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啥铁了心弃宝钗出家?别骂她逼读书!这3个冷刀子才真致命
发布时间:2025-09-20 21:30 浏览量:2
提起薛宝钗被宝玉“甩了”这事儿,十个人里九个得说“她自找的”——谁让她天天跟个“卷王班主任”似的,逮着宝玉就催着读书考科举?可你细琢磨琢磨,宝玉虽说讨厌读书,在贾府里被贾政骂、被贾环坑,也没见他寻死觅活,咋婚后跟宝钗过了没几天,就非得遁入空门?这里头藏着的猫腻,可比“逼读书”狠多了。
咱先掰扯掰扯大家最熟悉的“停机德”。曹雪芹在第五回就明着写了,宝钗有“劝夫立志功名”的本事,搁现在说就是“贤内助天花板”。可宝玉偏不买账啊!他这辈子最烦的就是“考科举、当大官”这套,宝钗婚前就老劝他,轻则把他劝得抬腿就走,重则被他骂成“禄蠹”——翻译过来就是“眼里只有功名利禄的俗人”。
你说这劝诫多招人烦?可话又说回来,夫妻过日子,哪有不拌嘴的?宝玉要是真就为这事儿,犯得着抛下妻子出家?就算宝钗婚后还劝,他大不了躲书房、装听不见,总比当和尚强吧?显然,“逼读书”只是导火索,真正把宝玉逼走的,是另一桩更让他寒心的事儿。
有个细节好多人没注意,脂砚斋在第二十八回留了句批语,说贾府抄家后,宝玉宝钗穷得成了乞丐,最后是蒋玉涵和袭人夫妻俩接济他们,才没饿死。看到这儿你不纳闷吗?薛家又没被抄家!虽说薛家后来也败落了,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家里再穷,多养两个人的口粮总该有吧?为啥宝玉宁肯沿街讨饭,也不肯跟宝钗回娘家投奔?
答案其实曹雪芹早就在书里埋了伏笔,就是第一回里甄世隐的遭遇。甄世隐本来是个乡绅,家道中落后走投无路,只能带着妻子投奔岳父。结果呢?岳父表面热情,背地里不仅贪污了他仅剩的钱财,还天天指桑骂槐,说他“好吃懒做”“不会过日子”,人前背后都把他当笑话讲。最后甄世隐实在熬不住,干脆出家当了道士。
你品,你细品!这是不是跟宝玉后来的处境一模一样?曹公写甄世隐,就是在暗示宝玉——要是他真跟宝钗回了薛家,等着他的,只会是比甄世隐更难受的“白眼暴击”。毕竟薛家的人,可比甄世隐那岳父难伺候多了。
先说说薛姨妈,宝钗亲妈。书里第六十二回就写过,薛姨妈这人“小气又嘴碎”,平时对丫鬟都爱挑三拣四,更别说对落魄的女婿了。就算她没真嫌弃宝玉,可习惯成自然,见天儿念叨“你看你现在这样,当初要是听宝钗的考个功名多好”“家里开销这么大,你也不想想办法”,换谁听了不闹心?宝玉可是打小被贾母宠着的“金尊玉贵小少爷”,哪受过这等唠叨?
更要命的是夏金桂,薛蟠的媳妇,宝钗的嫂子。这女人本来就不是善茬,没出嫁前就看宝钗不顺眼,觉得宝钗抢了她的风头。现在宝钗带着宝玉灰溜溜回娘家,成了“吃闲饭”的,夏金桂能给好脸色?指不定天天冷嘲热讽,说宝玉“是个没用的软骨头”“连累宝钗跟着受苦”,甚至可能故意刁难,让他们吃不好、住不安稳。
你想想,宝玉前半生在贾府虽说也有烦心事,但至少有人护着他、顺着他;可到了薛家,不仅要听薛姨妈的碎碎念,还要受夏金桂的冷嘲热讽,连口舒心饭都吃不上。他本来就因为抄家、失去黛玉心里难受,再被薛家这伙人“冷刀子”扎着,可不就彻底心死了?比起在薛家受气,出家当和尚反而成了“解脱”。
其实宝钗这辈子,也是个实打实的“冤种”。出嫁前在贾府寄人篱下,看够了别人的脸色,还得天天装“老好人”陪笑脸;好不容易嫁了宝玉,以为能熬出头,结果赶上抄家,丈夫又跑了,自己落得个守活寡的下场。她以为“劝宝玉读书”是为他好,却没搞懂宝玉要的是“懂”不是“管”;她以为娘家是“避风港”,却忘了家人的冷眼比外人的嘲讽更伤人。
有句话说得好:“不是所有‘为你好’,都是真的好;也不是所有‘娘家’,都是避风港。”宝钗的悲剧,从来不是因为她“太懂事”,而是她既没摸透宝玉的心,也没看清娘家的凉。
说到这儿,你觉得宝玉出家,到底是因为宝钗逼他读书,还是受不了薛家的冷眼?要是你遇到宝钗这样的伴侣、薛家这样的亲戚,你会咋选?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也唠唠这《红楼梦》里藏着的人情冷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