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有更多的文旅街区期待着被重新发现与点亮
发布时间:2025-07-07 01:18 浏览量:1
呼和浩特有更多的文旅街区期待着被重新发现与点亮。
作者/孙树恒
近日,当呼和浩特这座承载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交融记忆的城市,牛街在改造升级的围挡后酝酿着新的烟火气,当烧麦一条街即将迎来新一轮蝶变,而绥远城城墙的斑驳砖石里,藏着清代边防要塞的军事密码;归化城大盛魁商号的旧址瓦当间,镌刻着晋商跨越草原的商贸传奇;万部华严经塔(白塔)的飞檐斗拱上,凝固着辽金元代佛教文化的盛景;坝口子的古驿站遗址旁,似乎还能听见万里茶道上驼队的铃铛……这些沉睡的文化基因,正在文化赋能下改写行业规则,呼和浩特正在走出一条“光影为笔、文化为魂”的特色发展之路,让历史街区从“味觉狂欢”升级为“精神共鸣”。
一
纵观当下,呼和浩特的知名的文旅街,牛街、809街、比塞塔街、宽巷子、通顺大巷,东护城河北街、附中东巷、金宇文苑商业街…构成了青城文旅街区的主要味觉图谱。不可否认,美食是城市最鲜活的名片,但当所有街区都陷入“以吃为纲”的同质化漩涡时,呼和浩特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期待着被重新发现与点亮。
呼和浩特的文旅街区已经渐渐从“唯吃论”破局,实则突破城市文化表达的路径依赖。当烧麦的热气与烤串的油烟成为街区的主要标识。塞上老街,转角巷,水岸漫街…成为新潮地标。但是那些更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渐渐被发现。
大盛魁商贸文化区:以老字号一条街为核心,通过数字技术复原清代商号的交易场景。当游客走过某家店铺,地面光影突然化作当年的账房先生与牧民议价的画面,AR技术让墙壁“打开”,展示商号库房里堆积的茶叶、绸缎与皮毛,重现“汇通天下”的商业盛景。
绥远城军事文化带:依托现存城墙遗址,用激光投影在墙体上“补全”残缺的城楼,夜间亮起时,光影勾勒出八旗兵操练、商贾通关的历史场景。游客扫码可获取虚拟“腰牌”,在互动装置上体验清代边防士兵的日常巡守,让军事文化从抽象概念变为可感知的生活片段。
丰州城商贸圈:围绕万部华严经塔打造缩小版“丰州城”文旅区,将塔身通过3D 技术放大投射,游客触摸虚拟文字即可听到经文解读。“丰州城”周边街区的灯光设计借鉴辽代壁画色彩,黄昏时分,暖金色光影从塔顶倾泻而下,重现“白塔耸光”的古呼和浩特“丰州城”之盛。
坝口子茶道小镇:以"万里茶道第一村"为定位,古戏台,古井,古树,与改造的民居,唱戏,拉骆驼…用灯光在地面勾勒出茶道路线图,游客脚踩不同站点,便会触发相应的民俗光影,在“归化城”站点看到驼队整装,在“恰克图”站点遇见俄商交易,让这条连接中蒙俄的商贸大动脉在光影中“复活”。
天主教堂文化群:针对现存的天主教堂与哲学院建筑,采用“冷光勾勒轮廓+暖光渲染细节”的分层照明法,夜间呈现哥特式建筑的庄严与精致。定期举办“光影弥撒”,用投影将宗教艺术画作映射在教堂穹顶,打造独特的中西文化交融景观(需注意宗教政策合规性,以文化展示而非宗教活动为核心)……
这些构想的核心,在于让文化从“被动观看”转为“主动参与”。当游客在大盛魁的光影中完成一次虚拟的茶叶交易,在绥远城墙下体验过士兵的巡防任务,他们带走的就不再只是烧麦的味道,而是对这座城市历史肌理的深刻感知。
二
文旅产业的技术革命,正在颠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生成式AI、数字孪生、MR混合现实等技术,让“让历史说话”从修辞变为现实,让文化遗址,让文物“活”起来,让城市的文脉澎湃汹涌起来。呼和浩特的文化街区改造,完全可以借鉴国内成熟经验,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时空纽带”。
(一)沉浸叙事,让历史场景“现场重现”
这种“自然空间+历史叙事”的模式,可直接应用于呼和浩特的白塔周边。设想在白塔脚下的广场上,当夜幕降临,塔身突然“裂开”虚拟的地宫入口,光影投射出辽代工匠运送经卷的场景,地面化作流动的黄河,象征着草原文明与中原文化的交融。游客站在指定区域,身影会被实时合成到光影剧中,成为搬运经卷的信徒或书写题记的平民,这种"入戏式"体验,能让千年前的历史瞬间变得触手可及。
