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金桂害死香菱,贾宝玉帮了大忙,难怪他日后出家不再见薛宝钗

发布时间:2025-09-28 08:31  浏览量:1

香菱判词解读之二

如果说判词图画表现的是香菱被动承受夏金桂的凌虐对立,对她枯萎殒命的结局作完整呈现。那么四句判词,就细节性的还原出香菱可悲可叹又多舛的悲情一生。很难想象这个十几岁的女儿,缘何会遭受如此多的磨难和不公。但这就是事实,亦是她的薄命。

根并荷花一茎香

“根”指莲藕,“荷花”就是莲,“茎”就是连接花与藕的那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花茎,古称作“茄”。是以梨香院中的藕官、蕊官与茄官,就是以莲藕、莲花与花茎(柄)为名。

这一句判词中,“根”代指香菱的本家甄家和父母;“荷花”即是“香菱”甄英莲;“一茎香”是说香菱出身姑苏城富绅之家,父亲甄士隐本是一名曾经当官,致仕还乡后赋闲在家,有身份有地位的名流乡宦,她生而为书香门第的小姐。

奈何甄士隐子嗣艰难,末世家族所生的独生女儿,注定绝户无以为继。而甄家之亡,就从甄英莲的身上体现展开。

甄英莲,“真应怜”也。不光是她自己可怜,也是指甄士隐、封氏可怜,甄家亦可怜。

要不说父母为子女取名要谨慎,显然甄士隐给女儿取名“英莲”欠妥。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而是曹雪芹惯用的姓名伏笔隐喻。

平生遭际实堪伤

甄家的变故,也是甄英莲的多舛命运开端。话说那一年中元节,甄士隐抱着女儿出门看过会的热闹,结果一对邋遢僧道前来向甄士隐度化女儿去出家,甄士隐自是不肯给他,那和尚便口拈一句偈言:

娇生惯养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撕撕。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意思是说甄士隐对女儿娇生惯养太傻了。他女儿就像开于雪中的菱花不得长久。要警惕年后的元宵佳节,便是他们家破人亡之时。

果然,第二年的正月十五闹花灯,甄士隐将四岁的英莲交给仆人霍启抱出去看灯。谁想霍启一不小心将英莲丢失,打开了甄家厄运的潘多拉魔盒。女儿丢失,甄士隐自此厄运临头,先是庞大家产遭葫芦庙大火连累烧成一片白地,后又经历天灾人祸,不得已举家投奔岳父封肃再遇所托非人,山穷水尽之际遭跛足道人棒喝顿悟,遂抛下妻子出家而去。

此处需要特别注意三点:

其一,甄英莲的丢失不可避免,就像林黛玉的病无药可治一般,和尚道士只给出提醒而并不出手搭救;

其二,“菱花”隐喻香菱,是甄英莲未来的第二个身份。“雪”暗指薛家。薛蟠抢走甄英莲后,被薛宝钗改名作香菱。薛蟠纳香菱为妾,遭夏金桂凌虐致死。才当是这句“菱花空对雪撕撕”的更深层隐喻。

其三,“元宵节”不但是甄家败亡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林黛玉进京后,林家败亡的时间节点。更是贾元春、贾探春去后,贾家败亡的时间节点。需要特别重视。

言归正传,甄英莲被拐子拐走后,根据后文“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原葫芦庙小沙弥后做了应天府的门子说法,是被养在一处做了那著名地扬州瘦马。拐子就是明清时期臭名昭著的养马人,转偷拐人家小孩子养大后出卖谋利。

虽然书中对甄英莲被拐后的人生际遇一笔带过,但其中的艰难和痛苦,从她听闻被卖给冯渊后,说出的那句“我今日罪孽可满了”就可推知一二。

倒是拐子作为养马人,需要养大她卖个好价钱,肯定不能坏了她的女儿清白,也不会让她遭受太多皮肉之苦而留下伤疤。

但不受损伤的折磨往往更可怕。为了培养出一个完美的扬州瘦马,除了生得一副好模样是先天父母所给,伺候人的吹拉弹唱、琴棋书画等本事,只怕样样儿少不得都逼迫她学习了。这也是未来香菱羡慕人作诗,拜林黛玉为师后能很快学会作诗的原因。得益于甄士隐从小教授,让拐子发现她会读书识字,进而那些年被填鸭式的教授了不少的学问知识才是。

香菱被薛蟠抢去薛家后也没有遭罪。薛蟠固然是个没有心的,纳她为妾后新鲜感过去,就当作“马棚风”一般丢开手,倒也没有苛待她。而薛姨妈虽然唠叨,可对香菱也很满意。薛宝钗更是与香菱亲如姊妹,相处和睦。

所以,那几年的香菱着实过了一段舒心日子,仿佛之前可悲的人生遭遇烟消云散。可惜,一切美好都如泡影,终究被夏金桂蛮横地打破了。

·自从两地生孤木

“两地生孤木”运用的是拆字法,“两地”可理解为双“土”,叠而为“圭”字,合成孤“木”,便成为“桂”字。既对应了判词图画中的桂花,也直接点出了夏金桂本人。

夏金桂嫁进薛家后,便开始一系列不可理喻的折腾。推测就是发现薛蟠非良配,薛家衰败的事实而心有不甘。对丈夫薛蟠她逐渐挟制;对婆婆薛姨妈她也只是面子情儿,;对小姑子薛宝钗本有不轨之心,奈何宝钗并非易予之辈,让她不敢轻慢;算下来唯有香菱可欺。于是,夏金桂不但将香菱改名作秋菱,更屡屡设下毒计陷害诬陷香菱,欲将其置于死地。

