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它为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它的历史令人动容
发布时间:2025-09-10 07:59 浏览量:1
记得那一天,我站在坑缘,风卷着沙砾扑打在脸上。脚下是深200米、宽240米的巨坑,螺旋状的矿层像被巨人凿刻的年轮,一圈圈沉入地心。积水漫在坑底,泛着幽蓝的光——这就是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一座有着丰功伟绩的“英雄矿”。
“可可托海”,哈萨克语意为“绿色丛林”,蒙古语叫“蓝色河湾”。谁能想到,1930年一位叫阿牙阔孜拜的牧民捡拾彩色石头装饰马鞍时,竟揭开了这座地质圣殿的序幕。他发现碧玺与海蓝宝石所在地,后来被证实是稀有金属矿脉。
1960年,前苏联撕毁协议逼债52亿,中国咬紧牙关用矿产抵债。三号矿坑的铍、锂、钽铌昼夜不停运出,硬是扛下47%的债务份额!14亿卢布的矿石堆成山,骆驼队从坑底排到山隘,终在1964年换来一纸“外债清零”的电报 。
在矿洞陈列馆,陈列有黝黑的钽铌单晶矿样本。管理员轻声说:“东方红一号卫星的铯原子钟,300年误差不到1秒,原料就来自它。”更震撼的是罗布泊的蘑菇云——氢弹的氘化锂、原子弹的铍金属,全是矿工在零下50℃背出来的。当年国防科工委的感谢信至今珍藏馆中:“为国分忧,功勋不朽!”。
直到现在,我们才知道那些难忘而艰苦的岁月,矿工日均背负400公斤矿石,藤筐磨破棉袄,血痂凝在冻疮上。牧民回忆说:“有人手粘在矿石上,撕掉一层皮。”700多名建设者永远留在这里,他们的墓碑面向矿坑,像守护宝藏的哨兵。
全世界140种矿物,三号矿坑竟然藏有86种!”当年日本提出用粮食换矿渣,却被我们回绝:“饿死也不卖!”因这些“废渣”仍含珍贵金属。当年还没有可可托海这个名字,只有代号“111”,仿佛世间没有多少知道它的存在,它默默地为新中国贡献着自己的所有。
1999年停采时,最后一筐铍矿石系着红绸被运出。曾经地图上消失的“111矿”,如今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游客乘区间车深入阿依果孜矿洞,借棉大衣抵御5℃低温,在矿工手电光斑指引下,看岩壁上锂辉石如星河倾泻,任谁都会感动得潸然泪下。
记得那一天,暮色漫过,矿坑积水渐染墨蓝,像大地噙着泪凝视天空。这哪是普通坑洞?分明是共和国的脊梁,是托起大国重器的骄傲!离场前,我把额头贴上岩壁,似乎可以聆听到一个民族挺直脊梁的轰鸣。有朝一日,您也一定要来看一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