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军方收到美国指示,想推翻小马科斯?法新社坚决否认
发布时间:2025-09-29 10:24 浏览量:2
马尼拉政坛最近流传着一个让人坐立不安的传言:美国决定抛弃小马科斯。
消息称中情局已经联系菲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准备通过军方行动实现权力更迭。尽管菲军方连续三次辟谣,但传言依然在发酵。
这场风暴从何而起?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盘算?
传言来得突然,去得更慢。
9月下旬以来,菲律宾军方已经三次公开澄清,否认任何政变计划。
可每一次澄清,都像是往火堆里泼汽油。网络上的议论不仅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连街头的咖啡摊老板都在窃窃私语。
传言的版本越来越详细。
最新说法是,美国中情局已经准备放弃小马科斯,转而支持国防部长特奥多罗发动军事行动。
按照这个剧本,特奥多罗将组建看守政府,现任总参谋长布劳纳上将接掌国防部大权。甚至连具体的行动时间表都传得有鼻子有眼。
菲律宾军方的回应堪称迅速而坚决。
军方发言人一再强调,这些都是"恶意捏造"的虚假信息。军队将绝对忠于宪法,忠于最高统帅小马科斯。
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短短20天内连续三次辟谣,本身就很不寻常。在菲律宾这样一个军方政变历史丰富的国家,如此频繁的澄清反而让人浮想联翩。
有意思的是,每次军方澄清后,传言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出现了新的变种。
这种现象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智慧:此地无银三百两。越是激烈否认,外界越是怀疑其中有猫腻。
说到底,传言能够如此广泛传播,土壤比种子更重要。
说起美国对菲的影响力,这可不是第一次了。
翻开菲律宾现代史,美国的身影几乎无处不在。从1986年推翻老马科斯,到2001年赶走埃斯特拉达,背后都有华盛顿的影子。
当年的"人民力量革命",表面上是民众自发,实际上美国扮演了关键角色。
美国的手法通常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制造合法性危机,通过媒体和政治盟友放大腐败、经济问题。
第二步,确保军方支持,提前在军队中建立可靠人脉,许下政治承诺。
第三步,引导街头运动,与当地非政府组织或教会系统合作,让群众运动正当化。
最后一步是快速权力交接,不让权力真空成为中国或其他势力的介入窗口。
这一次的传言,似乎也在按照类似的剧本展开。
小马科斯政府确实面临着多重危机。大米价格飞涨,防洪工程贪腐丑闻,洪灾处理不力,支持率持续下滑。
更要命的是,军警养老金改革触动了退役将领的利益神经。在菲律宾,得罪军方向来不是明智之举。
特奥多罗这个人选也很耐人寻味。
他被誉为"美国男孩",与美国军方关系密切,立场明确亲美。如果华盛顿真的决定换人,他确实是个理想的候选人。
当然,美国的手法也在与时俱进。
相比直接命令军方政变这种高风险操作,华盛顿更可能采取"压力测试"策略。通过情报系统释放试探性信号,观察各方反应,加剧小马科斯政府的不安全感。
这种做法既能达到施压效果,又能保持可否认性。即使被曝光,也可以说是谣言。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菲律宾这种政治、军事、外交三线交织的局势中,一旦美国起了换人的心思,结局往往不会遥远。
那么问题来了,菲律宾对美国到底有多重要?
答案藏在南海的波涛里。对美国而言,菲律宾不仅仅是一个盟友,更是印太战略棋盘上不可替代的棋子。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美国目前在菲律宾拥有9个军事基地,年度军事援助超过5亿美元。美菲防务合作协议涵盖28个军事设施。
其中最重要的是距离台湾不到400公里的卡加延省基地。一旦台海发生冲突,这里将成为美军的前进跳板。
菲律宾的地理位置让美国欲罢不能。
它位于第一岛链的关键节点,控制着南海的主要航道。失去菲律宾,美国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将出现致命缺口。
更让华盛顿担心的是下一任菲律宾总统的人选。
按照菲律宾宪法,一旦小马科斯辞职或出事,现任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将自动接任。而她的父亲杜特尔特在任时曾大幅改善中菲关系。
老杜特尔特当年的表态至今让美国人心有余悸。
他曾公开宣布菲律宾将与中国开展更多经济合作,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甚至威胁要驱逐美军。
虽然莎拉不一定会完全复制父亲的路线,但她明显比小马科斯更务实,更可能在中美博弈中保持平衡。
对美国来说,这就是巨大风险。
看看其他国家的例子就知道了。泰国2014年军事政变后,美泰关系至今没有完全恢复。乌克兰2014年政权更迭,美国全程参与其中。
在中东,美国更是毫不掩饰地推动政权更迭。
相比之下,菲律宾的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旦失去这个盟友,美国在南海的控制线就会出现漏洞。而南海议题本身又是台海局势的外延。
在一种极端的战略假设下,美国宁可被指责政治干预,也要确保亲美派牢牢控制马尼拉。
毕竟,在大国博弈的棋局中,道德考量往往让位于现实利益。
正是因为筹码太重要,小马科斯的处境才格外微妙。
他现在就像一个走钢丝的人,既要维持与美国的安全合作,又要应对国内的经济困境。而中国作为最近的主要经济伙伴,关系处理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民生危机。
数据显示,小马科斯的支持率已经连续6个月下跌。
大米价格同比上涨18%,创下十年新高。洪涝灾害暴露的防洪工程贪腐问题,更是让民众怨声载道。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政治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传言背后可能有三种势力在博弈。
第一种可能是国内反对派的心理战,通过制造小马科斯与军方的猜忌,打乱总统的政治部署。
第二种可能是军方自导自演,通过释放风声制造总统的危机感,逼小马科斯在军费、福利问题上做出更大让步。
第三种可能最为敏感:美国确实有个计划。
如果华盛顿认为小马科斯无法稳定菲国内局势,而且可能在下一任选举后让亲华派接任,那么提前下手确实符合战略逻辑。
东南亚问题专家普遍认为,菲律宾是美国第一岛链的"薄弱环节"。
与日本、韩国这种铁杆盟友不同,菲律宾的政治生态更加复杂多变。家族政治和精英联盟往往比意识形态选择更能决定政治走向。
无论最终走向如何,有一点可以确定:这场风暴远没有结束。
马尼拉的政治风向今后几个月可能会急转直下。美国是否真的会亲手重写菲律宾的权力版图,取决于小马科斯能否在极短时间内反转国内民意。
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小国往往身不由己。
菲律宾的选择,不仅关乎这个国家的命运,还会直接影响整个东南亚的未来格局。甚至可能成为中美竞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风暴的眼正在移动,谁能抓住浪头还是未知之数。
这场传言风波揭示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困境,地缘政治的残酷现实往往超越道德考量。
美国对东南亚政治干预模式将更加隐蔽,中美竞争背景下区域政治不确定性必然增加。
面对大国压力,小国应该如何平衡?你认为菲律宾的最佳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