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8岁小伙,肚子痛到打滚,竟查出这个,医生:这习惯危及生命
发布时间:2025-09-25 11:19 浏览量:1
他痛得像虾米一样蜷在地板上,脸色煞白,冷汗直冒。28岁的他,平时健步如飞,打球爬山样样不落,哪曾想有一天,吃顿饭都能吃出事来?
医生看完肠镜报告,眉头一皱,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这是严重的急性胰腺炎。”他懵了。不是说这病是老年人、酒鬼、三高人群的专属么?他一个年轻小伙子,怎么就——中了招?
“这习惯,危及生命。”医生把报告轻轻往桌上一放,像是放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谁说年轻就有本钱?身体不是用来透支的信用卡,不会“还款”的那天,它就直接“封卡”了。很多人还活在“年轻人无敌”的幻觉里,夜宵撸串、奶茶咖啡、暴饮暴食、油炸烧烤、饮酒应酬,样样不落,好像胃肠是钢铁侠,能扛得住任何折腾。
可现实总是比电视剧更有“反转”——胰腺这块“小器官”,一旦发火,后果比你想象得严重得多。
胰腺,你可能连它在哪都不知道。它躲在胃后面,像个沉默寡言的老好人,一直在默默地分泌胰液,协助消化脂肪、蛋白质、碳水,还顺带调节血糖。它不像心脏那样跳得有声有色,也不像肠道那样“咕咕”作响,但——它一旦生气,整个消化系统都得遭殃。
一个年轻小伙子,怎么会得上胰腺炎?医生的观察记录很简短:患者,男,28岁,入院前晚大量饮酒,次日清晨突发上腹剧痛,伴呕吐,血清淀粉酶显著升高,确诊为急性胰腺炎,入住重症监护室。
不用细节渲染,光是这几行字就足够冷峻。年轻不是盾牌,生活方式才是命门。
很多人对胰腺炎的认知还停留在“喝大酒”、“暴饮暴食”、“肥胖中年”这些刻板印象中,其实它已经悄悄盯上了“熬夜加奶茶”的年轻人群。胰腺不是“喝了酒才发病”,而是“不堪重负才崩盘”。饮食失控、作息紊乱、情绪焦虑、暴瘦暴胖,都是它可能“暴走”的诱因。
胰腺炎是个很会憋大招的病。起初可能只是肚子隐隐作痛,或者上腹胀满、恶心呕吐,一开始你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等发现不对劲去医院,医生一查:淀粉酶飙升、胰腺肿大、腹水已现。
轻的住几天院,禁食水化,重的直接进ICU,甚至可能引发器官衰竭。它不像胃疼那样“忍一忍就过去”,而是“拖一拖就出事”。
有些人连胰腺炎都没来得及发现,就已经发展成了胰腺坏死。别以为“炎症”听起来不严重,胰腺一旦坏死,会释放大量消化酶,像“自己吃自己”一样把腹腔腐蚀殆尽。医生们常形容它是“消化系统的地雷”,一旦踩中,可能就是生死一线。
那小伙子到底做错了什么?其实他只是做了很多人每天都在做的事——晚饭后聚餐,喝了点酒,吃了点烧烤,回家刷剧到凌晨两点,再来杯“快乐肥宅水”。他并没有多离谱,但就是这些“正常操作”,把胰腺逼进了死角。
很多人误以为,只有长期酗酒才会得胰腺炎。单次大量饮酒也能触发急性发作。
中医怎么看胰腺炎?虽然古代没有“胰腺”这个概念,但《难经》《黄帝内经》中对“脘腹胀满、痛如刀绞、不得饮食”的描述,极可能对应的就是胰腺急性发作。
中医认为这是“湿热中阻”、“肝郁脾虚”、“饮食所伤”,说白了也是“吃坏了、气堵了、火盛了”。现代人压力大、饮食杂、情绪乱,都是“湿热内生”的好底子,胰腺炎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别把“饿一顿、吃一顿”的节食法当成减肥秘籍。忽胖忽瘦、暴食暴饮,会干扰胰腺分泌节律,久而久之,胰腺就像一台过热的发动机,突然“熄火”。养胰腺,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而是别折腾它。
很多人问,怎么判断是不是得了胰腺炎?别等剧痛才重视——上腹部持续性疼痛、饭后加重、向后背放射,伴随恶心呕吐、发烧、心跳加快,就是危险信号。特别是吃完油腻食物或大量饮酒后出现这些症状,别犹豫,去医院。
医生最怕的是那种“硬扛”的患者。以为自己肠胃炎,忍几天就好;结果等到送医时,胰腺已经坏死,腹腔感染,肾功能衰竭。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发生的事。胰腺炎的死亡率,在所有消化系统疾病中名列前茅。
是不是觉得胰腺炎离自己很远?那就看看数据。近年来,急性胰腺炎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年轻人群中增长迅猛。年轻人群中胰腺炎的发生率,10年内翻了近一倍。
饮食结构的西化、高脂饮食的盛行、含糖饮料的泛滥、熬夜文化的蔓延,再加上压力爆棚、焦虑成常态,这些都像是胰腺的慢性“毒药”。
想让胰腺不生气?别总让它加班。三餐规律、饮食清淡、情绪平稳、按时入睡,这些听起来朴素的建议,其实都是胰腺最爱的“养生经”。如果非要吃点油腻的,至少别在半夜吃,别配酒喝,别连续连轴转。
有人说,吃饭不就是图个高兴?是啊,吃高兴了,人是高兴了,可胰腺不高兴。它不像肝脏那样能再生,也不像肠道那样能自我修复,它一旦坏了,后果就是不可逆转。年轻的你,不能用“没感觉”来定义“没问题”。
古人说“病从口入”,也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现代人最缺的,恰恰就是这两个字——节制。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太任性;不是不能喝,而是不能没底线。
胰腺就像一个不说话的老管家,默默为你服务多年,从不抱怨。但如果你天天折磨它,它终有一天会“辞职不干”。那时候,可能你就不是“痛到打滚”那么简单了。
别等到病了才怀念健康,别等到ICU才明白“节制”两个字的分量。年轻不是赌注,生活方式才是答案。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 《胰腺炎诊疗指南(2022年修订)》-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控制局发布:《我国胰腺炎流行病学数据分析》
3.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对胰腺炎病因病机的现代解析》