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科技花开天山南北

发布时间:2025-09-26 10:01  浏览量:1

【地方风采】

一直以来,各级科协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锐意深化改革,大抓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实效。中国科协之声开设【地方风采】专栏,旨在介绍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科协特色亮点活动,交流经验。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一幅科技兴疆、民族团结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幅画卷的核心指引,是习近平总书记“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殷殷嘱托。而其中最深情的注脚,则来自无数科技工作者以山河为纸、以奋斗为墨的如火实践。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浸染天山南北。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历时两年精心打造的《好奇新疆》系列微纪录片,正是这段伟大征程的生动见证。

《好奇新疆》系列微纪录片深入新疆14个地州市,解析其历史、文化与自然背后的科学内涵,深刻诠释这片热土的深厚底蕴与发展成就。今日,中国科协之声与您一起走进影片背后,看看千万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浇灌边疆的动人故事 →

用一生书写“瓜韵华章”的

科学家——吴明珠

“62载春秋

青丝变白发

我这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让中国的甜瓜更甜”

95岁的吴明珠院士坐在轮椅上

手指轻轻摩挲着哈密瓜的纹路

尽管岁月模糊了许多记忆

但当指尖触碰到瓜皮时

她仍能脱口而出品种的特性

1955年,25岁的吴明珠放弃留在北京工作的机会,一头扎进吐鲁番鄯善县的戈壁滩。彼时的新疆甜瓜品种杂乱,品质参差不齐。她骑着骆驼穿越风沙,用六年时间收集整理出112份濒危瓜种,建立起中国首个甜瓜基因库。为与时间赛跑,她开创“候鸟式育种”模式,冬赴海南加代繁殖,夏返新疆实地测试,将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二。

如今,由她培育的30多个优质瓜种已推广至全国,其中“西州蜜”系列更成为行业标准。她的学生利用其骨干材料衍生出500多个新品种,真正实现了“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的誓言。新疆蓬勃发展的甜蜜产业背后,藏着一代代科技工作者“以一生苦,换万家甜”的付出。

一个人与3300尾“孩子”:

守护极危物种的蒙古族汉子

“每个小家伙都有自己的脾气”

那木斯拉小心翼翼翻开石块

问候缝隙里的“潜伏者”是否安好

“孩子们”的健康让他时刻记挂在心上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

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那木斯拉已经骑着摩托车开始巡护

这位51岁的蒙古族管护员

有着一双“火眼金睛”

能一眼发现溪流中随水草浮动的透明卵胶囊

新疆北鲵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濒危等级达“极危”。作为新疆北鲵守护者,那木斯拉能熟记保护区里3300尾北鲵的栖息规律。雨季是他最紧张的时候,因为涨水的溪流可能会将北鲵冲出栖息地。这时他会骑着摩托沿河搜寻,把“迷路”的小生命送回安全水域。温泉新疆北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站站长朱文静感慨:“管护员如同保护区最敏锐的神经末梢,他们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

万卷草木皆文章:

78岁老中医的“阿勒泰情书”

在阿尔泰山中草药博物馆

78岁的名誉馆长王仁

对馆内上千份标本如数家珍

这份对草木的深情

源于他六十多年的坚守

“中医药植物是大自然的馈赠

其实你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王仁常对参观者尤其是年轻人说起

王仁的故事要追溯到他的少年时代,他十三四岁便跟随家人进山采药,17岁起作为“赤脚医生”,与牧民一同过着四季转场的“游牧生活”。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里,他一路采药,一路无偿为偏远牧区的群众看病。因为对中医药的赤诚热爱,22岁时他被推荐到北京中医学院深造。

在北京,他省吃俭用买下相机,将课余时间都投入到拍摄和整理植物标本中,从此立下毕生追求。学成后,他怀着对故乡的眷恋毅然返回阿勒泰,一干就是几十年。

退休后,王仁的人生开启了新篇章:将毕生总结的190多张经典处方无偿捐赠给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并倾囊相授。他编纂的《新疆阿尔泰山脉野生植物图谱》《哈萨克药志》等十几本著作,已成为研究当地中医药与民族医药的宝贵财富。如今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年轻人通过这座“会说话的博物馆”,读懂新疆的生态密码。

