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场·光影流年|天山之下 绿洲新韵

发布时间:2025-09-28 08:00  浏览量:1

  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市城区一角(2022年3月30日摄)。

  新疆是个好地方。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沧海桑田,从帕米尔高原到塔里木盆地,从莽莽昆仑山到神秘悠远阿尔泰山,沙漠绿洲唱新韵,草原牧歌起新声。作为记者,我无数次走过“三山两盆”,透过取景器和新疆相逢、相识、相知,不知不觉已进入第10个年头。十年一瞬,疆影入梦来。

  这是在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拍摄的夏季牧场景观(2018年8月20日摄)。

  向远处行,往实处拍。入职至今,适逢我国完成脱贫攻坚,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我的镜头与天山南北的火热实践同频,在沙漠腹地、在西陲高原、在雪山草原,记录下各族干部群众奋力奔向美好生活的身影。

  翻阅这些时光切片,触摸新闻现场底片中留存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更能感知个体命运变迁背后的时代力量。

  别了,沙海之心

  搬迁前,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五小队,依明·买提库尔班在门前的胡杨树上打电话。依明家距离乡政府约1小时车程,手机信号不稳定,网络信号无法覆盖。(2019年3月17日摄)

  2019年冬,依明·买提库尔班下定决心搬离沙漠腹地老村时,已在沙海胡杨林间生活了30多年。

  这个名叫达里雅布依的村庄,隶属于新疆于田县,深入塔克拉玛干沙漠200多公里,曾被称为“最后的沙漠部落”。这里没有公路与外界相通,没有长明电,没有网络信号,人们饮用苦咸水,就医上学极度不便。

  依明祖辈世居于此。有一次寻访,我从县城出发,在向导的带领下翻越连绵沙丘,花了7个多小时走完这200多公里,才见到依明一家。老人们说,在过去,这条路赶着骆驼要走10多天。

  依明·买提库尔班(前)和妻子抬着行李跨出老家的篱笆墙,准备乘车前往安置点(2019年11月17日摄)。

  搬迁那天,依明和妻子锁上老房子,抬着行李跨出篱笆小院。多次与这家人同吃同住后,我深知,他们跨出这一步的意义。

  第一次用防盗门、第一次交电费、第一次用燃气灶……“一步千年”的跨越,就这样写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依明始终放心不下的羊群和老房子,都有了新的归宿。结合村民实际需求,达里雅布依先后组建了养殖、旅游等合作社,交给能手大户负责,让更多劳动力有时间前往县城或外地务工就业。

  妻子艾比比汗打开新居的大门,依明扛着地毯在一旁等待进入新居(2019年11月18日摄)。

  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政府驻地附近的村庄,村民热和买提·买买提明在帮助该乡首批易地搬迁贫困户转运行李(2018年9月5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易地扶贫搬迁前的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学校学生宿舍(2018年9月5日摄);下图为5岁的阿不都沙拉木·库尔班在新学校午休(2019年11月19日摄)。

  拼版照片:上图为搬迁前,达里雅布依村村民古丽巴哈尔·阿不都拉在家中做饭(2018年9月4日摄);下图为古丽巴哈尔·阿不都拉在于田县的一家打馕店上班(2024年11月11日摄)。

  小朋友奔跑在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新村(2024年11月9日摄)。

  这是2024年11月7日拍摄的新疆于田县达里雅布依旧址景区一角。

  “花”开帕米尔

  在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库尔勒客运段办公楼,艾尔开牙·多力开带领同事开展值乘前的业务学习(2025年1月15日摄)。

  列车沿着铁轨疾驰,途经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地,这是28岁的艾尔开牙·多力开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这些对很少离开高原山村的父母来说,都是陌生的。

  艾尔开牙在帕米尔高原上的雪山草场间出生长大。光阴荏苒,从颠簸的马背到流动的列车,她成长为我国首位塔吉克族列车长。她的经历就是新疆各族青年以青春奋斗与祖国共成长的缩影。

  在由喀什开往成都西的列车上,艾尔开牙·多力开与民间艺人一起为乘客跳舞(2024年4月19日摄)。

  遥遥山路伴随着她的整个上学阶段,但好在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毕业那年,正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为了帮助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就业问题,铁路部门在新疆喀什等地招聘1000多名毕业生。

  物流管理专业的艾尔开牙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考试,最终顺利入职。结缘铁路,开启了这位塔吉克族姑娘全然不同的人生,她也将此视为“一段幸福的缘分”。经过一步步历练,艾尔开牙于2023年考取列车长。

  年复一年,列车驶过大大小小的城镇,沿途的发展变化闪现在车窗外,也印刻在她心里。艾尔开牙提升自我的同时,还目送着更多的父老乡亲踏上旅途,外出找寻不一样的生活。

  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夏布孜喀拉村,一位长辈(右)和艾尔开牙·多力开告别(2024年3月22日摄)。

  在新疆,人们习惯用“花朵”代指女性。“花”开帕米尔,柔美又顽强。朵朵花开,鲜活动人,成为点缀严酷高原的靓丽风景。

  拼版照片:上图为都热·加尔曼的妻子那尼克·苦卡尼在山谷旧居中缝制搬迁后需要使用的新被子(2018年11月13日摄);下图为那尼克·苦卡尼在爱民村的新家中制作手工刺绣(2020年6月3日摄)。

  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塔什库尔干乡瓦尔希迭村村民玛依努尔古丽·依克木在民宿内摆放物品,准备招待游客(2020年6月4日摄)。

