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廉脉 | 任弼时与陈琮英:伉俪忠诚昭日月,一门廉俭传清风
发布时间:2025-09-29 06:35 浏览量:2
任弼时(1904—1950),原名任培国,字二南,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陈琮英(1902—2003),湖南长沙人,任弼时夫人。中国工农红军女战士,曾担任中央机要局机要处处长等职务,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两人自幼定亲、早年相识,最终结为革命伴侣。在共同生活与革命工作的岁月里,他们始终对党忠诚、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在日常点滴中践行品德规范,培育出朴素正派的家风,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后人深入学习与传承。
01
同心许党业,患难共前行
任弼时与陈琮英的“同心”,是革命烽火中淬炼的信仰共鸣,是舍小家为大家的生死与共。回顾两人的一生,尽管他们的婚姻以父母包办的娃娃亲为起点,但他们却在革命征程中逐渐凝聚成“患难与共、相依相随”的信仰羁绊,每一段经历都镌刻着对党的忠诚。
1921年,在上海求学的任弼时决定远赴莫斯科探寻革命真理。同年五月,他收到了父亲从湖南寄来的家信。信中父亲询问他对人生的打算。任弼时满怀深情回信:“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
★
任弼时写给父亲的家书
1928年10月,任弼时在南陵不幸被捕,陈琮英为争取时间协助组织营救,毅然抱着襁褓中的女儿,爬上一列拉煤火车赶往长沙。母女二人蜷缩在火车上,但孩子年幼,没能抵挡住风寒,引发肺炎,最终永远离开了人世。1931年,陈琮英因叛徒告密,被敌人逮捕入狱,在狱中历经六个月的煎熬终于被组织救出。与任弼时团聚后,陈琮英继续投身秘密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任弼时前往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延安的条件十分艰苦,他们住的窑洞既潮湿又昏暗,任弼时每天工作到深夜,常常是油灯熬干了一盏又一盏,陈琮英就默默守在一旁,为他添灯油、暖茶水,有时还帮他整理文件到凌晨。曾有人问她,每天如此辛苦,还要时刻担惊受怕,是否后悔这样的选择。陈琮英总是笑着摇头,眼神里满是坚定,表示自己从未后悔,因为跟着任弼时、跟着党,为人民做事,本就是她这辈子最正确的选择。
02
勤廉立根本,公私守分明
任弼时以“勤”担责、以“廉”立身,陈琮英紧随其志,二人将共产党人的勤廉本色融入每一件事,严守公私界限。
任弼时被称为党和人民的“骆驼”,他一生以“三怕”自律:一怕工作少,二怕麻烦人,三怕用钱多。女儿任远芳曾回忆:“父亲投身革命30年,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但他一直‘为党为民,廉洁奉公’。他一生恪守的‘三怕’,诠释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信仰、优良作风和崇高品德。”
红军长征初期,任弼时率红六军团西征,不幸患上疟疾,但他全然不顾自己的身体,尽职尽责,常常工作到深夜。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央移驻西柏坡后,任弼时更是与各位同志彻夜不眠地研究全国战局。新中国成立后,任弼时长期保持高强度工作,尽管医生早已下令让他休养,但他依旧坚持工作,远超医生规定的时间,有时甚至顾不上吃饭。在病逝前的一星期,任弼时还在办公室与基层干部座谈,调研农村党员的思想情况。工作人员劝他休息,他笑称“我天生就是忙碌的命,你要是让我躺在医院里没事干,那我会死得更快!”
任弼时去世后,陈琮英坚守廉洁家风。她将斯大林赠送的吉姆轿车、任弼时生前使用的软床、钢琴等物品全部交还国家,连女儿的自行车也不例外。她认为,这些物品是国家因公所赠,任弼时已逝,理应归还国家。这种勤勉廉洁本色、公私分明品格,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成为这个家族最宝贵的财富。
03
节俭传家风,本色照后人
任弼时与陈琮英的节俭,是刻进生活的习惯,更是融入血脉的家风,他们用一言一行,将“珍惜”二字传递给子女,让朴素本色代代相传。
任弼时的棉衣补丁摞补丁,布料磨破仍舍不得更换;饮食始终是粗茶淡饭,绝不允许家人搞特殊待遇;身边工作人员想为他改善生活,也总会被他拒绝。进入北平后,任弼时一家居住在景山东街,住房狭小,噪音嘈杂。组织考虑到他的工作与休息,提出为他搬家,可当任弼时得知搬家需要迁走一个机关时,便坚决拒绝。工作人员想更换他的旧被子、旧衣服,同样遭到拒绝:“你们不要以为现在进城了,应该阔气一些了,这样想就不对了。不要忘记,目前我们国家和人民还有困难,什么东西也不准给我换,那些被褥和衣服补一补还可以用嘛。”
1949年,任弼时因病前往莫斯科治疗。临行前,他反复要求随行人员,要减少随行人数,避免增加国家负担;添置衣物时也坚持“够穿即可”,绝不浪费公款。在莫斯科期间,他写给家人的家信中,反复叮嘱:要求子女勤奋学习,不可因家庭背景搞特殊;嘱咐陈琮英带头节俭,不给组织添麻烦……
★
任弼时、陈琮英与家人的合影
陈琮英自身生活极为简朴,衣物旧了仍继续穿,饭菜清淡不铺张;对子女的要求更为严格,反复教育他们不能以“高级干部子女”自居,不准搞任何特殊化,要自立自强、勤奋工作。在她的教导下,子女们始终低调务实,在各自岗位上勤恳工作,从未借父辈之名谋取私利。他们的长女任远志、次女任远征到延安住校就读,吃延安当时规定的三种伙食标准的最低档——大灶。任远志曾在文章里这样记述:“我和妹妹盛衣服的箱子都是爸爸用过的旧木箱,很粗糙简陋……爸爸看到我的衣裤补了又补的样子,既欣慰,又心痛。”任远征回忆道:“在生活上,哪怕是一些很小的事,爸爸也要求很严。他经常嘱咐我们,一定要节约用水用电,做到人走灯关;用自来水时不要开得太大,用完要关紧;不要在墙上随便钉钉子挂衣服;窗子开了,一定要钩好,不然风一吹就要打破玻璃……”这些朴实的教育,便是这个家庭最生动的家风“教科书”。
任弼时与陈琮英的家风,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融入血脉的坚守——从“革命忠勇”的信仰淬炼,到“勤廉节俭”的躬身践行,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本色。他们用一生证明,最好的家风,是夫妻同心的信仰共鸣,是严于律己的品格坚守,是代代相传的精神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