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围观了!呼和浩特“石榴花开”别样红!
发布时间:2025-09-27 16:09 浏览量:1
在阴山脚下的呼和浩特,民族团结的基因早已融入城市血脉。作为“第十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呼和浩特坚定不移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穿于城市发展的每一个脉络,以多元实践织密民族团结纽带,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覆盖的实践体系,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在北疆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9月26日
由呼和浩特市民族事务委员会
与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共同组织的
“石榴花开看青城”媒体采访活动举行
来自中央、自治区、市、县四级媒体的记者深入基层
实地探访呼和浩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
生动实践与丰硕成果
在呼和浩特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记者们现场体验“蒙汉双语”政务服务窗口,观摩工作人员为各族群众提供咨询、受理、审批等“一站式”便民服务。
在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与呼和浩特博物馆,记者们通过一件件见证历史的文物、一段段讲述民族交融的故事,深刻感悟到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
走进新悦社区和阿吉拉沁社区,通过民族文化节、邻里节等活动,记者们感受到各族居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和谐氛围。
在青城公交社的“民族团结号”主题公交车,记者们进一步领略到民族团结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政务服务“暖心线”:民生底色映同心
在呼和浩特市本级政务服务大厅,一场温情的对话正在发生。身着蓝色蒙古袍的那日苏老人紧紧握住“红石榴志愿服务队”志愿者的手,语气激动:“有了双语服务,几分钟就办好老年证年检,以后我再也不用专门等孙子陪我来办事了。”这句朴素的感谢,折射出这座城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政务服务细微处的扎实努力。
作为服务群众的一线窗口,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大厅以“民族团结、便民惠民”为出发点,系统整合“暖心服务、精准服务、智能服务”三大资源,打造以“红石榴暖心驿站”为核心的“全天候、全场景、全流程”的便民服务体系,着力破解群众“往返跑累腿、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等现实难题。
“每天早上8点,‘红石榴暖心驿站’准时开放,成为早到办事群众的温馨歇脚处。”呼和浩特市政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芳介绍,驿站内不仅设有休憩座椅、自助电脑和“红石榴读书角”,还贴心配备老花镜、医药箱、雨具等便民设施,供各族群众随时取用。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大厅建立起“全程陪办”机制,从填表到取号,志愿者一对一协助,让服务更有温度。
在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方面,市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局持续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据政务服务科科长杜伟泉介绍,目前呼和浩特已将企业开办、教育入学、不动产登记等高频事项整合为52个“一件事”套餐,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近70%,群众办事便捷度显著提升。
“政务服务有温度,民族团结才有力量。”刘芳表示,通过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放管服”改革深度融合,呼和浩特已进入全国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城市行列,并获评“2023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真正让各族群众从高效服务中共享发展成果。
政务服务向外延伸,公共空间也成为促进交融的载体。56路“团结奋进号”公交专线,如同一座流动的民族团结宣传站,车厢内,“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标语格外醒目,车载屏幕循环播放着民族团结主题宣传片,座椅后背的宣传卡则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团结奋进号’公交专线是我们与市民委联合打造的,以‘红石榴’为视觉符号,寓意‘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并结合二十四节气元素,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市公交公司讲解员马晓倩介绍,车辆在日常运行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理念,成为各族群众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情感共融的“移动课堂”。
公交司机李师傅是这条线路的老员工,遇到需要帮助的乘客他总会主动上前。“前几天一位汉族大妈晕车,旁边一位蒙古族姑娘马上递来晕车药,这样的暖心场景在我们车上很常见。”李师傅说,56路公交车在串联起老城区与新市区的同时,也连起了不同民族乘客的心,成为传递温情、促进交融的“移动家园”。
文博场馆“浸润式”:文化根脉聚共识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呼和浩特长城文化博物馆和呼和浩特博物馆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文物为媒介、以历史为纽带,在文化传承中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位于新城区的长城文化博物馆,古老城墙与现代的对话悄然开启。这座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专题博物馆,深刻诠释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内涵。步入主展厅,从“中国长城篇”的宏大概览,到“内蒙古长城篇”两个“最”的独特地位,再到“呼和浩特长城篇”中五个时代长城的清晰呈现,在这里,长城不再是冰冷的墙体,而是化身为一张跨越千年的民族交往地图。
这里的展览,跳脱了长城仅是军事防御设施的单一叙事,深刻挖掘其作为经济纽带和文化通道的丰富内涵。在“交融汇聚篇”展区,一个模拟互市贸易的沙盘前,茶马古道的喧嚣依稀可闻。讲解员高蕊指向骆驼背上两个看似朴素的茶包说:“这是万里茶道上的茶包真迹,是万里茶道的实物见证。”高蕊透露,不久前有游客不慎将茶包抠开一个小洞,却意外让人看清了里面确实是年代久远的普洱茶。
