、腾讯组成的“抄底团”斥资约500亿鲸吞48座万达广场。但甩卖盛宴换来的资金,面对914亿流动负债,仍然还是杯水车薪。

需要指出的是,在市场下行和急于变现的双重压力下,万达出售资产几乎必然面临大幅折价。以前文提到的48座万达广场为例,媒体报道称这笔交易金额或将达到500亿元,粗略计算,平均每个广场价格为10.4亿元。

而去年8月,此次资产包中包含的杭州拱墅万达广场曾传出挂牌出售的消息,当时报价为14.8亿元,年租金大约1.09亿元,整体回报率8个点以上。

据媒体报道,去年每座万达广场的平均估值在15亿元左右。据此计算,此次出售48座核心区域的万达广场,可以说是打了“骨折价”。

资产降价卖、债务还不清,股权冻结引发了更致命的连锁反应。

截至目前,大连万达集团被执行金额约142.93亿元,共计有57条股权冻结信息。其中9月以来,共有5条股权冻结信息,被冻结股权145.33亿元。

股权一旦被冻结,往往意味着丧失两个关键功能——一是无法抵押融资,即切断通过股权质押获取新资金的渠道;二是难以正常转让,即使找到买家,冻结状态下的股权交易较为复杂,大大降低了资产流动性。

眼下,王健林名下有42家公司,仅10家处于存续或者迁出状态,其余属吊销或者注销状态。

一面是资产出售的速度难以跟上还债的速度;另一面是股权陷入越缺钱越被冻结、越被冻结越缺钱的恶性循环。资产流血变现的万达,债务却如铁壁合围。

万达今日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是王健林赖以成功的“高杠杆、重资产”商业模型,在时代变迁下的必然终局。

这套商业模式曾经让王健林登顶首富。万达传统的“以售养租”策略,运作的根本逻辑是通过开发销售住宅等业务产生的利润,支撑持有和运营万达广场等所需的长期投入。

“以售养租”模式成立的前提是,销售和融资两条渠道必须时刻畅通。一方面,住宅市场必须持续火热,才能保证资金迅速回笼;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愿意提供源源不断的贷款,以支撑新项目的滚动开发。

然而,当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打击接踵而至。住宅销售大幅放缓,意味着万达的现金回血能力骤降。伴随着金融监管趋严、融资渠道收紧,万达也很难继续借新还旧。

种种不利因素,让先前基于市场繁荣预期而累积的巨额债务,成为压顶泰山。王健林构建的高杠杆帝国,也趋于崩塌。

王健林的跌落,恰是中国狂飙时代的金融镜鉴。当潮水退去,裸泳者终现原形——安邦、海航、恒大,无不是杠杆游戏的祭品。

老王割肉卖资产的速度,赶不上偿债的速度。截至目前来看,万达集团还有10条被执行信息,总金额超76亿元,这还不包括潜在的诉讼和未到期的债务。

没人知道老王还剩下多少资产,够不够堵窟窿的。

但可以确定的是,资产是弹性的、债务却是刚性的,一边是地产的时代红利吃完,相关资产不断缩水,另一边是债务本息随着时间持续堆高。

今天这1.86亿的执行就把老王逼到被限高的地步,不禁令人心惊,这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实话,老王之所以落到这副田地,归根结底,与上一个房地产上行周期结束脱不开关系。

凡是伴随地产高峰扩张出来的负债,都在下行阶段成为要命的包袱。

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一代首富肩上也同样是一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