  这是在新疆塔县塔什库尔干乡萨热吉勒尕村拍摄的驯马中的古丽艾萨·迪汗(2025年3月21日摄)。她是全县首位参加5000米速度赛马的女骑手。

  在新疆塔县葱岭演艺中心,青年舞蹈演员阿曼古丽·瓦比克参与音乐剧《拉齐尼·巴依卡》的演出(2025年3月22日摄)。

  在新疆塔县库科西鲁格乡卫生院,深圳援疆新生儿科医生潘千(左一)与村民、乡卫生院医护人员交流(2025年3月24日摄)。

  听,牧歌起新声

  冬牧场上巴哈提家的房屋。屋旁的白色汽车是为庆祝小女儿昆树阿克考上大学所买的礼物。(2023年12月1日摄)

  距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北边陲,新疆北部重要牧区裕民县境内山峦起伏、牧草优良。50多岁的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居住于此。

  “巴哈提”意为“幸福”,这个名字承载着父辈对下一代美好生活最质朴的期许。牧歌飘过数十载,幸福图景靠着一家人勤劳的双手、借着社会进步发展的大势,变为现实。

  父辈把牧鞭传到手中,巴哈提和勤恳的丈夫哈布得拉什么·努素普别克日复一日劳作,家底逐渐殷实。牛羊马匹渐多,夫妻俩把石块和牛粪垒起来的棚圈扩了又扩。

  周边牧民来到家中买东西,巴哈提(右二)向顾客展示收款到账界面,和大伙儿聊天(2023年2月15日摄)。

  时至今日,一家人手中握着的不再仅仅是牧鞭。富有想法的巴哈提还在牧场上开店经商。起初只有一个衣服柜那般大小,而今已有约40平方米。日益多元的收入来源、与外地更密切的交流、越发现代的生活改变着以巴哈提一家为代表的新疆牧民。

  与父母走过的崎岖牧道不同,小女儿昆树阿克的脚下是一条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学路。新疆医科大学、国家免费医学生项目……这些令牧民对昆树阿克交口称赞的关键词,也代表着牧场上的新希望。2023年,我与这户人家累计相处近两月,以此为开端,记录仍在继续。

  午饭后,巴哈提(右)在家中洗碗,小女儿昆树阿克在一旁依恋地看着母亲,有说有笑(2023年2月12日摄)。身后墙上右上角,挂着30多张昆树阿克所获的奖状。

  牧鞭代代传,汽笛声声至。

  在新疆牧区,世代沿袭的游牧方式正在变化演进,悠扬古老的牧歌也有了更多新鲜元素,而人们对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一直没变。

  在新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昭苏县分校巴尔格勒津村教学点,42岁的牧民古力巴哈提·斯拉木霍加在复习动物卫生防疫技术课的知识点(2018年1月22日摄)。2019年4月,她和班上的44名同学将拿到畜牧兽医专业的中专毕业证,有望得到新的就业机会。

  汽车疾驰在位于昆仑山北麓的新疆策勒县一处高山牧场道路上(2019年5月31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新疆偏远牧区的出行条件得到改善。

  北京2022年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10公里(传统技术)比赛开赛前,试滑员吐尔松江·布尔力克(左)和队友哈那提·吐尔逊离开比赛场地(2022年2月10日摄)。两人都来自新疆北部牧区温泉县。

  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的“夏牧场·游牧文化旅游节”上,北京姑娘周方怡(前)在展厅前弹奏冬不拉,她的“游牧”文创搭档扎伊拉·也斯达吾列提在身后准备展品(2024年6月15日摄)。

  进行机械化转场的牧民开车行驶在新疆那拉提草原深处(2025年6月11日摄)。

  非凡岁月见证民生跨越

  在这片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约六分之一的广袤地域,还有更多人奋战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征程上。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正是他们的脚踏实地,令河山壮阔,共同奏响“我们新疆好地方”的恢弘乐章。

  新疆新源县别斯托别乡恰普河加嘠村村民在那拉提草原深处喷洒除毒害草药剂(2018年5月26日摄)。

  电力工人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深山中安装用于放线的零件(2019年11月23日摄)。

  翻越雪山达坂后,参与新疆全民免费体检服务的部分西合休乡卫生院医护人员在山中休息时合影(2020年5月2日摄)。

  天文科技工作者冯国杰在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慕士塔格观测站内巡查(2020年6月15日摄)。

  在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建设现场,工人李明友爬过沙丘观察推土机作业进展(2020年5月16日摄)。

  采棉机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的一处棉田进行采收作业(2020年10月23日摄)。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叶城二牧场三连的干部职工骑着牦牛行进在巡边路上(2020年12月25日摄)。

  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的工作人员顶风冒雪搜寻被困旅客(2021年1月23日摄)。

  为国巡边50余年、“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老人在中哈边境新疆萨尔布拉克草原上放牧巡边(2021年6月8日摄)。

  棉农在新疆沙湾市大泉乡五道河子村的棉田春播,一旁的小麦长势良好(2022年4月17日摄)。

  新疆喀纳斯景区公安局交警大队民警马国军在一处山路雪崩救援现场工作(2023年1月8日摄)。

  东方物探公司塔里木物探处2170队33岁的钻工谭金龙在峭壁上搬运钻井设备(2023年6月18日摄)。

  乌兰萨德克养护站工人乌斯曼·巴克驾驶装载机在独库公路的雪崩多发路段上清雪(2023年5月9日摄)。

  由警车开道、救护车随行的上学车队穿行在昆仑山区,带着西合休乡的初中生前往县城上学(2024年2月26日摄)。

  在位于新疆和静县的天山胜利隧道出口,和静县乌兰牧骑队演员(右)向施工方代表敬献哈达(2024年12月30日摄)。当日,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胜利隧道全线贯通。

  黄昏时分的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2025年1月24日摄)。将军山国际滑雪度假区在夜间开放多条雪道,以满足“雪友”多样化需求。

  这是2025年2月20日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拍摄的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当日,我国首口超万米科探井胜利完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