大盛魁文创园则可引进“数字孪生商号”系统,通过AI算法复原当年的店铺布局与交易流程。当游客走进某间虚拟商号,灯光会随其动作变化——拿起虚拟算盘时,暖光聚焦桌面,浮现当年的交易数据;翻看虚拟账本时,墙面光影化作往来商路的地图。这种"动作触发叙事"的设计,比静态展柜更能传递晋商“精打细算、诚信经营”的精神内核。
(二)多感官协同,构建立体化文化体验
通过"灯光+音效+道具"的多感官设计,让游客沉浸于江湖世界。这一逻辑可迁移至绥远城城墙遗址的改造中:在城墙残段旁设置互动区域,游客佩戴智能手环后,灯光会根据其移动轨迹投射出清代士兵的影子,配合城墙内传出的操练声、号角声,甚至空气中弥漫的草料香气(通过可控香氛系统),构建"视、听、嗅"三位一体的边防生活场景。
在坝口子万里茶道遗址,可设计“驼队光影走廊”:地面灯光模拟沙漠流动效果,游客走过时,灯光随脚步化作骆驼脚印,配合环绕音响播放的驼铃与商队歌谣,偶尔还有“风沙”从脚边掠过。这种设计能让游客直观感受茶道商队的艰辛,比单纯的文字介绍更具感染力。
(三)智能交互,实现“千人千面”的文化对话
这种差异化不仅体现在文旅街改造,更应延伸至叙事主题。当其他城市还在复制“古风商业街”时,呼和浩特可凭借“草原丝绸之路起点”的独特定位,在光影叙事中突出“农牧交融”“中西互鉴”的主题。比如在通顺大巷的改造中,保留部分美食业态,但通过地面投影,让游客在品尝烧麦时,脚下浮现归化城(呼和浩特旧称)与俄罗斯恰克图的贸易路线,使味觉体验与文化认知同步发生。
三
一是文旅街区的技术赋能,最忌陷入“炫技主义”的误区。技术是手段而非目的,文化才是决定项目生命力的核心。呼和浩特在推进光影改造时,必须守住“文化真实性”的底线,实现技术与历史的和谐共生。
绥远城的光影复原,需以清代《绥远城驻防志》的记载为依据,士兵服饰、武器样式甚至城墙垛口的数量,都应经得起历史考证;大盛魁的商业场景再现,要参考商号现存的口述、实物、书信,确保交易流程、商品种类的真实性。技术越先进,越需要扎实的文化研究作为支撑,否则便会沦为“历史胡编剧”。
二是文化表达需要有度。对宗教场所如天主教堂、佛教白塔的光影改造,要严格区分文化展示与宗教活动的界限,避免过度商业化解读;对军事遗址的演绎,要尊重历史背景,不恶搞、不戏说,在娱乐性与严肃性之间找到平衡。
三是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文旅街改造不应局限于街区内部,而应成为激活城市区间经济的引擎。呼和浩特可将大盛魁街区的文旅体验与周边召庙、周边商场、饭店联动,设计“文化体验+消费优惠”的联动机制,游客在光影剧中获得的“虚拟商号银票”,可在现实餐馆抵扣餐费。这种“文化引流、商业变现”的闭环,既能提升游客体验,又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是为进一步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呼和浩特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文旅街区建设。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激活市场活力。社会资本投入涵盖特色街区改造、非遗工坊打造、文旅综合体开发等领域。政府通过简化审批、税收优惠、收益分成等机制,鼓励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升级与业态创新,推动文旅项目从单一观光向“商文旅”融合转型,既丰富了街区业态,也为城市文旅经济注入新动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文旅街区的升级,从来不是对美食的否定,而是对体验的拓展。让烧麦的香气与历史的光影和谐共存,让味觉的愉悦与精神的共鸣相互滋养,这才是呼和浩特作为“草原文化之都”应有的文旅格局。技术的光芒终会褪去,但那些被照亮的历史记忆,将成为刻在城市基因里的文化自信。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大盛魁公司文化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