薛蟠惧内,立不得丈夫威势,反将闷气撒到香菱头上。薛姨妈见夏金桂因香菱搅和的家宅不宁,便赌气扬言要将她发卖了去。好在薛宝钗出面劝阻,提议让香菱去她身边伺候,才算保全香菱一时。

只是香菱虽远离了夏金桂,却救不得自己的心病。不久后她便患上一病,书中写到:

自此以后,香菱果跟随宝钗去了,把前面路径竟一心断绝。虽然如此,终不免对月伤悲,挑灯自叹。本来怯弱,虽在薛蟠房中几年,皆由血分中有病,是以并无胎孕。今复加以气怒伤感,内外折挫不堪,竟酿成干血之症,日渐羸瘦作烧,饮食懒进,请医诊视服药亦不效验。(引庚辰本第八十回)

细查香菱的这个病症,竟与秦可卿有八九分雷同:都是少年时疏于照顾,使得经期后失于调理而染上妇科病症,久而无孕。再加上精神压力过大,气血亏虚,徒耗了生机。

秦可卿有张友士“救命”,香菱哪有这个待遇,最终因此病消香玉陨,结束了她可怜又悲情的一生。

纵观香菱的血竭之症,与晴雯的寅时病肺疾,林黛玉的泪尽而亡,都是那个时代女儿“精神和肉体”被双重打击消耗的体现。亦都可作“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之说。

那么,香菱生命的最后时刻,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故事呢?答案就在最后一句判词中。

·致使香魂返故乡

“香魂”指香菱死后的魂魄。“故乡”代指姑苏,实际与“根”一样,隐喻她的父母甄士隐和封氏。结合“自从两地生孤木”解释,就是说香菱遭夏金桂凌虐而死后,魂魄回归了故里,与失散多年的爹娘重逢。

香菱虽被薛宝钗保下护在身边,但薛宝钗不久成亲,香菱作为薛蟠的妾室,势必不能随去而只能重新落入夏金桂手里。以夏金桂的恶毒,那之后的一段日子才是香菱最悲惨的经历。

关于香菱的最后结局,可以结合她父亲甄士隐出家前的经历做一定合理化的推演。甄士隐一家三口,明显是为宝黛钗三人作谶。甄士隐对应贾宝玉;封氏对应薛宝钗;香菱对应林黛玉。

甄士隐在家破人亡后出家的经历,非常完整地预告了贾宝玉家破人亡后到出家前的经历。有理由推测贾府败亡后,薛宝钗和贾宝玉夫妇走投无路之际,只能根据当时的风俗去投奔薛姨妈,结果也遭到了薛家的无情排斥和打击。

薛宝钗的归来,肯定会被香菱视作一根救命稻草,殊不知也是那根压垮骆驼的最后稻草。根据“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的那一节故事。香菱在更换裙子时,贾宝玉并没有避嫌离开,而香菱后来又叮嘱贾宝玉道:

“裙子的事可别向你哥哥说才好。”说毕,即转身走了。宝玉笑道:“可不我疯了,往虎口里探头儿去呢。”说着,也去洗手去了。

香菱滚到泥水中脏污了石榴裙;贾宝玉因埋夫妻蕙与并蒂菱脏污了手。两个人的“脏污”,极有可能预示一件事:夏金桂炮制了贾宝玉和香菱的“绯闻”,造谣污蔑导致香菱像晴雯一样,被薛姨妈和薛蟠撵出薛家后死在了中秋节前后,这也对应了桂花、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特殊时间节气。而贾宝玉埋葬夫妻蕙与并蒂菱的伏笔,也暗示香菱的死与他有莫大关系。

再推测香菱死后,出家的父亲甄士隐突然现身,接引她的魂魄回到故乡,去给年迈或许临终的母亲托梦,一家三口终于在最后“团圆”,也了结了他们一家的公案。

而由晴雯死后托梦,到香菱死后托梦,推测林黛玉死后对贾宝玉也有托梦告别之举。

香菱之死,给予贾宝玉又一个沉重打击。薛宝钗无奈之下为求让他振作,便效仿“停机德”之劝,想让他转移心思多读读书。不想贾宝玉于中秋夜梦中感知到林黛玉的死,彻底崩塌了信念,随后离家被癞头和尚度化出家一去不归,也重蹈了甄士隐的经历。如此一来线索闭环,倒也能够自圆其说。

所以,贾宝玉所见的金陵十二钗判词,晴雯被作为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香菱被作为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林黛玉则是金陵十二钗正册之首。她们三人互为影射,便构架起以“莲”为谶的女儿悲歌,成为红楼女儿中命运最悲最可怜的代表,让人心伤亦为之叹息。

香菱又作为《红楼梦》里第一个出场的金钗人物,最是“提纲掣领”的重点。很多故事线索,要从他们一家三口身上去找寻线索和蔓延伏笔,读书人要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