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为什么在中原大战时选择投靠老蒋?冯玉祥没把他当自己人

发布时间:2025-09-26 07:19  浏览量:1

当传令兵把杨虎城部投靠南京的消息递到冯玉祥的指挥部时,这位手握西北四十万大军的统帅气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此时正值中原大战的关键时期,杨公的投蒋无疑让冯玉祥感觉被釜底抽薪,对于西北军来说,他们已经腹背受敌,前景难料了。

杨虎城是陕西刀客出身,所以在他身上具有很浓重的陕西地域特色,在他的眼中地方利益高于团体利益。而且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杨虎城并非是冯玉祥的嫡系将领,他是半路才加入西北军的,而且当时加入西北军时是受到孙岳的收编成为其手下三大主力部队之一,后来随着孙岳战败病重下台,杨虎城部也顺势加入了冯玉祥部。

所以对于冯玉祥来说,杨虎城部带资进组,在很多时候都是听宣不听调,反而是一个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冯玉祥在没有处理好内部这些不稳定因素之前,就仓促和老蒋开战,实际上这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在冯玉祥手下的西北军中,很多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学兵,他们普遍对冯玉祥有着非常强的忠诚而老冯在这一群体中是一种近乎于大家长般的存在。杨虎城在这一群体中就有一种非我族类的感觉。

老冯对于杨虎城不仅没有尽力安抚,反而还经常进行刁难,经常克扣杨虎城部的军饷。当然了,这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西北军并不富裕,但是这样的差别对待就是让王公更加心生不满。为了要军饷杨虎城跑了好几趟要说法,最后竟然在会议上拍了桌子,他指着冯玉祥说道“你只顾着自己扩地盘,不管兄弟们死活”。

这事看着是钱的问题,其实还是不同利益取向的冲突。冯玉祥的西北军是跨省的大摊子,调资源得先顾着整体战局;而杨的兵是守着陕西的,眼里只有老家的利益。后来冯玉祥要调他出陕西打中原大战,杨虎城扔了句“陕西老百姓还没吃饱,打什么天下”,这也意味着道不同,定然不相为谋。

1929年的蒋冯战争,蒋介石眼尖,瞅出了冯玉祥集团里的矛盾重重,他早早就着手拉拢杨虎城这些西北军将领。

5月15日冯玉祥让刘郁芬、孙良诚他们通电反蒋时,杨虎城心里早向着南京了。他不是光图好处,也盘算着自己的后路,他跟南汉宸说过要“另找出路”,这话里满是对冯玉祥那边前景的不看好。军阀混战的年月,站错队就是掉脑袋的事,杨虎城这一步,既是不认可冯玉祥的能力,也是给自己重新找个政治靠山。

中原大战打起来后,杨虎城的心思就更加波澜。冯玉祥让他带部出陕参战,他就派了点人应付,主力部队全按在陕西没动。杨公这么做既没跟冯玉祥撕破脸,又留了后手,等西北军和中央军打得两败俱伤,杨虎城突然带兵出了潼关,一下掐断了西北军的退路。这一下不光战局变了,这也意味着陕西本地势力和外来的军事集团,也算彻底掰了。当时《大公报》一针见血评述道:“杨虎城借着‘保境’的名头,实则是要在西北站稳脚跟,成了新的掌权人。”

冯玉祥是北洋出来的老军人,讲究的是上下分明、等级森严;杨虎城带着陕西人的倔劲,认死理还不肯服软。平时太平没事,这点差异并不明显,可到了关键时刻,这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杨虎城见蒋介石,张口就提“威逼分化”的主意,把蒋都惊着了,连着说“虎城不是粗人”。这话也说明,杨公不只是个带兵的,心里装着政治盘算,是个实打实的地方实力派。

杨公这一步,彻底改了西北地区的政治版图。中原大战后,冯玉祥的西北军散了架,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成了陕西的当家人。当然了,这好处也不是白拿的,投靠蒋介石换来了一时的安稳,却也为西安事变的悲剧,埋下了隐患。

老蒋后来想要借刀杀人,让杨部和张学良围剿延安,这里面未尝没有坐山观虎斗的意味,可这种做法恰恰是杨公最为厌恶的,这也就不难理解最后他为什么会联合张学良做出惊天之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