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中国最危险的空中生命线,抗战中国云南四条生命线之三
发布时间:2025-09-25 19:13 浏览量:1
谢本书
四、驼峰航线,中国最危险的“空中生命线”
美国学者的学术专著《驼峰航线》一书中文译本“致中国读者”的开场白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驼峰航线”的特点说:
“这场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空运行动,不仅跨越了世界上最为险峻的地貌,遭遇最为恶劣的天气系统的考验,还要不断面对日本战斗机的严重威胁。
然而,驼峰空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却成功地把将近740000吨物资运到了中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支援。
驼峰空运行动规模和成效,远远超过了盟国通过陆上运输线为中国提供的援助,同时也完全彰显出美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华援助的义务。”
1941年底,日本法西斯实行“南进”政策,轰炸美国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接着东南亚许多地区先后被日军占领。
这样,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控制在日军手中,对外交通断绝,而这时几乎是中国唯一的对外交通孔道——滇缅公路,也处在危急之中。
一旦缅甸为日军占领,滇缅公路中断,中国将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必须尽快另行开辟一条对外交通线。
中美英等国,为共谋取胜之策,注意到印度成为联结盟军欧亚两大战场的海陆空交通枢纽,也成了中国战区和东南亚战区最大的后勤基地。
如果滇缅公路被切断,建设中缅印空中交通线便成了最紧迫的任务。
1942年2月,蒋介石夫妇在英国驻华大使卡尔陪同下访问印度目的之一,就是要加强中英两国在共同对日作战中的合作,并争取英印当局对于开辟中印陆、空交通线的赞同和支持,在中、美的促进下,1942年4月就开辟中印航空线问题达成协议。
于是经中、美、英三国首脑和有关方面的反复磋商,取得共识,迅速建立了一条中国通往印度的空中运输线,这就是“驼峰航线”的最初设想。
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42年2月23日的一次有关战事的“炉边谈话”中就表示:“我们必须帮助中国进行现在的卓越抵抗和以后必然到来的反攻,——因为这是最后打败日本的一个重要因素。”
4月28日,当缅甸局势恶化以后,罗斯福又表示:“不管日本人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我们总会想方法把飞机和军需送交蒋介石委员长的军队。”
这对“驼峰航线”的开辟是很大的支持。
“驼峰航线”的开辟得到了美、英的支持,航线开辟的主要力量是美国空军。但是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
一是最初提出开辟驼峰航线的是中国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
宋子文在1942年2月致信罗斯福建议,根据中美航空公司对中印航线的探索,可以开辟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铁路终点站萨地亚到中国云南昆明或四川叙永的航线。
二是冒着生命危险最早探索中印航线的是中国飞行员。
还在1941年11月下旬,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一架双引擎运输机,由中国飞行员陈文宽、潘定国驾驶,从新疆飞越喜马拉雅山,到达印度的新德里,并从印度西北的白沙瓦(今属巴勒斯坦)飞往迪化(今乌鲁木齐),再经兰州飞返重庆。
在此前后,从印度加尔各答向东北飞越喜马拉雅山,穿越缅甸北部,飞往昆明的航线也试航成功。
这就为“驼峰航线”的开辟奠下了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潘定国继续为中国航空事业服务,后为中国民航局顾问。他回忆说,在“驼峰航线”开辟后,他曾在这条航线上来回飞行500次之多。
随着日军向缅甸的进逼,战争形势延续恶化。
1942年3月8日,当时的缅甸首都仰光失守,接着日军北上西进,并于5月初侵入中国滇西国土,滇缅公路完全中断。
在这种情况下,中印航线提上了日程。
还在3月10日,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空运中心),在北卡来纳州成立。
9天以后,该中心一批人员乘机来到远东。
3月21日,美国陆军航空部队司令阿诺德将军下令成立美国空运队,从泛美航空公司调来25架运输机投入中印航线。
4月,中国与英印当局就开辟中印航线达成了协议。从此,航线的开辟正式启动。
中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等,东到中国昆明,航程在800~1100公里之间,飞行三到三个半小时,途中要经过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南段,平均海拔达5000米左右,最高处海拔7000米,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
因喜马拉雅山山脉蜿蜒起伏,群峰耸立,形状好似骆驼的峰背,飞机穿行期间,“驼峰航线”因而得名。
“驼峰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危险的航线,因地形险要、气候恶劣,导航保障设施简陋,加上日本飞机的拦截,情形很不乐观。
而为避免日机拦截,航线被迫西上北移。
这样一来,航线下的山脉海拔增至6000米以上,航线距离也从800公里增至1100公里。危险增加了,不断有飞机失事。
“驼峰”下面的山谷,有罹难坠毁的飞机。
天气晴朗时,坠机金属残片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人们称之为“铝谷”。
从1942年5月到1945年8月,中美两国飞机飞越“驼峰”8万余次,从印度运到中国的物资74万吨,运送人员33477人。
美国空运队是“驼峰”航线的主力,中国航空公司及中国飞行人员协助,尽了自己的力量。
除了飞行员外,地勤人员近26000名,为航空服务的中国民工也有47000人。
还有为机场基础建设,投入的民工更多。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关闭这条航线。
从“驼峰航线”开辟,到抗日战争结束的三年多里,中美两国共损失飞机609架(其中,中航46架,美机563架),平均每月损失16架以上。
两国飞行员近2000人牺牲或失踪。
“驼峰”航线,为中国战场运来了大批美国援华物资,既保证了美国在华空军的作战供应,又为中国军队提供了装备,加强了中国抗日的力量和抗战必胜的信心。
尽管,“驼峰航线”运来的大量物资,只有5%送到国民政府手中,其余的绝大部分都送给了陈纳德的第14航空队、史迪威(稍后的魏德迈)的几个由美国人训练出来的中国师,以及第20航空队的B-29轰炸中队。
但仍然投入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
即使如此,国民政府的11个军、31个师、22万人每月需要的3500多吨军用物资,是靠“驼峰航线”补给的。
它还为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滇西进行反攻提供了后勤保障,更成为抗战后期中国主要的外贸通道和重要人员往来的通道。
“驼峰”飞行是世界空运史上的壮举,是抗战后期中国几乎唯一的对外通道,因而被认为是抗战的又一生命线,一条关系中国国家命运的“空中生命线”。
“驼峰”飞行的根在中国,“驼峰”的故土在云南,飞行主要基地在昆明。
为了纪念“驼峰”飞行和中美军民反法西斯并肩作战的友谊,以及他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作的英勇业绩,也为纪念为开辟和飞越“驼峰”航线作出贡献和牺牲的中美两国志士,云南省政协于1993年5月11日在云南昆明市西郊风景如画的玉寨山上,建立起一座由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字的“驼峰飞行纪念碑”,让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航空史上的伟大奇迹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伟大创举。
作者简介:谢本书(1936—),男,四川邛崃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史研究。原载于《学术探索》2021年第6期,本文删除了注释等论文附件,学术参考请查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