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唯一没有参战的世界强国,当时它在忙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27 06:40  浏览量:1

从欧洲的闪电战到太平洋的烈焰,从斯大林格勒的冰雪到北非的沙漠,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世界强国,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都被卷入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浩劫之中。

德国、日本、意大利组成了轴心国,而英国、法国、苏联、美国、中国等则构成了同盟国阵营。

然而,就在这片战火纷飞的世界地图上,有一个国家显得格外特殊。它,就是西班牙。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西班牙也算世界强国?没错,虽然它在二战前夕的实力已无法与“日不落帝国”或工业巨兽美国相提并论,但凭借其广阔的殖民地历史、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扼守地中海与大西洋的咽喉),以及在欧洲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力,它依然被普遍认为是当时的世界级强国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却在二战的枪炮声中,选择了“沉默”。那么,当全世界都在打仗的时候,这个唯一没有参战的世界强国,究竟在忙些什么呢?

1939年,这一年,当希特勒的军队入侵波兰,点燃二战战火的时候,西班牙的土地上,战争的硝烟才刚刚散去。

从1936年到1939年,西班牙经历了一场极其残酷血腥的内战。由佛朗哥将军领导的国民军,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鼎力支持下,最终击败了由苏联支持的共和国政府军。

这场长达三年的内战,给西班牙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超过50万人丧生,无数城市化为废墟,国家的经济体系几乎完全崩溃。

工厂停产,农田荒芜,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1939年的西班牙,是一个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国家。刚刚通过战争夺取政权的佛朗哥,首要任务不是对外扩张,而是稳定国内局势,舔舐战争留下的巨大伤口,恢复濒临崩溃的国民经济。

对于这样一个刚刚“大病初愈”的国家而言,再次投身于一场规模更大、更残酷的世界大战,无异于自杀。

因此,从现实国力的角度看,保持中立,避免参战,是佛朗哥政府唯一也是最理性的选择。

虽然西班牙因为国力空虚而宣布中立,但佛朗哥的政权本身就与轴心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毕竟,没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帮助,他根本赢不了内战。

因此,在二战初期,当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势如破竹、高歌猛进的时候,佛朗哥的内心无疑是倾向于轴心国的。

佛朗哥甚至一度燃起了加入轴心国阵营,瓜分战争胜利果实的野心。

1940年,他与希特勒在法国边境的昂代举行了会晤,商讨西班牙参战的可能性。

佛朗哥开出了高昂的价码,要求获得法国在北非的殖民地,并需要德国提供大量的军事和经济援助。

但希特勒认为佛朗哥狮子大开口,双方最终不欢而散。尽管没有正式参战,佛朗哥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向希特勒“报恩”。

1941年,当德国入侵苏联后,佛朗哥政府立刻组建了一支名为“蓝色师团”(División Azul)的志愿军部队,前往苏联东线战场,协助德军作战。

这支部队虽然名义上是“志愿者”,实际上是由西班牙政府组织和武装的,前后共有近5万名西班牙士兵参与其中。

通过这种方式,佛朗哥既在政治上支持了希特勒的反共战争,又避免了西班牙以国家名义向同盟国宣战,可谓是将机会主义外交手腕发挥到了极致。

然而,战争的走向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战局的推移,尤其是在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战役和盟军在北非成功登陆之后,战争的天平开始明显向同盟国倾斜。

精明的佛朗哥立刻嗅到了风向的转变。

他意识到,德国的失败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于是,西班牙的外交政策开始了一次华丽的“转身”。佛朗哥撤换了亲德的外交部长,换上了更倾向于和英美搞好关系的人物。

他逐渐从东线撤回了“蓝色师团”,并于1943年10月,正式宣布西班牙从“非交战”状态回归到“严格中立”。

如果说佛朗哥在政治上忙于走钢丝,那么在经济上,西班牙则是在“中立”的伪装下,做起了一门利润丰厚的战争生意。

刚刚经历内战的西班牙,经济凋敝,急需资金和物资来重建。

而席卷欧洲的二战,恰恰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商机”。

这门生意的最大买家,就是纳粹德国。德国的战争机器需要消耗海量的战略资源,而其中一些关键矿产,德国本土恰恰非常稀缺。

西班牙就成了德国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地。

这其中,最核心的战略物资就是钨矿 (Wolfram/Tungsten)。钨是制造高强度合金钢的关键元素,用于生产穿甲弹、坦克装甲、炮管和各种精密工具,被誉为“工业的牙齿”。

当时,西班牙的钨产量占了欧洲市场的绝大部分。可以说,没有西班牙的钨,德国的许多尖端武器就无法生产。

为了确保钨矿的稳定供应,德国与佛朗哥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秘密的经济协议。

例如,在1942年12月,两国就签署了一项重要的商业条约,为德国大规模获取西班牙的战争物资铺平了道路。

德国通过支付硬通货、提供武器装备,甚至是帮助西班牙偿还内战时期欠下的债务等方式,换取源源不断的钨矿、铁矿石、锌和铅等资源。西班牙的港口也为德国的潜艇提供了秘密的补给和停靠便利。

当然,同盟国也注意到了西班牙的这种行为。

为了切断德国的资源链,英美等国也展开了经济反击。他们一方面试图通过外交途径施压,要求西班牙停止对德出口;另一方面,他们也挥舞着钞票,在西班牙市场上与德国展开“钨矿争夺战”,不惜以远高于市场的价格大量收购钨矿,目的就是不让这些资源落入德国手中。

可以说,在整个二战期间,西班牙虽然没有放一枪一炮,却通过向交战双方出售战略资源,尤其是向德国输送战争血液,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为战后的经济恢复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封锁与饥荒

但是谁也没想到,一场大饥荒来临,改变了一切。

这场被称为“饥饿岁月”(Los Años del Hambre)的灾难,从西班牙内战结束后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贯穿了整个二战时期。

饥荒的成因是复杂的。

内战本身严重破坏了西班牙的农业生产。佛朗哥政府推行了一种名为“自给自足”(autarky)的封闭经济政策,试图不依赖外国进口,但这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西班牙完全行不通,导致了物资的极度短缺。

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来自同盟国的经济封锁。

同盟国为了惩罚西班牙与德国的暧昧关系,并阻止其向德国输送战略物资,对西班牙实行了严密的经济封锁,严格限制了向西班牙运输粮食、燃料和化肥等必需品。

城市里食物配给严重不足,黑市横行,许多人只能靠吃草根树皮为生。

据后来的学者估计,在整个“饥饿岁月”里,有超过20万西班牙人因饥饿或营养不良导致的疾病而死亡。

西班牙的国土上没有战火,但它的人民却像身处战区一样,饱受饥饿和死亡的折磨。

佛朗哥政府通过出口矿产换来的外汇,并没有有效地转化为改善民生的资源,反而,其错误的经济政策和走钢丝般的外交策略,将外部封锁的压力完全转嫁到了无辜的平民身上。

因此,有人说西班牙在二战期间很特殊。其实,对于佛朗哥来说,是保住权力和攫取利益;而对于千千万万的西班牙百姓来说,则是在饥饿线上挣扎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