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是“少走40年弯路”?宁波镇海这群年轻保安捧起书打破偏见

发布时间:2025-09-26 09:32  浏览量:1

潮新闻 通讯员 沈孙晖 顾佳诚 何晴 记者 李华

下午3点,宁波镇海庄市街道萌恒大厦北楼11楼,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走廊上。24岁的楼层保安韩程完成了一轮巡逻,回到电梯口的工作台。

这是他相对空闲的时刻。韩程的目光扫过工作台一角,那几本叠放的书,边角已微卷。他拿起一本封面略显陈旧的书——小仲马的《茶花女》,翻开书页,沉入玛格丽特与阿尔芒的悲欢世界。

这一方木桌,既是韩程的工作台,也是一个微型的共享“阅读角”。多本大小不一、类型各异的书籍错落摆放,有文学经典,也有实用常识。

保安在业余时间看书 通讯员供图

书的主人已换,但书香在这里扎下了根,伴随着一批批年轻的基层保安,度过值守时光,悄然滋养着他们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场无声的阅读接力,在流动的岗位间,悄然传递……

这里的保安爱阅读

韩程来自河南信阳,大专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读书时,我就喜欢看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老舍的《骆驼祥子》,还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这类小说。”

此前,他曾在图文快印店做过广告业务,由于工作繁忙,学生时代爱看书的习惯一度搁置。

与阅读“再续前缘”,发生在保安这个新岗位上。

保安在业余时间看书 通讯员供图

萌恒大厦北楼的9层至11层,是庄市街道办事处。今年四月,韩程来到这里当保安,从早7点上到晚7点,他负责11楼的外来人员登记、引导、开关门和按电梯等工作。

12小时的值守,并非时刻忙碌。“工作之余的空闲时间也不确定,但这些碎片化时间累积起来,一天大概也有两个小时。”对于韩程这样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时间是用来刷手机,还是干点别的?

“我看到工作台上除了访客登记簿外,还放着不少书籍。经理也说,我们这么年轻,没事可以看看书,多学点东西。”眼前触手可及的“阅读角”,让韩程重新捧起了书。

从《经济常识一本全》《法律常识一本全》的浅阅,到史铁生《务虚笔记》的深读……入职至今,韩程已沉浸于书香中,“像《务虚笔记》的第一章,让我对人与人的邂逅、别离有了更多感触。”

周末的时候,韩程仍需值班和定时巡逻,但也有了更多空闲时间来阅读。通常,他会选择看一些电子书。

其实,物业公司并没有规定保安空闲时间不能看手机。但比起刷短视频那种“停不下来”又“虚度光阴”的感觉,他更喜欢书里的世界。“看书,内心充实些。”韩程笑了笑,手中书页的翻动声沙沙作响。

阅读的习惯,不止于11楼。

9楼的楼层保安王俊衡,才19岁,入职不到两个月。他的岗位需要更频繁地巡逻走动,虽然时间更零碎,但他同样会利用工作间隙看书,一天下来,累计有一个多小时。

“阅读坚持好几年了,是我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王俊衡扬起了手中那本《不生气的智慧》,说他也曾去过11楼,看过那里放着的《上下五千年》。

书,成了这些年轻保安忙碌之余共同的陪伴。

“阅读角”背后的传承

11楼共享“阅读角”里的书,流淌着一段温暖的传承。

“有些书是上一位保安‘前辈’留下来的。”韩程提到的这位“前辈”,就是25岁的王府卿。7月20日,他离职了,如今正在浙江海洋大学攻读食品专业硕士。

共享“阅读角”里的书籍 通讯员供图

“其实,我今年3月入职时,这个共享‘阅读角’就已经存在了。”电话那头的王府卿记忆犹新,“我记得史铁生《务虚笔记》和蔡崇达《命运》两本书上,都写有个人姓名,应该是前任保安留下的。”

王府卿和韩程共事过四个月,两人都曾在11楼值守,因为两班倒,交集并不多。但他们的阅读经历却十分相似——

王府卿本科毕业后在食品厂干过,快节奏的工作让阅读成了奢侈。来这里当保安,空闲时间相对多了,喜爱阅读的他如鱼得水。

“‘阅读角’那几本书我都看完了,觉得不过瘾,又网购了一些二手书放在这里,有莫言的小说,也有《微阅读》等书籍。”虽然保安生涯只维持了短短四个多月,但王府卿在这里看了10多本书。

离职时,他留下的一些书,像是无意间播下的种子,“种”在了这个“阅读角”。“这也算是一种传承吧。”王府卿说。

这份阅读的传承,韩程也感受到了,“我喜欢看小说,所以我也打算买一些小说类书籍,继续充实‘阅读角’。”

对此,韩程、王俊衡所属的新联合物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岑仁顺很是欣慰。因为共享“阅读角”里的不少书籍,是公司发放的。

“我们这里的保安平均年龄不到25岁,年轻人多读书、多学点知识总是好的,既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又能开阔视野。”岑仁顺道出了初衷。

公司的支持,“前辈”的传承,个人的添置,让这个“阅读角”的书活了起来。书香在接力赓续中,愈发浓郁。

阅读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人们常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给这些年轻的保安带来了什么?每个人的答案可能不尽相同。

于王府卿而言,阅读可以对抗浮躁,找到内心的平静。这在他人生低谷时,体会尤深。

王府卿第一次考研去看考场那天,父亲去世了。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不得不放弃考试回家奔丧。家庭变故、错失考研,让他彻底迷茫。

“我在家躺了三个月,一度不知道活下去到底是为了什么……”那段灰暗的日子里,余华的《活着》给了他巨大的精神力量。

“虽然是小说,但我明白了自己经历的事,许多人也经历过,甚至更加坎坷。无论如何,生活还要继续……”这本书,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心“救赎”,学会了和自己和解。

于是,去年12月王府卿回归初心,再度考研。由于成绩一般,他选择来庄市当保安,一边工作,一边等待调剂,“等待的日子里,内心焦虑不安,又是阅读平抚了我的心情。”

如今,王府卿对于阅读的收获,已从平静迈向共鸣。

“当你读了文学大家、古代诗人一些作品,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事或相同的景时,你会突然理解他们写作时的心境。这种共鸣感,就仿佛正在和作者进行一次心灵对话。”他这样形容阅读的感受——

阅读,让他即使没有行万里路,也能体验各种各样的事情,了解各种各样的人,欣赏各种各样的风景。

而对于韩程而言,阅读则像一把打开未来可能性的钥匙。

“网上有一句话调侃我们年轻保安——20多岁年轻人干着60岁大爷的活,少走40年弯路。”韩程想打破这个偏见。

“书中自有黄金屋。虽然保安这个岗位很平凡,但并非青春的‘弯路’或‘终点’,而是可以积蓄力量、规划未来的‘加油站’。我们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多读书、多学习,考证书或是提升学历,用更广阔的视角来了解世界。”他在书里寻找的,不仅是故事,更是“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的勇气和路径。

一方普通的工作台,一个微小的“阅读角”,一些辗转的旧书,一群正年轻的保安。在这里,流动的是人员,流不走的是书香,还有那份对丰盈精神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