与云“对话”的气象工程师:

给草原“解渴”的科技魔法

“我们不是要去征服自然

而是学会读懂它、配合它”

在巴音布鲁克草原

巴州人工影响天气保障中心工程师杨波

站在雷达屏幕前

注视着不断变化的云图

一场精准的“唤雨行动”

正在他的指挥下悄然展开

作为全国最大的高山草甸草原,巴音布鲁克曾是气候变化的“直接受害者”。降水不均、草场退化、河流减流,一度让依赖其生存的畜牧业面临严峻挑战。杨波介绍,这片看似干旱的天空其实蕴藏着丰富的云水资源,年总量约1240亿吨,其中780亿吨尚未开发。他和团队的任务,就是通过科学监测和精准研判,抓住每一场适宜开展增雨作业的天气条件,“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

2024年,他们的努力结出了硕果。通过一次次精准作业,巴音布鲁克山区全年累计降水量达356.8毫米,较历年同期增加54.5毫米。随着雨水的滋养,北部山区牧草长势转好,草原生态整体改善,开都河径流量也逐步恢复。“以前草长得不好,牛羊都吃不饱。这两年雨水多了,草场绿了,牲畜也壮实了。”牧民通古龙的欣喜,是这项工作的最好的肯定。在这片曾经干旱的土地上,杨波和同事们以数据为眼、技术为桥,将“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升华为一场与云的“对话”,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智慧。

“新疆三峡”筑梦人:

叶尔羌河畔的眼泪与自豪

“我现在走在大坝上

能够见证阿尔塔什水利工程的建设

我感到特别自豪”

总工程师孟涛激动地说

被称为“新疆三峡工程”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

负责在山间挡住

每年夏季喀喇昆仑山流下来的冰川融水

孟涛出生于新疆

1986年参加工作后

他来到喀什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每年夏天,叶尔羌河就发洪水,全县人民都在防洪。我那阵就在想,如果有一个东西能把这条河流拦住,把这个水能存住就好了。需要水的时候我就放水,不需要水的时候我就不放水。”孟涛回忆道。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2012年他主动报名参加了阿尔塔什工程的建设。

这个工程从建设初期就面临“三高一深”(高地震烈度、高边坡、高坝及深厚覆盖层)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前期论证时,就联合了多家科研单位和学院作为技术支撑,是当时在软基上建设的世界第一高坝。孟涛不停地擦着眼泪,这是十几年来在风沙工地中留下的病根,但他说:“能够参与这个工程,圆了我年轻时的梦想。”

6000件老物件的“诉说”:

可可托海精神的传承者

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

用43年时间

收集了6000多件可可托海老物件

从一把勺子、一枚胸章

到一辆自行车、一张钢丝床

每一件都是历史的见证

今年67岁的巴哈提别克是土生土长的可可托海人,他的父亲就是可可托海老矿工。1982年退役后,他回到可可托海矿区工作,是可可托海3号矿脉兴盛发展的见证者。这座世界级的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山,半个多世纪以来采掘出的700多万吨稀有金属矿石,为新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建立和空间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退休后,巴哈提别克执着地收集、整理老物件,用自己的方式向世人讲述着“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这里有许多无名英雄,他们为祖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没有接受过任何表彰,但他们始终默默坚守岗位,一干就是一辈子,这正是对可可托海精神的最好诠释。”巴哈提别克说。

《好奇新疆》

是一部纪录片

更是一座跨越七十载的精神丰碑

生动诠释了

科技如何将各族儿女紧密相连

共谱新篇的时代画卷

从吴明珠院士的“一颗甜瓜”

到阿尔塔什的“一座大坝”

从新疆北鲵的“一个都不能少”

到可可托海的“一件老物件”

鲜活的故事共同勾勒出

新疆科技发展的壮美轨迹

彰显了“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深刻内涵

科技

已成为连接天山南北的最强纽带

在这片热土上

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毕生坚守给出最深沉的答案

真正的创新

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

(特别鸣谢:《好奇新疆》纪录片团队)

素材来源:中国科技馆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

设计:袁 也

责编:郭玮瑾 赵志敏

审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