如何让游客们感受到长城建筑的智慧与温度?高蕊说:“对于孩子们,单纯讲概念他们可能不理解,所以我们通过‘昭君出塞’‘胡服骑射’这些生动的、与边疆和民族融合紧密相关的故事,更好地引导他们理解长城不仅是墙,更是连接各民族的桥梁。”而对于成年人,则会深入阐释关市、榷场、马市这些历史上不同形式的互市场所的贸易往来。
与聚焦“长城”这一线性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不同,位于市中心的呼和浩特博物馆,则以一种更宏阔的视角,展现了这片土地上层叠交融的文明足迹。
目前正在开设的“文明足迹——呼和浩特历史文物专题展”叙事核心同样是“交融”。馆内展陈的彩陶、北方青铜器、鎏金牌饰、察哈尔头饰等珍贵文物谱写了这片土地从古至今波澜壮阔的文明交响曲。
呼和浩特博物馆展陈部樊慧介绍道:“我们不是简单的讲述某一件文物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依托丰富馆藏,依照历史轴线,展示呼和浩特地区各族人民从古至今共创历史的辉煌历程。”这种策展思路,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除了基础陈列,呼和浩特博物馆还积极引进如“钟表展”“瓷器展”等高质量临时展览。樊慧说:“通过对比和联系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的优秀文化,让观众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并深切体会到其内在的统一性与连续性。知道我们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中华大地上不同的区域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形态。”
从长城博物馆聚焦于“线”上的交往故事,到呼和浩特博物馆致力于“面”上的融合叙事,两座博物馆从不同角度望向同一个主题,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文明在呼和浩特这片热土上碰撞、融合,共同谱写了壮丽的史诗,而古老的文明交响,正在北疆大地奏响新的时代乐章。
社区治理“零距离”:邻里相融促和谐
社区是民族团结的“最后一公里”,回民区环河街街道阿吉拉沁社区与新城区东河街道新悦社区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治理模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基层绚丽绽放。
在回民区环河街街道的阿吉拉沁社区,民族团结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浸润在日常烟火气里的生动实践。这个拥有汉、回、蒙古等多民族7000余居民的社区,近年来探索出的“1+3+N”民族团结工作法,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在基层扎下了深根。
走进社区,民族团结的氛围随处可见。社区联动35家共建单位形成合力,构建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宣传阵地上,“红石榴籽心贴心”书法培训、“五老人员”讲红色爱国故事、“相声快板”讲政策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活动阵地里,图书室、文体文化活动中心常年免费开放,打造“石榴花开在青城 社区绽放民族团结幸福花”民族团结主题社区文化节,为各族居民搭建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广阔平台。
除了精细化的网格服务、家校社联动育人,社区还积极引入社会公益力量,打造暖心载体。“憨胖儿咖啡”便是其中之一。作为内蒙古首家主要为孤独症青年提供辅助性就业的咖啡店,自2025年4月开业以来,已成为社区包容与温暖的象征。
来自“星星的孩子”小宇(化名)在这里找到了融入社会的窗口。他的妈妈赵小花动情地说“孩子在这里不仅学会了制作咖啡,更收获了友谊和自信,语言和动手能力都有了显著进步。最欣慰的是孩子有了归属感。”这家小小的咖啡店,不仅为特殊群体点亮了希望,也成为连接各族居民情感的纽带,顾客在此品尝的不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份浓浓的社区温情。
这种温情,正是阿吉拉沁社区民族团结工作的生动缩影。居民王海燕深切感受到社区活动带来的变化:“包粽子、做手工、政策讲座、惠民集市……活动特别丰富,整个社区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新悦社区则以“星语新悦”品牌为抓手,创新推出“七星队伍,七语服务”工作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基层治理的每一个细节,为汉族、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9个民族的居民搭建起连心桥。
“以前觉得政策条文看不懂,现在社区有‘七星队伍’的蒙汉双语讲解,心里透亮多了!”蒙古族居民娜仁其其格的称赞,道出了社区精细化服务的成效。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计麟表示:“‘星语新悦’不仅是服务品牌,更是连接各族群众的桥梁。我们通过‘七星队伍,七语服务’,让民族团结落实到具体服务中。”
清晨的“红石榴驿站”总是热闹非凡。这里既是居民休憩的便民角落,也是落实“三必清、三必谈、三必帮”工作法的前沿阵地。网格员们穿梭楼宇,动态掌握民情;居民议事会汇集民意、整合资源;“问题、资源、服务”三张清单精准对接需求。志愿者队伍化身“便民跑腿”,将贴心服务送到各族群众家门口,有效提升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针对“孩子多、青年多”的学区型社区特点,新悦社区创新打造“以阵地换惠民服务”模式,建成24小时全天候社区素质教育基地。这里既是“家门口的少年宫”,也是“老年大学”和“青年夜校”,成为全龄段居民学习交流的共享空间。
在基地的“掐丝珐琅彩”非遗课堂上,传承人刘家铭正指导居民制作融合蒙古族云纹与汉族吉祥图案的作品。“我们的‘非遗北疆志愿服务队’已有11位民族传承人,今年开展了22场活动,让各族群众在传统文化交流中增进感情。”刘家铭说。满族姑娘小吴举着作品兴奋地补充:“这是我和汉族李阿姨一起完成的!”
为延伸服务触角,社区推行“小区工位制度”,在8个住宅小区内设置5个小区党群服务站。无论是办理社保、咨询教育政策,还是寻求文化活动支持,各族居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居民少跑腿、让服务多上门”的理念,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温暖底色,让新悦社区真正成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从政务服务的精准滴灌
到文化场馆的精神滋养
从社区院落的烟火温情
到公交线上的流动宣讲
呼和浩特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
实践举措
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在北疆大地上绽放出
民族团结的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